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的三层空间叙事

2022-06-15 09:31盖甜雨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经典失败者

盖甜雨

关键词:失败者 谭端午 逃避 经典

《春尽江南》作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描述了当代转型时期以谭端午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生活。小说在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气息中,低调呈现了人公譚端午和妻子庞家玉及周边知识群体的生活日常,塑造了曾经优秀的诗人谭端午成为“失败者”的世俗形象,同时艺术化地呈现在谭端午逃避现实的主动选择的心理。作者以通俗之语、接地气之事,融合了读者对作品及角色的共鸣和认同。由“逃避”串起的失败表征、失败选择和失败共鸣,构成了失败者的三层空间叙事。

一、失败者的表征——世俗故事

如果我们首先把世俗的成功放到失败的对立面,那么谭端午无疑是一位“失败者”。20 世纪80 年代末,谭端午还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他曾陷入迷茫和放逐自我的境地,回归学校后,又攻博失败,与导师决裂,也因此失去了好的就职机会。几经辗转,谭端午来到鹤浦地方志办公室上班,这里“房子年久失修,古旧而残破。不知何人所修, 不知建于何年何月。灰泥斑驳,苔藓疯长,墙上爬满了藤蔓。它是各类小动物天然的庇护所:老鼠,蟑螂, 白蚁,壁虎,七星瓢虫, 不一而足”a。谭端午的妻子庞家玉也经常因为这个工作贬损他“正在那个小楼里一点点的烂掉”b。事业上没有取得名望和前景,工资也远比不上妻子,谭端午在生活上也饱受着庸常的烦恼的折磨:母亲想要搬到鹤浦妻子却坚决拒绝,如此的婆媳矛盾接连不断;买新房遭遇房产公司的倒闭又带来一系列争房矛盾……谭端午在这一连串的生活问题中,扮演着“失败者”,在家庭关系中永远被动,被妻子的决定牵着走,在买房等大事中,因粗心丢失房产证,在要房子回来时怯懦不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妻子庞家玉,以世俗的标准,庞家玉无疑是成功的:开办了律师事务所,买了两套房子,开上了汽车,有了保姆,让自己的儿子转入了全市最好的实验小学。这样一个成功角色被安排在谭端午身边,更能衬托出谭端午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逃避:抗拒时代潮流,面对生活矛盾被动、没主见,最终这种逃避给他带来世俗意义上的失败。

在格非看来,某种程度上,文学是“失败者”的事业,这种失败更多是“多余的人”“边缘人”概念,“亮丽浮华的东西,通常太光滑单一;而文学可以为复杂、细微、错综的人性立传”c。抱着这种观念,小说仅几处零散飘落文人诗歌,抛弃浪漫高傲的诗人特征,大篇幅以更多的世俗故事献塑造了一个逃避现实的失败者形象。

二、失败者的选择——精神向度

谭端午成为一个失败者,从精神层面分析看,也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毕业时老师提供过很好的机会,家庭的优越环境也支持他主动改变,但谭端午仍是自己选择了逃避现实,不求上进。也就是说,逃避不仅是谭端午在故事中的表征,从谭端午的自我意识上看,也是他自己的选择。

一个环境让人物想要逃离,我们就首先要着眼于这个环境,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让诗人谭端午难以立足?《春尽江南》将故事放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中,以经济为中心的创造性转向,带来体量极为庞大的物质财富,使整个社会逐渐进入了以实用化、物质化、世俗化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时代。谭端午为代表的人文知识分子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已微乎其微,因此他们的地位也在这种风潮下趋向边缘化。有学者分析,知识分子群体在历史上一直起着引领民族文化和革命方向的作用,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突然由高位跌落至无所贡献的底层,失落感可想而知。就如谭端午在大学时期还小是有名气的诗人,被像庞家玉这样的诗歌爱好者追捧,但到了新时期的他却处处受阻,难以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栖居之地,不免让他的妻子庞家玉感慨:“如果说二十年前,与一个诗人结婚还能多少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那么到了今天,诗歌和玩弄它们的人,一起变成了多余的东西。多余的洛尔加、多余的荷尔德林、多余的忧世伤生、多余的房事、多余的肌体分泌物。”d 多余,让谭端午开始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看待世界和人生的目光失去了理性和积极进取,多了一份虚无和迷惘”e, 这种追捧市场经济而使知识分子失意的时代病,给了谭端午选择逃避的理由。

在社会急剧变化的影响下,谭端午自身的心理问题也大幅度暴露。首先,知识分子式的心高气傲与自恃清高仍保留在谭端午身上。初见庞家玉,他认为“她不过是一个小地方的女孩子”f;婚后面对家庭矛盾,他又“眼看着情绪有点失控,他只得求助于绿珠的灵丹妙药,恼怒地将妻子划入‘非人’一类”g,以贬低他人的方式树立起自己的价值,反而衬托出谭端午在时代变化前的自卑、脆弱和迷茫。即使在内心有了想法的时候,谭端午依然不能实践,暴露出心理的弱点:“他徒有不安分的内心冲动,却连建构出一个哪怕虚妄的乌托邦的梦想也不再具备,甚至对生活中的任何乌托邦想象都视为蛇蝎;他不满现实秩序,却没有任何改变的行为;他不甘混同于平常老百姓,可没有任何行为支撑他‘诗人’的责任与与世不同。”h如此矛盾、脆弱的心理状态,留给谭端午的只能是一条路:回避困难,逃避现实。

可见,在整个时代的病态氛围和自身的心理问题的影响下,谭端午的失败进一步深入到了精神上的弱势和失败,逃避由人物失败的表象深化为人物的目的和选择。事实上,谭端午曾有过主动维护和保护诗人与事业的机会,甚至可以融合时代来发展创新其擅长的事业,但最终自觉堕落。

三、失败者的共鸣——集体认同

小说不仅塑造了谭端午的失败者形象,也巧妙地将失败者与小说外读者呼应,谭端午的真实与失败者相互怜惜的心理,让小说外的读者产生代入感,从而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首先,谭端午在世俗上的失败,唤醒了现实生活中,同样陷入事业失意、家庭矛盾等失败境地的人的共鸣。现代社会的世俗化让事业成功、家庭美满成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艰难不达标的只能在不满足中自怨自艾。谭端午的失败经历,让许多有类似经历的人得以自我安慰,以同类人的存在减轻自我讨伐的痛苦。

除了对失败本身的理解与共情,谭端午的许多人生选择,也让读者看到身为现代人的特性。

谭端午的骄傲在面对现实的剧烈变动时被打击,使之陷入迷茫的状态,这也是许多人在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个人的自我意识强烈,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行怀抱有骄傲与满足,但在遇到现实时发现自己能力的局限,从而怀疑自身的价值,陷入迷茫与失落,这是每一个经历过失败的人都会品尝过的体验,因而读者在阅读中看到谭端午的困境,不由得反观自己的生活矛盾,产生共情的心理。在这种迷茫状态下做出的逃避选择,就成为读者对谭端午产生共鸣的一点。在遇到与原本适应的产生巨大出入的或难以抗拒的困境时,比如谭端午面临的时代病,人本性中的懒惰和趋向容易的心理会让人选择逃避而非大费周章地改变自己。于是当我们读到谭端午躲在被遗忘的方志办的情节,不会怪异或责备,甚至对这种清闲的生活产生羡慕的心理,或许贴合了现代人“躺平”的心理。逃避不仅是谭端午的失败表象和个人选择,还成为读者产生共鸣的桥梁。

谭端午以逃避风格行事,还因为小说的艺术表达——庞家玉的离世——使得平常生活的轨迹发生了变化,与庸常产生了一定距离。而现实生活中的读者也渴望逃离现实,却不希望是以死亡、失败等方式,于是读者选择了成为读者,以阅读、进入书中人的世界的方式得以暂时逃脱。书中人以自己的生活选择完成逃避,书外人以审视书中人完成逃避,完成了集体的“精神大逃亡”。

这也是谭端午经典形象的树立的突破口和小说的成功之处。如果谭端午这个主人公形象没有立住,凭着小说并不完全贴近日常的叙事(例如哥哥患上精神疾病、发生谋杀事件和妻子患癌自杀,以及“普济”等圈套叙事),读者如何能代入呢?所以说,谭端午的人物形象使得读者产生共鸣与认同感,进而是小说和作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四、结语

《春尽江南》在主人公谭端午的塑造上实现了内外呼应的艺术效果,展现了谭端午外在世俗上的失败和内在精神上的失败,联系起小说内部人物的失败者形象和小说外部读者的共鸣,而使内外呼应上的线索,就是“逃避”这个失败者的心理典型。“逃避”串起了书中的失败表征、失败选择和失败共鸣,连通了故事空间、心理空间和外在读者空间,形成了谭端午形象建构的三层空间。作者格非也以书写失败成就了自己的成功。

猜你喜欢
经典失败者
成功者失败者比较
读失败者的传记
黑白色视觉特点及其在服装设计中应用探析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智珠
胜利者和失败者
胜利者与失败者
成功者对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