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余姚古城更新中城市风貌管控的思考

2022-06-15 10:10余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冯江川孟莹莹蒋志强
浙江国土资源 2022年5期
关键词:古城区余姚风貌

□余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冯江川 孟莹莹 蒋志强

古城区是一个城市的发源地,是一个城市传统文化的聚集地。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古城风貌会受到现代生活和外来文化的双重冲击,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文脉在城市风貌展示中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城市与城市间的风貌差异也正在逐渐减少。如何通过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风貌管控,更好地展现和传播古城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是余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文将秉着发展与保护相结合理念,从余姚古城的概况、余姚古城风貌管控的必要性、余姚历史风貌管控的局限性、余姚古城风貌管控的创新性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将古城的历史特征融入余姚城市发展中,为展现余姚古城文化特色,传播阳明文化精神贡献规划力量。

一、余姚古城概况

余姚古城在先秦时期便已存在,距今已有2200 多年的历史,且名贤辈出,素有“文献名邦”“东南名邑”的美誉,拥有“一水双城”的特色古城格局和“山、水、城”相依的自然文化特色。余姚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孕育了无数灿烂的文化,是浙江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现存三个历史文化街区及两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拥有众多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和古建群体,如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的舜江楼、通济桥,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的王阳明故居及周边传统风貌建筑群,保庆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宰府第及周边传统风貌建筑等。

▲余姚历史城区范围示意图

二、古城风貌管控的必要性

(一)传统建筑破损修复的需要

余姚古城区内传统风貌建筑群主要分布在几个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建筑结构以木质结构和砖混结构为主,由于年久失修,又经历长年风吹日晒,建筑材料出现风化,外立面破败,内部结构失稳脱落,有些建筑甚至存在坍塌的可能。特别是已闲置建筑状态更为严峻,不仅整体呈现破败的景象,建筑质量也存在严重的问题,有些甚至已列入危房名单,对城区居民的生命安全存在一定的威胁。加强传统建筑维修改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城中居住环境改善的需要

由于之前余姚古城缺乏科学规划及改造计划,在城市更新和外延扩展中,未将余姚古城区历史街区同周边地块一同建设开发,导致古城中基础设施落后,市政配套陈旧,加之居民不断占用公共区域,无序违法搭建,建筑物之间的公共空间越发闭塞狭小,村中居住环境变得恶劣。部分居民自行进行管道、线路改建,但因无法保证周边的安全使用条件,无法大面积有效更新,亟待把居住环境改进加入古城风貌管控中。

(三)新旧建筑风貌统一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老城区内新老地块的风貌出现冲突,新开发地块在建筑高度、色彩、外墙材质、体量等方面可能与现有古城风貌不协调。余姚古城的建筑大多是木质结构和砖混结构为主的浙东民居风格,而新开发地块建筑在立面、色彩、材料运用、细节处理等方面绝大多数以现代风格为主,难以与古城建筑风格统一。因而需要对古城区建筑组团之间的空间尺度、景观节点、视线通廊等进行全面的考虑,以保证老城区新旧建筑的协调性。

(四)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的需要

作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余姚本应极具优势,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却遇到问题。一方面,余姚缺乏对文化产业多样性的规划,从发展到如今一直以王阳明故居、余姚博物馆、余姚名人馆等作为单一的文化产业,以参观为主,没有衍生出更为丰富的文化产业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态势不足;另一方面,资本的大量投入对古城区的社会结构和物质空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单一的表现形式导致古城的历史氛围和历史遗迹变得商业且古板,对游客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古城的文化产业不能可持续发展。

三、以往风貌管控的局限性

(一)拆旧建新,改造缺乏传承

▲余姚历史城区建筑风貌评估图

在之前古城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余姚对保护历史遗存、协调历史风貌的重要性有所忽视,一味追求当下流行的建筑风格,大拆大改大建,对新建建筑的空间尺度及街巷肌理的控制缺少一致性,建筑材料、色彩、形态等因素未继承余姚城市特色,千篇一律西方化、现代化,与周边传统风貌建筑群相违和。比如,上世纪90 年代,县东街西侧原余姚县委政府大楼拆除后,建设了广受欢迎的商住楼盘,商业综合体门庭若市,但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角度来看,新建建筑风貌与东侧古建筑群格格不入,建筑色彩鲜艳,玻璃幕墙等现代元素运用较多,被现阶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列入了不协调的现代建筑。

(二)侧重保护,开发过于保守

近年来,随着对历史遗存的越来越重视,政府相继出台了各类历史文化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城乡规划实施规定、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其出发点均基于保护历史遗存,过去主张拆旧建新的开发方式戛然而止,要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老城新貌建设的理念过于保守,政府更侧重于古城保护,而未进行因地制宜的开发创新,缺少现代建筑要素的基础应用,没有考虑到将古城风貌与现代建筑进行有效结合,导致居民居住体验不佳,古城利用效率不高,商业经济效益不好,运转可持续性不足。

(三)总体实施,风貌相对单一

在对古城区风貌进行管控工作时,政府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手段,由政府进行总体层面以及详细层面相关工作的规划。近几年,余姚市先后编制了《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保庆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实施,此举在对古城区的旧城更新、开发建设指导和管控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但是在政府进行总体实施管控的过程中,存在“一刀切”式的改扩建情形,致使建筑风貌相对单一,达不到“修旧如旧”“延续传统文化居民生活业态”的初衷。比如,在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改建修缮工程中,其修缮过程就对古城区建筑的多样性以及层积性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修缮后的整个古城区建筑风貌“整齐划一”,古城的历史韵味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流失,古城区居民的使用需求和获得感下降。此外,缺乏使用者小规模建设风貌改建的具体建设标准,存在随意改建的情况。

四、对余姚古城城市风貌管控措施的探讨

(一)兼顾人居环境改善与建筑遗产保护

在有效进行古城区风貌的管控和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古城区居民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也要引导居民参与遗产保护。一方面,要重视居民传统居住功能的提升,对城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家庭构成、风俗等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对功能区进行科学的调整,增加生活设施,形成现代化标准,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居民建筑修缮期间,应加强对建筑材料具体结构的分析,采用科学的修缮方式有效提高建筑材料性能,达到既不改变风格,又能提升建筑安全的目的。近几年,余姚市已陆续公布两批余姚市历史文化建筑名录,并编制完成历史建筑保护图则,呼吁和引导古城区居民按保护图则内容,在修缮提升时充分考虑传统风貌建筑的空间形态、高度、色彩、材料等建筑因素,主观上要求与历史风貌相协调。

(二)促进现代建筑与历史文化有效融合

余姚古城传统风貌建筑主要以明清代建筑风格为主,明清时期是姚江文化的兴盛时期,古城区的建筑多呈现出简约、空灵、协调的特点。在进行城市风貌管控时,一方面,新增建筑物应注重与古城区建筑风格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既体现出对古城文化的传承,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开创新时代浙东民居建筑的审美。以蓝城老一中地块为例,该地块新开发商住项目位于历史城区范围内,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西侧,项目建筑采用白墙灰瓦的传统中式坡顶风格,充分汲取浙东民居、余姚城市特色,注重建筑比例与传统韵味,整体简洁大方空间尺度适宜,与古城风貌十分协调。另一方面,在建筑方案设计中要注重传统元素的适时融入,对中式纹样进行镌刻,对叠涩砌法进行有效应用,对榫卯结构进行精准使用,重视古典主义的同时进行创新,使古城之中充满活力元素。比如,绿城凤山地块与花园新村地块,两地块均位于古城区周边,方案设计采用古典东方坡屋顶、简洁优雅的直棂窗,细节处理上采用中式纹样,线条遵循古典比例关系,黑白灰色调,流淌出现代建筑的中式古典主义创新思路,实现历史与时代完美的碰撞,为古城区的发展增添不一样的色彩。

(三)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体验升级提升

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古城风貌管控的题中之义,通过旅游文化产业促进古城经济的正向循环是古城风貌管控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对部分区域进行二次开发,推动古城功能重塑。以阳明古镇为例,在余姚古镇有机更新的过程中通过功能置换的方式,对阳明古镇的老建筑进行再次利用,在现有的商业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和推广,导入阳明文化活动,吸引投资入驻,实现古镇完美复兴。另一方面,创新文化旅游体验。余姚古城的几个历史文化街区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群体,名人辈出,文化灿烂,在古镇活力升级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氛围,如阳明文化、姚江文化、河姆渡文化等,打造文化体验基地,创建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创新阳明文化旅游线路,构建特色文化建筑,将文化产业科学合理升级,为古城区注入新活力,在古城更新中弘扬传统文化,塑造古城风貌特色,推动城市高品质发展。

五、结语

古城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和推广的最好名片,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古城区新老区块的风貌管控,推动古城区的统筹发展,需要今后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本文结合余姚在古城风貌管控中的工作实践,希望对古城更新中的风貌管控有所参考,使古城区能够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地前进,推动古城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猜你喜欢
古城区余姚风貌
苏州古城区交通拥堵现状及优化措施分析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浅析古城区七河镇红心猕猴桃的栽培种植技术
现在你踏实了吗
积极治理丽江市古城区农业面源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灾害报道中的地方媒体作为——以《余姚日报》抗洪救灾报道为例
余姚男子私设作坊排污水污染环境被刑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