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展:别轻易给孩子贴问题标签

2022-06-16 21:51陈发展贾方方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2年6期
关键词:冲突家庭妈妈

陈发展 贾方方

看见真相:亲子困境是常态

如果问父母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有没有困难,我相信几乎每个人都会说有。如果问父母和孩子相处中有没有美好的时刻,大部分人也都能回忆起或多或少的美好。一般来说,很少有家庭没有矛盾,也很少有家庭一直冲突不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常常是既冲突又亲近,这是亲子关系的特性,也是亲子关系的困境所在。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孩子对妈妈很不满,觉得妈妈控制自己,其实这恰恰证明了他和妈妈的关系要比和爸爸亲近许多。爸爸对孩子有很多抱怨,觉得他这不好那不好,说明他特别关注孩子,也是亲近的表现。只是当两个人太近,就需要有一种张力将之推开,矛盾也就出现了。从家庭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亲子间的矛盾越大,往往说明他们的关系也越亲近。反之,父母不管孩子,和孩子互动不多,虽然矛盾少了,但亲近也少了。所以,亲子关系的好坏关键在一个度上。

事实上,大部分父母都有照顾孩子的本能,都可以把握这个度。孩子有些反抗、不满、难过的时候,父母能理解到孩子:他是不是已经长大了,不像以前那样需要我事无巨细地照顾了,那我就退一步。孩子遇到困难、痛苦和挫折的时候,父母也会反思:是不是我以前太忙了,没有关注到他,那我就进一步。在动态互动中,亲子关系也就实现了自我调整和平衡。

我相信,大部分家庭都具备这样的功能和能力,只不过有一些特殊时期或特殊状况,会让有些父母失去了对这个度的把握。比如到了青春期,孩子对自我独立的要求会更强烈,如果父母还把他当成孩子看待,他就会反抗,父母会觉得孩子叛逆、不听话,双方的矛盾就会增加。再比如有些孩子天生比较敏感、多动,对父母的要求也会更高,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亲子沟通也会出现很多困难。

还有一种情况也很典型。爸爸和妈妈自身有一些未解决的情绪困扰,很容易把自己的无助、痛苦转移到孩子身上。比如婚姻过得不如意,因为主客观因素也没法离婚,就把精力全都放在孩子身上。这就意味着父母对孩子有更亲近的需求,越亲近,就越容易发生冲突。

度把握不好,孩子就很容易出問题。有个高三的女孩身体不舒服,没法上学,做了各种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疾病,怀疑得了抑郁症。我评估后,发现她没有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只是在用不舒服表达对妈妈的不满。她觉得自己长大了,但妈妈依旧什么都要管;她觉得自己在学习上已经尽力了,但妈妈期待很高。她想不出方法说服妈妈,就只能通过生病来对抗。

有个初中的男孩因为和同学发生冲突而被叫了家长,父母很不解,因为在他们眼中,儿子一直是个乖小孩。后来发现,这对父母经常吵架,妈妈情绪很不稳定。男孩心疼妈妈,更怕这个家吵散了,于是努力做一个乖小孩,成了妈妈的“情绪伴侣”。而他只是个孩子,负面情绪越积越多,最后在同学那里找到了发泄口。

所以,从症状倒推就会发现,孩子的问题往往反映的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在家庭治疗中,我们常常会提到一个词,叫作“索引患者”。顾名思义,以他为索引,我们可以找到更多或更深层的问题。经过评估后,常常会发现不是孩子的问题,可能是妈妈的问题、爸爸的问题,甚至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

你一定会好奇,为什么孩子会成为索引患者呢?因为孩子心智化不成熟,是家庭中最弱小的那个,也是家庭中最害怕关系出问题的人,他想解决问题却又没有能力解决,所以只能以他为问题或者让他有问题来呈现或解决家庭的问题。

深入困境:问题往往是被定义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孩子是否真的有问题呢?实际上,有超过一半的儿童青少年问题都是被定义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在心理学上,我们常常把孩子叫作“被认定的病人”,即孩子本身没有问题,而是被父母认定为有问题。怎么来理解呢?咱们来看两个孩子身上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明白了。

很多父母会因为小孩挑食来就医:“这孩子只爱吃肉,不爱吃菜,肯定会营养不良。”“我就想让他多吃点鱼,可他就是不听!”父母的需求也很一致:医生,您说怎么才能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呢?

把父母的话换个说法其实就是:这样搭配才有营养、这么吃才是科学的、这么做才是对的……再进一步拆解就是:我希望孩子按照科学的方式/我期待的方式进食,简单来说就是孩子要听我的。

但事实上,3岁之后,孩子大概率是不太想听父母话的,也不可能百分百按照父母的建议去做。所以,孩子挑食是被父母定义出来的,背后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父母想要控制孩子,是教育出了问题,父母忽略了孩子成长的规律。

当父母理解到这一层后,就不会把这种行为当作问题来对待,非要去纠正,而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宝贝,我希望你吃鱼,但你不想吃也没关系,等你想吃了,咱们再吃。”当孩子感觉到被尊重后,他会主动去尝试。

还有不少父母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头疼。马上要中考了,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经常熬夜到很晚还写不完作业,父母很担心,想找到快速改善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场景。

孩子写作业,全家人跟着一起忙。爸爸一会儿问要不要吃苹果;妈妈一会儿说要不要喝牛奶;爸爸一会儿问作业难不难,需不需要辅导;妈妈一会儿问累不累,要不要休息……我说,你们如此热情,孩子想集中注意力恐怕比登天还难。

父母很委屈,说自己也是关心孩子。问题就出在了这份关心上。父母感情不和,一直想离婚,都想孩子跟自己,可旁敲侧击问过几次,孩子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为此,夫妻俩开始想尽办法讨好孩子。白天大人上班孩子上学,晚上孩子写作业的时刻自然成了夫妻俩的决胜时刻,也就有了前面的场景。

其实,孩子早就看穿了一切,他甚至主动配合父母的演出,努力平衡:向爸爸要了热水就问妈妈要苹果,问了爸爸语文就问妈妈英语……孩子的注意力问题就是父母合伙定义出来的。夫妻问题解决了,孩子的“问题”自然也就消失了。

有些父母可能会有点儿不服:怎么是我定义的问题呢?我根本不想把它定义成问题,但你看,他就是三分钟喝水两分钟上厕所,他就是只吃青菜不吃肉,他就是适应力差……我不把它当问题当什么呢?

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18岁之前,一定是不成熟的,一定有我们认为的各种“问题”,否则就不叫孩子了。所以,把它看成是孩子在某个阶段或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差异特征就行了。

在定义问题之前,我们要先去理解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外面干扰太多,需要把电视关了;也可能是某个知识点没掌握,需要再巩固下。是不是个性有些不同?适应力差可能是对陌生环境比较敏感,哭闹就是在表达自己的不安,想要尋求父母更多的支持。是不是还有更多可能性?不爱吃青菜可能是不喜欢这道菜的做法,可以换一种烹饪方式;也可能不喜欢这种青菜的味道,换一种就更容易被接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帮助孩子。

当然,如果医学诊断确实有问题,父母也不用忌讳,谨遵医嘱,积极配合医生,和孩子一起面对。

走出困境:各自承担,一起面对

为什么父母与子女之间一定要有这些困境或者矛盾的情感呢?难道不能天然地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吗?

其实,这是个体寻求独立与家庭分离的必经过程。孩子想要独立,但同时又需要和父母连接,就形成了冲突。父母有支持和指导孩子的天性,但不确定什么时候该放手,这又是一个冲突。

为了防止冲突,也为了避免给对方带来麻烦,父母和子女之间常常会选择有策略地自我暴露,比如报喜不报忧等,以至于孩子以为的父母、父母以为的孩子都不是其真实的样子,这就很容易造成误解,在青春期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还有各个家庭成员自身的成长问题,再加上家庭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夫妻关系不良,亲子关系就很容易为纠缠的家庭关系所累。

有人可能就会觉得:孩子的问题怎么还扯上家庭分离、自我暴露、家庭关系了?你别给我讲这些,就说这事怎么处理吧。其实,很多家庭找到医生都有一个基本的诉求:赶紧来帮我们修理修理孩子吧!只要孩子变好了,其他问题都不重要。只要孩子好,我们就好。

然而,这中间存在一个悖论:如果致力于解决孩子的问题,说明你过度关注孩子,他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孩子爱玩手机,我们当然可以制定各种限制他玩手机的规则,但如果父母还是不信任孩子,夫妻间依旧冲突不断,不管用和不用手机,问题依然存在,甚至会延伸出其他问题。

所以,治疗时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在帮助父母意识到孩子的问题与家庭关系的关联性:原来,孩子的问题是和我有关联的。只有意识到后,父母才会改变,否则,教再多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是本末倒置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急不来。

在完成这个认知转变之前,我们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做。这里我给大家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帮助大家建立有弹性的家庭关系,应对常见的亲子困境。

在孩子成年之前,父母的责任更多一些,因为成年人能力更强,更容易制定家庭规则,也更容易改变。

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基本原则就是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简单来说,3岁以下,吃好、穿好、玩好、尊重孩子;学龄期,学习相应的家庭和社会规则,但是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和发展;青春期,给孩子更大的独立空间;18岁后,让孩子自己决定如何和父母联系,如果他不说,那就假设他不需要。

尊重孩子的不成熟。这里也有一个悖论:父母越想让孩子成熟,孩子往往越不成熟。这其实反映出父母在潜意识里不想让孩子长大,如此,父母的角色才能永不下岗。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幼稚,不要指责也不要过度关注这一部分,而要放手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成熟,和他一起度过这个成长时期。

做自信成熟的父母。这里所说的自信成熟,并不是说我有多优秀、多成功,而是是否接纳、认可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依然可以自信自己的生活不错,自己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否则,即使家财万贯、学历很高,内心依然很不自信,不自信就会失控,失控就会想掌控孩子,冲突也会随之增加。所以,父母必须学会成长。只有自己成熟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孩子。

如果孩子已经成年,依然和父母有冲突,那就说明父母改变的可能不是很大了,所以孩子要更多从自身上做出改变和调整。

警惕伪独立,学会主动修复。如果我们已经成年,在原生家庭中的确存在不成熟的父母对自己的伤害。首先要接纳自己有这样一对父母,同时认识到家庭中伤害的客观性,不回避也不粉饰太平,告诉父母伤害的存在以及自己的感受。表达本身就是一种面对,不是要去恨对方,也不是要他们做什么来偿还。在这个基础上,学会主动和父母联系。很多成年子女常常几个月或几年都不和父母联系,这么做看起来很独立,但其实是一种伪独立,是担心联系后还会有冲突和纠缠。

其实,你需要相信自己已经成长起来。一般来讲,在25~30岁,很多子女都在慢慢回归家庭,开始和家庭尝试连接。因为这个阶段的人已经成熟了,可以体会到父母的感受,可以以一个不受父母态度影响的方式回到这个家庭当中来。

向父母介绍一个全新的自己。前面提到,亲子困境的一个成因是有策略性地自我暴露。当我们成熟了、稳定了之后,可能会成为一个全新的自我,这时候要把这些变化和自己的生活分享给父母。看到这些,父母才会知道,原来我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和小时候不一样了。他有爱人有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有很多不容易。子女经历了父母的经历,父母看到了子女的成长,双方的关系会进入一个更温和也更自在的阶段。

猜你喜欢
冲突家庭妈妈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