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人工智能 重塑主流媒体影响力

2022-06-16 19:51许蓓蓓黄小平
新闻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影响力

许蓓蓓 黄小平

【摘    要】随着社交媒体、商业网站、自媒体等传播媒介的兴起,传统主流媒体面临着生存空间被挤压、经营资源流失、公信力被削弱的现状。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必将推动传媒业更深层次变革,有力推动媒体资源重组、融合、创新。本文认为,主流媒体应顺应时代发展和技术革命的趋势,将人工智能技术嵌入新闻生产及传播流程的各个环节,这是媒体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也是重塑其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人工智能;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影响力

近年来,传媒行业的深刻变革使传统主流媒体原有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受到挑战,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艰难跋涉,在一轮又一轮改革中探索出路、不断裂变,加速融合。

当前,“融媒体”发展方兴未艾,“智媒体”时代已然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带来了媒体生态版图和新闻生产流程的进一步重构,机器写作、沉浸式新闻、AI主播等等“人工智能+媒体”形式纷纷出现,带来了更加优越的用户体验,以及新闻生产效率、传播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抢占技术市场,即抢占发展先机。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和分析新闻大数据资源、全链条参与新闻生产流程、探索建立新闻舆情融合平台、赋能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等,将有效助力传统主流媒体重获新生,重塑主流媒体影响力。

一、技术的革新与传统媒体的嬗变

回顾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历史,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都会改变媒介生态,催生新的媒介形态,技术进步是传媒变革的主要动力源。业内人士认为,技术不仅改变了宏观的传播形态,也改变了具体的新闻产品的形态,从而“深层次地影响乃至决定着新闻生产方式”。[1]

在人类文明史中,印刷术的出现,使得大规模文字传播成为可能。16、17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铅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世界第一批近代报刊发轫于欧洲。随后,由于卷筒纸轮转铅印机、自动铸排机等的发明使用,近代报纸印刷术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百余年时间里进入成熟阶段。

上世纪初至中期,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广播、电视两大无线电传媒陆续登上新闻舞台。传播媒介由纸张变为电磁波、电视信号,传播内容也由单一的文字、图片,变成可听可感的声音、视频、图像,且传播迅速及时、接收灵活方便,拉近了新闻与受众的距离。

上世纪末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网络成为继报刊、广播与电视后的“第四媒体”。与前三种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更加包罗万象,带给用户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更加优越的体验感。同时,其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单向性、大众性、区域性的弊端,促使传播走向双向性、互动性、个性化、全球化。

传媒革命由此跑出了“加速度”。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PAD等移动互联设备得到普及,抖音、微信等社交工具被广泛使用,大量商业网站、自媒体纷纷涌现,又一次深刻改变了新闻传播方式,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紧跟时代步伐,顺应科技浪潮,主动迎接挑战,新闻传播业才能在不断扬弃和自我革命中发展前行。

二、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介传播的关系

人工智能简称AI,其被认为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它是以大数据、算法程序和云计算三项技术为基础,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和方法的新技术。

人工智能也是国家战略层面主要瞄准和发力的方向,近年来,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密集出台。2016年3月,“人工智能”一词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确定人工智能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2017年10月,“人工智能”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2020年7月,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发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到2023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标准体系。

人工智能及产业的迅猛发展,必将给传媒业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正如业界人士所说,“我们正在历经一场由技术应用推动的媒体转型,媒体形态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智能化趋势下,新闻业无论是产品形态,还是新闻生产力,都会经历新的洗礼,新闻传播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分界点。但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行业的信息技术含量会越来越重,其中人工智能交互将是最核心趋势。”[2]

当前,人工智能已逐渐渗透和应用到新闻传播的多个领域,从中央到地方媒体均开始了大范围的探索应用。多位业界人士认为,当前新闻传播正由“融媒体”向“智媒体”转型,并认为,智媒传播是融媒传播的必然状态,当前的新闻传播正“由表层的形式融合向深层的智能传播纵向延伸”。[3]

挑战来临时,也正是机遇并存时,亦是逆风起飞时。人工智能时代呼啸而来,传统主流媒体唯有顺应时势、冲破迷局,完成媒介之融和技术之融,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

三、人工智能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路径:全链条赋能

当前,许多传统媒体仍认为只要专心做好内容生产即可站稳脚跟;或者只是单纯建设了新媒体平台,并未用心经营、精心谋划,内容形式上均缺乏创新。也有一些媒体做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相关尝试,但并未广泛深入地融入新闻传播全流程,在“智媒体”建设上依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由此可见,当前部分传统主流媒体只在概念上、形式上进行了改革与尝试,没有真正融入全媒体传播,难以担当舆论引导的主力军,也不能很好解決其影响力降低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有针对性地将智能技术嵌入传统新闻生产、传播的各个流程,进行全链条式智能化改造和提升。

(一)智能策划和信息采集

传统新闻选题的策划主要依赖于编辑和记者在掌握大量新闻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判和谋划,提炼出适合采写的选题。但由于人的大脑掌握资源有限,且存在主观偏好等问题,选题的确定存在主观性、片面性的弊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快速抓取重要媒体网站、APP等平台上的新闻资源,在进行数据分析后提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自动生成采编人员需要的选题。7EE6135F-5969-4040-B423-C71BAC5849A2

确定选题后的信息采集工作,同样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精准搜集相关资料,帮助记者理清思路,给实地采访提供辅助。具体采访过程中,智能化硬件设备也可应用进来,比如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各类AI虚拟主播、AI手语主播在央视 “霸屏”,它们可以提问并与运动员交流,可以将赛事的文字和音频内容快速、准确转化为手语,大大减轻了人工成本,提高赛事的观众服务水平。除此之外,语音转录工具、AR直播眼镜、航拍飞机等智能设备也能大大提升新闻信息采集效率。

(二)智能写作和智能编辑

目前,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发明的写稿机器人,主要在体育、财经、会议新闻等领域“大显神通”,它們可在瞬间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快速撰写出新闻。目前写稿机器人主要作用是代替人工,完成大量程序式的稿件写作,让记者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度报道和情感化的文稿写作中。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未来出现具有独立判断和思考能力的智能机器并非天方夜谭,和当前弱人工智能相对的强人工智能阶段可能正在来临。随着机器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将来的媒体可能会有“机器采编部”,它们能够独立完成特定领域的新闻采编、稿件制作和内容分发的任务。[4]

如何在大量的来稿中迅速筛选优质稿件?采写的作品如何进一步润色、完善、剪辑?不同体裁、风格的作品如何进行分类处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能很好地完成这些任务,并大大减轻传统编辑的工作量。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帮助编辑人员快速在稿库中查找价值更高的信息,进行重点编辑;开发文稿编辑模板,搭载优质样稿数据库,方便编辑进行同类稿件比对,并由系统给出编辑建议;利用深度学习技术,为编辑提供信息自动化聚合的结构化分析建议,将文稿按照类型、热度等关键词进行聚合,等等。

(三)智能审核和智能分发

当前,主流媒体纷纷搭建新媒体平台,大量的新闻信息通过平台向公众传播,但由于缺乏足够和专业的审核团队,稿件质量参差不齐,稿件差错也在所难免,这大大降低了传统主流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而探索智能审核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精确纠正文字错误,还可依托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处理等技术,实现对淫秽色情、暴力恐怖、涉政等敏感信息的全面筛查,确保稿件质量。

传统主流媒体要在新闻传播阵地“争夺战”中凸显优势,还必须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新闻分发平台。随着媒体融合走向深入,单一的线性化信息供给已不能满足用户需求,许多商业媒体网站纷纷利用算法推荐、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用户信息偏好,给用户推荐其感兴趣的信息。传统主流媒体也应借助相关技术,细化用户特征,建立个性化档案,从而精准地为用户提供其感兴趣的信息。用户的精准“画像”,也有助于后续为其提供更多的社会化服务,在增加媒体收益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用户黏性。

四、人工智能与主流媒体新闻衍生系统开发

(一)新闻产品智能化

对于传统主流媒体来说,其发展优势就是具备了严谨的采编管理流程、优质的新闻产品,如何让优质的新闻产品叫好又叫座?笔者认为,可以借力人工智能技术,丰富优质作品的表现形式,充分放大其呈现效果、传播效应。

例如沉浸式新闻报道,可以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60度全景视频等技术,构建新闻事实的虚拟场景,使受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获得对新闻的认知。如斩获2017年全美网络新闻奖的新闻作品《监禁之后》(After Solitary),通过采集大量的新闻信息,运用VR等技术,将监狱现场的内容和细节呈现在受众面前,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去年两会期间,新华社推出“沉浸式”融媒体报道《听会》,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场景图片、动态视频、3D建模等要素结合在一起,利用演播室的五面环绕式大屏幕,对人民大会堂进行新闻场景重构,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全国两会这一激动人心的重大事件。

(二)产业经营智能化

当下,火热的传媒市场处处是流量争夺的战场,传统主流媒体不可能独善其身,也不能随波逐流,应当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寻找新的成长空间,构建新的盈利模式,充分吸引用户,将流量“变现”。

如上文提到的依靠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深入分析用户个体的消费模式和特点,为用户进行精准画像,精准推送信息,开展个性化的营销活动。还可以利用主流媒体公信力优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评选、展览、讲座、培训等活动,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直播,有针对性地推送给相关用户。

随着智能技术深入社会各领域,智慧城市触手可及,主流媒体可与政府部门、相关企业等合作,将智媒体建设融入城市的智慧化建设中。如部分主流媒体将新闻客户端升级为智慧城市应用平台,该平台可接纳第三方应用,容纳智慧社区、智慧民生、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等多元化服务项目,不但带给用户更丰富的阅读体验、生活便利,也制造了新的盈利增长点。[5]

(三)新闻舆情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和社会治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数量难以估计的信息数据网络快速构建。业内人士认为,在互联网信息全球流通的大格局中,封闭性的区域媒体必将面临消亡。传统媒体必须放弃过去“圈地为王”的惯性思维,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全国互通的融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便捷、海量、优质的内容服务,才能够摆脱食物链底端被吞噬的命运。[6]

笔者认为,在这样的现实状况和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必须进行跨界相融。当然,仅靠媒体自身发力还不够,地方政府和宣传部门需整合媒体资源,打通媒体传播壁垒,合力搭建一个“新闻舆情大数据平台”。该平台应有多种功能板块,不但集纳当地各家主流媒体端口,而且集区域新闻线索发布、新闻刊发、点击排行、舆情热点、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特别应设有新闻分析和过滤功能,将本地主流媒体刊发的优质作品筛选出来,统一向社会发布。此举一方面可以形成媒体间的良性竞争机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更可提升当地政府形象及区域影响力。且这个平台的边界是开放的,未来可与全国各地的同类新闻舆情平台进行对接,在海量信息互通互融、摩擦碰撞中响亮发声、发展壮大。

借力人工智能等技术,主流媒体不但能响亮发声,还能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如《羊城晚报》联合知名技术公司,开展大数据业务合作并成立智慧信息研究中心。中心围绕社会关注热点议题,整合高校专家资源力量,推出智慧信息大数据报告;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定量定性调查研究,定期发布反映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综合性指数评价榜单;打造“舆情共享、业务协同”服务模式,并为政企机构提供舆情监测、诊断和应对等“一揽子”解决方案。这种“原创服务型媒体智库”的建设探索,对于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强化主流媒体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注释:

[1]杨保军,李泓江.技术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新闻生产方式变迁[J].新闻爱好者,2018(08).

[2]匡文波.传媒业变革之道:拥抱人工智能[J].新闻与写作,2018(01).

[3]孙赫.浅析融媒传播与智媒传播的异同[J].视听,2021(02).

[4]骆正林.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生态的三次变迁[J].新闻爱好者,2020(06).

[5]王建永,王云龙,郝建飞.智媒体: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融合建设中的应用探究[C].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21:237.

[6]问永刚,方格格.主流媒体改革之路——传播范式的更替与整合[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01).

(作者:许蓓蓓,安徽日报驻合肥记者站记者;黄小平,安徽大学互联网学院教师)

责编:周蕾7EE6135F-5969-4040-B423-C71BAC5849A2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影响力
My Hobby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
你凭什么影响别人
2015中国最具影响力10位商界领袖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