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鱼骨图创新法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2-06-16 08:18姜颖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3期
关键词:鱼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

姜颖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一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它在依托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确立学生价值观念、规范学生伦理道德、提升学生能力、指导学生前进方向、激发学生奋进动力等方面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与作用。如何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学生素质,这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探讨的课题。目前,我校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课程思政、金课建设等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何使《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发挥更加全面的作用和更大的功能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为此,课程组在校内课题立项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方法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着重以鱼骨图创新法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为例,探讨创新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有机融合问题。

二 鱼骨图创新法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背景分析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以及2014年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以来,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旨在通过该课程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高校整体精神面貌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也存在学生不够重视、教学方法相对传统单一、教学效果平平等问题。因此,将新型教学模式和创新方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

(一)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呈现平面化特点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二三十年的改革历程,但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有很大比重。传统教学模式是指长期以来施行的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机会,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地学习,课后基本不再光顾教学内容,因此无法真正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教学如同平静的水面一样,基本没有波澜,呈现出平静如镜的特点,部分学生,或者在玩手机,或者在做着其他事情,很难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教学知识面窄、缺乏自主学习与实践环节,三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既有涉及传统文化成因、特点与评析的通论,也有思想智慧、文学艺术审美、伦理道德与人生修养、科学技术与创新精神等专题。但教学课时往往极少,因此,即使任课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也是极其有限的。除了掌握历史文化知识外,传统文化教学还有提升学生审美、为人处世、思辨、创新等方面能力,以及确立正确价值观念、培养热烈情感等要求,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主动参与教学,这些教学目标都很难实现。

3.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差,教学效果一般

目前,不少高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存在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效果一般等问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少学校将传统文化设置为通识教育课程,这往往使学生产生课程非重要的认识偏差;有些学生将课程归结为历史类,觉得自己在中学已经学习过,似曾相识,因此也失去学习兴趣。学生本身缺乏参与教学的兴趣,传统教学模式又不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型学习的机会,因此学生很难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无法进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有意义学习,因此教学效果一般。

总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这既是课程教学本身变革的需求,也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 鱼骨图创新法融入传统文化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

1.鱼骨图创新法融入传统文化教学是现代教育理论引导的结果

现代教育理论出现于上个世纪中期,主要包括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建构主义理论。布卢姆将教学分为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两个方面,教学的重点在于认知过程维度;认知过程又依据知识层面的差异而分成由浅入深的不同层次。在认知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即自主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学习新内容、产生新思想、提升新能力[1]。这种有意义的学习,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看来,就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合作学习的交互式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实践与体验的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提出并解决现实问题的抛锚式教学模式、探索并解决教学问题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2],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是教学实践的体验者、知识与情意的建构者和获得者。鱼骨图创新法融入传统文化教学,正是现代教育理论引领传统文化教学的体现。

2.鱼骨图创新法融入传统文化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传统文化教学改革最主要是体现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方面。所谓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与布卢姆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3]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通过线上与线下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堂内与课堂外教学的有机结合,起到真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实现知识内化与迁移[4]的深度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广泛、深入地参与教学,鱼骨图创新法正是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为之注入新鲜血液的一种教学方式。

3.鱼骨图创新法融入传统文化教学是创新时代的需求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时代赋予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5]“要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6]等。目前我国正处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时代,而大学生又是双创的主体,因此,将鱼骨图创新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是时代的需求。

三 鱼骨图创新法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流程与尝试

鱼骨图创新法是1953年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为了查找事物发生的原因、把握事物发展的结果(也称特性),而研究发明的有效管理方法,也称“石川图”“因果图”“特性要因图”等。鱼骨图创新法应用于课程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流程: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的分解、鱼骨图制作与应用讲解、小组头脑风暴、鱼骨图制作与提交、鱼骨图交流与讲评。

(一) 教学内容选择

鱼骨图分为整理问题型、原因分析型、对策探寻型三种类型。整理问题型是将与特性值没有因果关系的各要素归纳整理在一起的类型,如归纳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古代衣食住行成果等;原因分析型是通过层层剖析以查找特性值产生的根本原因的类型,如分析中国古代贫困产生的原因;对策型是探讨解决或维系特性值方案的类型,比如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如何维系自强不息精神等。

中国传统文化成因与特点涉及到当代国情及民族精神是什么样和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因此是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具有涉及问题广泛、理论性强,学生似曾相识但又缺乏深刻认识等特点,按传统教学方法,是以老师讲为主,在实施改革后,或采用小组讨论、交流互动式教学方法,但学生的讲解往往是照本宣科、缺乏深度,因此,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通过鱼骨图创新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二) 教学内容的分解与分配

课前需要将选取的传统文化成因与特点内容分解为若干小点,根据教学内容,我们最终分成自强不息成因与保持方案、厚德载物原因与保持方案、世俗主义产生原因与遵守方案、伦理主义产生原因与坚持方案、中庸之道产生原因与遵循方案、天人合一的表现与维持方案、贫困产生原因与脱贫攻坚方案、关系主义产生原因与解决方案、权利主义产生原因与解决方案、男尊女卑产生原因与应对方案等要点,共设计了10个方面的20个小问题,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教学小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通识课程,往往由几个小的自然班组合成一个大的教学班,每个教学班学生通常在百人左右,因此,学习小组以4-6人为单位,课前由班级负责同学划分而成。由小组长进行分工,各自围绕自己的任务查阅教材或查找网络资料。

(三) 鱼骨图制作与应用讲解

教师须简单介绍鱼骨图的内涵以及制作与应用要点。鱼骨图采用鱼骨形状,先画鱼头和主骨,再划大骨、中骨、小骨甚至是孙骨,大骨与主骨呈600角,中骨与主骨平行,大骨与小骨平行。整理问题及原因图,鱼头向右;对策图鱼头朝左(见图1)。一个鱼骨图只解决一个问题(也称特性),并将问题醒目地写在鱼头处。在鱼骨图应用时,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智力激荡,以尽可能多地对问题进行逐层剖析,以便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或最佳解决方案。

图1 鱼骨图基本结构

(四) 小组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荡法,是1938年美国学者、现代创造学创始人阿历克斯·奥斯本提出的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该创新法的特点就是禁止批评,主张在自由思考基础上,天马行空、畅所欲言,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力争在开放思维和思维激荡中找到最切实的原因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基本掌握鱼骨图创新法内涵及制作方法后,由小组长率领,按各自的主题,利用课堂时间,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查找的资料,实施头脑风暴,畅所欲言,在一个大的研讨氛围中,基本完成本小组的研究任务。

(五) 鱼骨图制作与提交

各个学习小组在课堂上所完成的,主要是研究主题的探究,也就是层层剥离、追根溯源,有的小组探究的答案还不够全面、完善,大多小组还没有进行鱼骨图制作,因此,整个学习任务还需要在课后进一步完成,最主要的就是由负责鱼骨图制作的同学,制作完成鱼骨图。混合式教学法要求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因此,各个小组制作完成的鱼骨图,需要按时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中已经设置好的作业栏目中。

(六) 鱼骨图交流与讲评

教师课后及时批阅,并在下一次课进行讲评。从学生提交作品来看,有些制作精美、研究内容深刻、涉及范围广泛,值得肯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鱼头方向不正确;缺乏学校名称、专业班级、小组成员姓名、制作时间等关联信息;审美观念不够强,图形不够美观大方,色彩对比不够鲜艳明快;有些内容过于宏观,有些带有想象性,缺乏史实与事实依据。及时进行讲评,主要是为了提高审美水准,培养细致工作作风,树立珍爱劳动成果和对自己成果负责的观念。

四 鱼骨图创新法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分析

鱼骨图创新法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尝试证明,创新方法应用于课程教学是可行且有益的。教学成果主要体现在大量具有新意的鱼骨图的出现,以及学生对于这次教学创新活动的肯定。

(一) 学生作品喜获丰收

在鱼骨图制作过程中,四个专业学生,每个专业各有二十多种作品出现,内容涵盖了从中国传统文化成因部分分解的教学内容的所有方面。鱼骨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五彩缤纷,体现出学生开阔的思路和较好的学识。

(二) 学生对鱼骨图教学法的评价

教学活动结束后,为了了解学生对活动的感受,以及评价活动的效果,教师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学生认为这是打破常规的、很有意思的教学模式,90.2%的人愿意把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其他教学内容中。归纳而言,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方法新颖,打破常规,有利于调动活动积极性;形象直观,印象深刻;有利于提高审美情趣;有利于培养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有利于进行深度学习有利于深化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

(三) 鱼骨图创新法适宜于传统文化教学的原因分析

鱼骨图创新法之所以成果丰硕,并且得到学生好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形象直观、简洁明了、概括凝练特点,以及提高学生参与度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功能。

1.形象直观、概括凝练

正如《科学前沿图谱 知识可视化的探索》中所说:“一图展春秋,一览无余;一图胜万言,一目了然。”[8]鱼骨图就如同思维导图、概念图一样,可视、美观、简洁、可视,便于直接观看,相比于阅读文字而然,具有一目了然的特点;美观,就像欣赏艺术品一样,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凝练,它以要点方式出现,非常简洁,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凝练性,纵使五千年、横及广大无边的文化,在此皆可一览无余。

2.便于深度学习

在鱼骨图制作过程中,学生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开阔思路,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深入其中,既具有参与的广度,又具有参与的深度,能够达到深度学习教学目标。

3.打破常规

传统的教师讲模式、普通小组讨论模式,学生已经习以为常,现在老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既能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应对挑战的欲望,因此,在给教学带来新意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猜你喜欢
鱼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多层螺旋CT在食管鱼骨异物中的应用价值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奶奶爱拼鱼骨画
老传统当传承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鱼骨千万别丢 它能帮你增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