2022上海,春去夏犹清

2022-06-15 14:26姜浩峰
新民周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方舱上海疫情

姜浩峰

“取消企业复工复产复市不合理限制。”听到5月29日下午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99场新闻发布会上发出这样的声音,作家何振华心情略微放松了一点。拿到临时出入通行证后,5月起,何振华得以走出自家小区。他发现,凡是走出小区的市民,都比较小心,注意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些商业门店在逐步恢复中,城市的烟火气正在回来。

“大上海保卫战”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6月1日起,上海有序恢复了住宅小区出入、公共交通运营和机动车通行。

回想一个月前,何振华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文章《“足不出户”里的凝聚力》,结尾处如此写道:“我的一位老师讲了一句话,不妨拿来送给所有在魔都的你——‘草长莺飞的三月我们擦肩而过,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四月我们满怀期待’。”当时,上海正经历从“九宫格”到“鸳鸯锅”的防控措施改变,亦即从网格化筛查,到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3月28日5时起,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先行实施封控。紧接着,4月1日,浦西的筛查无缝衔接。

翻一翻4月1日凌晨1时上海人的微信朋友圈,会发现,一场“云蹦迪”,几乎和春晚差不多热闹。“回想起来,当时身在浦西的朋友,真有种又要过年了的感觉。大家期待着封控期间做好核酸,速战速决。”有上海市民如此回忆。

这一场由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疫情,在上海,感染者人数一度飙升到每天两万余。一座2500万常住人口、千万左右流动人口规模的城市,在长达近两月的时间里,处于大多数城区封控的状态,这在全世界都是史无前例的。

比起2020年1月的武汉来说,上海的城市规模更大,国际化程度更高。加之奥密克戎比最初的新冠病毒致死率要低,城市封控是否必要引发的争论、封控后免不了的“一地鸡毛”相叠加,少不了令身处魔都的人呈现焦虑和忧心。但疫情中我们也能看到,生活在这座都市的人们的守望相助、邻里相帮。

“上海市民不愧是公民意识觉醒的国际大都市的好市民。我总感到上海市民有一种自觉的大局观。在这次应对疫情方面,绝大多数上海人——无论是年长者,还是年轻人;无论是老上海,还是新上海人……,大家经历了极限考验,都没有辜负这座城市!”何振华向《新民周刊》记者如此说道。

5月25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传出了“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声音。

上海这座开埠近180年的都市,并不是静默的,苦战两个月后的上海,一定能重新恢复活力。

3月28日,封控第一天的杨浦大桥、卢浦大桥、南浦大桥,几乎没有车辆驰过。摄影/ 杨帆

自新冠疫情暴发并呈现全球大流行之态以来,上海一直承载着巨大的防疫压力,却也长期是疫情防范的模范生。

就防疫压力来说,有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口岸作为全国最大的空海港入境口岸,2021年承接了全国近40%的入境航班。

上海防疫的做法,曾经效果突出,也受到较多好评。今年1月,静安区静安寺街道愚园路228号被划定为“中风险地区”。由于此地面积仅20余平方米,而成为“最小”中风险区。央视新闻发表评论称,上海把精准防控“拿捏得死死的”。

上海还是那座上海,然而,病毒已悄悄变得不再是原来那个样子——它变得愈加狡猾。

3月初开始,上海通报了几条病毒感染线。无论是老年舞蹈队、时装班,还是大巴司机和他的妻子,或者漕溪北路1200号……疾控队伍一直在追溯此轮疫情源头,但精准防控的流调速度,似乎逐渐跟不上病毒“狂野飞奔”的脚步……

上海的抗疫战法逐步调整,与病毒之间的攻防格局也在变化。

3月13日,上海浦东机场进出港航班取消817架次,取消率达到68%。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消息,要求上海市民非必要不离沪。此前一天,上海宣布全部中小学调整为线上教学。

回顾3月1日至13日24时的数据,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例81例,无症状感染者632例,上海16个区中有15个区已有感染者。社会面究竟有多少感染者,待查!

3月15日夜,国家公布新一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16日一早,很多上海市民发现,自家小区被“网格”了。17日,上海第125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联袂出场。

当时,邬惊雷称,会根据核酸筛查结果,动态调整下一步疫情控制措施。张文宏直言,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它会咬人。抗疫,需要將病毒“闷死”。同时,他也说,每一次抗疫政策的改变,都不是“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通过科研的支撑进行的。可这一天的发布会,给人印象尤其深刻的却是会后网友@54zhuzhu所绘“文武(邬)双全”等漫画。不少市民认为只需吃一碗“蛤蜊炖蛋”(上海话谐音“隔离等待”),胜利就在前方。有人甚至拿出了清明小长假踏青方案……

春光总是值得期待,然而2022年上海的春光,却无奈错失。3月24日,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580人,首度突破四位数;3月28日,本土确诊96人,29日326人,30日355人;至于无症状感染者,从每日检测出四五千人,到万人以上,只过了短短72小时!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在新冠肺炎肆虐武汉的时候,曾是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长。4月1日,作为上海集中隔离点医疗救治组组长,他现身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这是此轮疫情以来,陈尔真的第五站了。此前,嘉定体育馆、崇明长兴岛、嘉荷新苑、世博展览馆这几大集中隔离收治点,都是他奋战的地方。在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进行的这场追逐赛中,陈尔真当时如此体会:“跟当年的武汉相比,上海在准备上、经验上要好一些。这次疫情的规模,比武汉还要大,但疾病的严重性比武汉要低,上海遭遇的是奥密克戎BA.2变异株,毒力下降、传播力在增强,传播速度很快,所以无症状感染者越来越多,增加了我们的管控难度,压力很大。”

3月24日,上海市委组织部向全市共产党员发出一封题为《在大战大考中彰显特殊责任、特殊担当》的信,号召全市党员在特殊时期“扛起特殊责任、拿出特殊担当,咬紧牙关、一鼓作气,坚决打赢疫情防控这场大仗硬仗”。

4月2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抵沪,她与上海市委和市政府负责同志交换意见,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关心和慰问,并强调,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孙春兰还表示,要强力支持上海防控工作,同心协力尽快打赢这场大仗硬仗。

2022年4月18日,外滩滨水区环卫保洁人员在观景平台上下对垃圾箱等公共环境部位进行消杀。

此一仗到底有多硬?4月4日19时,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消息,相当于做了回答。“具有里程碑意义”,“超过3000万,史无前例的核酸大筛查!”大兵团之所以能迅速组建,所依靠的仍是整个国家的动员能力,其中就有全国各地的支援。先是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天津、海南等省市的医务人员组成的国家援沪医疗队于4月4日集中抵沪;再是北京、陕西、海南、河南等省市分别派出医疗队陆续抵沪。

广东援沪医疗队领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黄彬说:“我们300名队员分别来自广东19个地市,都有丰富经验。队员中有112名党员,临时党委在飞机上开了第一次党委会。大家都有很高的热情和激情,帮助上海抗击疫情。”

4月2日,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交付验收。自3月25日上海建工集团集结300名管理人员和千余名工人进场施工,到交付,花费了184小时。

此前一天,当陈尔真出现于此的时候,此地还称为临时隔离收治点。总建筑面积超30万平方米,床位超过15000张的方舱医院,开始正式运行——分10个舱区管理,每舱1500名左右的病人。

南昌大学二附院医疗队是4月3日抵达上海的,之后进入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在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我们所在的舱区收治了部分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为了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我们迅速成立了方舱MDT多学科团队,涵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中医科、内分泌代谢科、消化内科、肿瘤科、血液内科、妇产科、儿科等十余个专业的医学专家。” 该院副院长胡辉称,“其间,曾为一名63岁的做过‘原发性肺癌消融术’的奥密克戎变种病毒感染者提供过医疗方案,并最终使他转阴出院。”

2022年5月29日,疫情“暴风眼”黄浦区徐二居委会和建三居委会。摄影/ 孙中钦

记者也曾与来自浙江宁波、嘉兴等地的核酸检测医护人员交流。这些长三角区域的援沪医疗队每日晨星中出发,抵达上海各区的社区点位立即工作。检测完成后原车回省,在嘉兴隔离待命。

4月4日这天,4时50分的晨曦中,青浦区星尚湾已有彻夜分配了医护物资的志愿者穿上大白服上岗就位;5时30分,普陀区长风三村的党员志愿者已经开始对79个门洞挨家挨户爬楼呼叫采样,尽快完成这个2000多户、4000多人无电梯老旧小区一次特殊的“叫早”服务。当天下午2时,普陀区真如镇街道完成核酸采样后,街道党工委书记张韶春禁不住心底里长长舒了口气。刚开始核酸检测,有老人打不开采样二维码。好在党员志愿者纷纷到社区报到以后,缓解了人力资源压力。

黄浦区一位老人给瑞金医院采样队员手写了一张明信片:“亲爱的孩子,你们埋头苦干,不惧挑战,是为了换取千姿百态的明天。辛苦了,保重!”

何振华对《新民周刊》记者说:“尽管看起来有些猝不及防,可在上海进入封控状态后,除了医护以外,我发现许多社区的年轻人站了出来。那些穿着大白维持秩序的人,他们中有的是共产党员,有的是共青团员,有的也不是党员也不是团员,就是我们邻居家的小囡啊!他们奔走在前线,我甚至发现有的志愿者逆行进入整栋楼阳性的地方为大家服务,这就是在拼命守沪!”

4月4日的核酸筛查结果无疑并不乐观——本土确诊虽比此前一天略有下降,可新增无症状感染13086例,首次一日破万。4月5日,本土新增311例,新增无症状感染16766例。

4月6日,中共上海市委向全市共产党员发出一封公开信。“疫情防控的形势严峻复杂,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守护上海城市的安全有序,已经到了最紧要的时刻”。公开信中更是引用了这样一段话——“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数据显示,截至此日,上海已有68.8万名党员到社区报到,广泛参与小区封控、核酸检测、物资保障、垃圾清运、特殊群体关爱等工作。

长三角区域的援沪医疗队每日晨星中出发,抵达上海各区的社区点位立即工作。检测完成后原车回省,在嘉兴隔离待命。

3月末4月初的上海,某种程度上是一座危城。

疫情袭来的上海,除了疫情本身的冲击以外,还遇到了各种困难。

2022年4月15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曹路体育中心的核子华曦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正常运转。

2022年4月3日,满载1500余名天津援沪医疗队的G267次专列抵达虹桥站。摄影/ 刘少杰

3月23日,上海曾发生悲剧。当天,上海市东方医院护士周盛妮在家中哮喘发作,用药后无法缓解,于当晚7时许由家人驾车送她就诊。周盛妮选择了去自己服务的东方医院南院急诊部就医。哪知此地正因疫情防控需要而临时关闭,不予收治。无奈之下,周盛妮家属将她送往浦东新区另一家医院抢救,终不治身亡。在3月25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邬惊雷针对东方医院发布的有关周盛妮死亡的情况通报,表示深切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

4月初开始的封控,事实上使得市民在求医问药方面一度相当艰难。一位曾经在微博上发出求救信的浦东居民称,父亲本来一直在杨思医院就诊。可疫情起来以后,杨思医院处于闭环管理。辖区内可收治血透患者的医疗机构一度无法协调和安排,他父亲的血透治疗有所耽误。

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于4月10日接受上海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我们必须坚持‘动态清零’,‘动态清零’也是当前上海市抗疫的一个最佳选择”。在梁万年看来,上海的老年人口比重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绝对数很大,一旦发生感染,感染人数将会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更不消说在疫情大范围流行的背景下,如果病毒发生变异,将会对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更大危害。

“一旦疫情管控放松,结局就是病毒广泛传播,大量重症出现,反过来挤兑医疗系统。加快‘动态清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是最大的保护。”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同样如此说。以感染者“转运”为中心,隔离控制传染源,成為4月之上海的紧急要务。

血透和封控期间看病难的问题也要解决。“血透患者的治疗特点就是要有规律性,如果医院因一些情况暂停相关治疗,导致患者要等上几天,他是等不了的。” 援沪血透医疗队临时指挥部副总领队王九生4月9日如此表示。王九生透露,从4月1日至7日,援护血透医疗队组织了150名血透医护志愿者陆续从广东、云南、河南等地赶到上海,经核酸检测、岗前培训后立即参与到工作中。《新民周刊》记者也注意到,此后,陆续有部分血透医护志愿者抵沪。

4 月初开始的封控,事实上使得市民在求医问药方面一度相当艰难。

4月1日,南京江北医院医护人员在上海市徐汇区明园小安桥小区核酸采样。摄影/ 高峰

即便如此,上海的医疗系统依然承受着各种压力。如慢性病患者配药问题。

因为封控时间的延长,一些社区社工向记者反映,4月初开始,他们曾经帮助居民到指定医院代配药。可指定医院排队后,却被通知短期内一些药品短缺。有人在京东网络平台进行缺药登记,可直到5月初仍没有消息。

更有一些社区在封控日久后缺乏生活物资。是哪里出了问题?明明看到京东、美团的管理人员出席了上海市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许多市民连夜抢菜,却“颗粒无收”。曾在2020年初武汉抗疫期间捐献1万份自热米饭助力医护就餐的乡村基集团“大米先生”,4月上旬接到某单位订单,给该单位员工团购生活物资,主要是大米、食用油和鸡蛋,结果仅一半到达员工家所在小区。原因是大米先生所用车辆的疫情期间临时通行证时间有限,未及完成任务。这样的情况并非孤例。

政府发放的保障物资,各区、各街道差距较大,也曾受到市民诟病。

上海一些街镇在保供物资发放过程中,确实暴露出各种问题,上海市纪检监察部门4月30日的通报称,在对108条问题线索的核查中——党纪政务立案6人、谈话提醒4人、组织处理5人,并对5名街镇干部的失职问题通报曝光。

何振华告诉记者:“这些问题说明,经过一个多月的疫情‘大考’,上海的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暴露出来。个别党员干部信仰缺失,党性泯灭,道德沦丧,漠视民疾,令人发指。病毒撕开了这些问题的口子,在抗疫之际,也正是到了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刻!”何振华认为,好在上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乐观达观的上海市民的公民意识或曰理念日趋成熟。上海市民反映情况有气有节有理有据,为有关方面尽快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5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分析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并研究部署抓紧抓实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当晚,上海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传出了“一定能够打赢大上海保卫战”之声。

上海的情况确实在向好。

还记得家住徐汇区永康路37弄的82岁的于文明老先生吗?4月12日中午,他致电本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臻,希望社区帮助自己去医院就医。张臻无能为力,言语间情绪几近崩溃。电话录音被曝光后,4月13日,在徐汇区疾控部门和天平路街道的安排下,于文明老人终于被转运到区级定点医疗机构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4月30日,于文明出院,张臻将牛奶、鲜蔬爱心物资送进老人家中。“全体医务人员全力认真负责,对待每名患者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和蔼可亲,使我们每一个患者非常感动……”于文明给八院留下了一封感谢信。

也正是这一天,孙春兰副总理在江湾体育场察看杨浦区新建的1000间集装箱板房,之后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深入了解场馆周边停车场建设集中隔离点的规划设计方案后,提出“及时转运隔离密接人员,是切断社区传播链的重要一环,动作越快,转运越及时彻底,成本越低,拖尾时间越短”。

仅仅4天以后,5月3日,黄浦区外马路方舱医院正式关舱。从3月31日开始,该方舱共运行33天,收治近400名感染者。5月4日,陕西汉中援沪医疗队所支援的上海青高路零号基地方舱医院关闭;5月5日,杨浦区中医医院,长宁区茅台路方舱、西郊方舱、协和路方舱医院纷纷关舱……

尽管上海绝大多数市民仍无法跨街镇出行,但大家从网上,或者电视上能够看到,5月7日这一天,一些援沪医疗队踏上了返程之旅。安徽医疗队驻地锦江饭店和花园饭店的停车场上,巴士纷纷挂上“沪皖一家亲,抗疫一体化”等横幅。位于嘉定区的G2京沪高速江桥收费站,出现了3辆警用摩托车和2辆警车组成的交通护卫队。“这是最高礼遇、最高规格的送行。”黄浦公安分局交警支队如此表示。

到5月24日,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总指挥、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宣布,从当天开始“扫尾”方舱医院。

5月17日,上海16个区均已实现社会面清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上海开始分阶段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5月14日,中国商飞公司即将交付用户的首架C919大飞机从浦东机场第四跑道起飞,圆满完成首次飞行试验。5月15日,特斯拉上海工厂第二批4000多辆电动车装船出港,发往欧洲。

5月下旬,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靶向发力”,多措并举提振经济。

在何振华看来,上海此轮抗疫到此时,可以看到上海市民的配合度之高。但也要看到,在一场抗疫的大决战中,一定会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上海一家因疫情封控关门歇业的小店,等待恢復营业。摄影/ 林雨

封控下的上海街头。摄影/王定森IP SHANGHAI

在疫情封控的南京东路步行街上,“值守”着一个咖啡机器人可供应各式现磨咖啡,为附近的援沪医疗队员和防疫工作者提振精神。摄影/孙中钦

“我观察下来,上海电视台‘新闻坊’栏目一度每天有5万多条诉求,还有新民晚报的‘新民帮侬忙’也成了疫情期间人民群众排忧解困的一个平台。这确实反映了媒体的力量。”何振华说,“然而,我们应该着眼的是——在疫情之下,有些部门是不能缺位的。一度上海的物资供应链出现了紧张的局面,一时,许多市民在互联网电商平台都抢不到菜。而京东从各地调快递小哥驰援上海,却也一度出现问题。许多市民在京东下单,仍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看不到货物运出来。这样的情况直到5月下旬才有所缓解。那么,我就想到——我们的邮政系统在干什么呢?疫情之下,为什么报纸杂志都无法送入小区呢?确实,疫情之下,互联网传播信息速度更快,我们的主流媒体都有互联网平台,但如果报纸能够正常进入封控小区,是不是谣言就会少许多了呢?据我的调查,老百姓还是更相信白纸黑字的啊!我认为报纸杂志就是生活的必需品!”何振华认为,只要做好消杀工作,报纸杂志是完全能够送入小区的。而这“精神食粮”是与食物和水同样宝贵的。

在上海疫情逐步平复的时候,中国一些地方一些城市疫情也有所反复。《新民周刊》记者注意到,一些城市在提前进行物流预案方面,总结和吸取了上海三四月份的一些经验与教训。譬如中国供销集团启动云仓,将北京朝阳区东晓景207号的4000平方米的合作销地仓用足,每日可以动态存储150吨鲜鸡蛋,确保市民生活所需。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对疫情就有所认识。《周礼》的《天官·冢宰》篇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瘠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据《中国古代疫情》年表统计,从秦到民国初年,2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暴发的重大疫情达352次,单清朝就有115次疫情暴发。毛泽东诗句“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更是将旧中国应对疫情之无奈写尽、写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一步步奋斗,战胜了肺结核,战胜了鼠疫,战胜了血吸虫病,战胜了天花,战胜了脊髓灰质炎……

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会遇到新的挑战。星辰与大海之路,未必都是坦途。在遭逢新的病毒侵袭的时候,如何有定力、有能力去从容应对,在大上海保卫战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的时候,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仔细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方舱上海疫情
上海电力大学
战疫情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情满方舱
情满方舱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一种整体式垂直扩展方舱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