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实践探析

2022-06-16 00:59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雄育人

金 慧

(宁波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0 引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21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会议中强调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1]。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发挥好每门课的育人作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作为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大学英语”课程课时多、受众广且时间跨度大,作为公共核心必修课,是一门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阵地。 然而,在现实教学各个环节中,“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功能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应有的课程思政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迫切要求外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有目标地挖掘语言隐性的价值内容,回归育人本质,把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进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3]。

本文基于对大学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内容的阐述,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现存问题的分析,从课前、课堂和课后3 个节点,通过课前挖掘思政元素、课堂实践思政教学、课后拓展思政教学,探究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途径,以灵活的方式实现“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

1 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内容

课程思政的提出和思政课程有很大的关联,思政课程是通过向学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引领学生的价值理念,使他们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 但是,课程思政绝不是思政课程,也不是思政课程的语序重组。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它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将专业课程的知识技能和思政目标有机而隐性地结合起来,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文化知识教育中,贯穿到高等教育各个领域[1]。

课程思政的内涵丰富,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优秀文化。 中华民族信奉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欧美国家的客观、理性、科学精神、法制精神、信用意识等对欧美国家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根本性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精髓有相通之处,优秀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能促进各个国家的全面快速发展;第二,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收了中外优秀文化的精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我们的大国担当和情怀[4]。

教育部印发的《纲要》明确强调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的重要内容有以下5 点:(1)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加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5)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2]。

2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作为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阵地,目前,其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2.1 教材内容偏重于西方文化

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以大部分高校选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5]为例,难以充分满足课程思政的这一新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思政功能弱化,主要体现在:从内容看,教材中英美国家的人事物占比高,中国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内容非常有限;从逻辑看,对培养与提升道德情操的关注度不够,各单元的教学活动、语言学习内容、练习设计离散性强,未能形成以育人目标为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难以产生语言知识教授、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素质提升与价值塑造的合力;从重点看,教材与实际脱节现象比较严重,虽然某些单元会提及培养学生诸如诚信的品质,但只是标签性处理,没有落到实处[6]。

2.2 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不强

高校英语教师非常注重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的提高,但他们囿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并把帮助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具有较强的应试导向和功利色彩。 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活动过分聚焦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技能的提高。 部分英语教师虽然对课程思政有所了解,但理解不够深刻,认为课程思政只是简单地谈论在教材中涉及的思想政治的英语表述。 一线教师这种对课程思政肤浅的理解使学生失去了在“大学英语”课堂英语技能和思想政治培养的双赢机会,也影响了高校育人工作全方位高效地展开。

2.3 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单一

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仍摆脱不了基础教育十几年来形成的应试的传统陋习,大部分学生只是重视英语技能的提高,满足于英语专业词汇语法知识的学习,学习目标定位于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者六级。虽然当前大学生具备一定用英语讲述中国的意愿和能力,他们学习中西文化知识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热情不断提高,但口头、书面表达尚存在不足,容易造成所谓的“中国文化失语”[7],对中西文化的批判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有待进一步提升。

3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途径

基于上述的教材、教师和学生的现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关键是,作为教学主导者的一线教师,在深刻全面理解外语学科的特殊性的前提下,主动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在课前重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在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践行多样化混合式的思政教学,以及在课后对思政教学和内容进行拓展和巩固,确保课前、课堂、课后的全环节、全流程中使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自然地融入到“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中。 同时也要把握好思政教育与英语教育的关系,关注两者之间的兼容性和平衡性[8]。 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四单元课文“Heroes among us”为例,阐释探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途径。

3.1 课前——思政元素挖掘

基于上述“大学英语”教材思政内容不足的现状,迫切要求一线教师在课前强化巩固“育人共同体”的思政意识,聚焦“大学英语”课程的现有教材中相关思政的重要内容,通过挖掘教材中语言隐性的价值,从而在价值塑造的关照下,赋予“大学英语”教材更深层次的内涵。 现有教材的优势就在于经过数十年的积累,英语教材本身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内容,相对已成体系,一线教师可通过分析和增补两步走来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

教材的分析主要有定位主题和目的两方面。 定位主题是分析教材中单元内容所形成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背景下所想要传达的价值观,从而分析教材单元内容是否与教育部印发的《纲要》中的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有交集;定位目的则是分析作者的意图。 以课文“Heroes among us”为例,其主题“身边的英雄”与纲要中所提及的课程思政重要内容(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小我融入大我、内容(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有相当大的交集。 这篇课文学习的目的就是了解在西方社会大背景下西方人对英雄的定义。

教材的增补就是针对教学主题和目的的不足和缺失,挖掘更有深度和广度的课程思政资源。 如课文“Heroes among us”中的主要背景是西方社会,文中提及的英雄都是西方英雄,与中国大学生的生活情境关联不够,无法引起学生共鸣,更无法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课后练习涉及的基本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单词的运用和翻译,高阶思考练习即情感教育层面的练习较为欠缺。 因此,教师就可以增补一些相关内容,比如:让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英雄人物,引导学生理解和弘扬民族精神,赓续红色文化;引导学生就文本中西方文化视角下的平民英雄,谈谈自己身边的平民英雄,如新冠疫情中的那些医务人员和逆行者,从而培育和践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地把小我融入大我,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鼓励学生谈一谈中西文化对于英雄理解的异同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等。

因此,课前,英语教师在明确的德育目标的引领下,通过分析和增补两步走,可以有效地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补齐教材的短板。

3.2 课中——思政教学实践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的方式,可以通过混合式教学来进行,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因为混合式教学在育人理念、育人目标、育人环境、育人路径等宏观层面与课程思政具有高度的契合性[4]。 第二,这里的混合式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简单相加,它倡导的综合不同教学路径、建设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方式,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9]所要求的“大学英语”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采用任务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辨、学会合作完全吻合。 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设计具有真实性开放性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阐述观点,学生通过人际互动发表个人意见,进行沟通对话和意义协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创新知识。 不仅应用能力、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得到了增强,而且自主能力和思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同时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做到“育人”与“育才”的协同并进,使“大学英语”课程兼具人才“双育”的功能。 因此,在课程思政中践行混合式教学是完全有可操作性的[4]。 下面以“Heroes among us”为例,阐释混合式教学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创设途径。

3.2.1 基于任务式的教学

任务式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相关的任务,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意义认同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为了利用任务而学习语言,而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言[10]。 以课文“Heroes among us”为例,教师就文中西方过去对关键词“英雄”的定义,如英勇献身的战士,如具有传奇色彩的领袖人物曼德拉,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布置讨论任务,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英雄人物,并请每一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在课堂上发言。

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集思广益,在他们口语技能得到锻炼的同时,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实践《纲要》中的第(1)和(2)重要内容,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英语传承了红色文化,可为学生以后走上社会赓续红色根脉储备了语言能力。

3.2.2 开展基于项目式的教学

项目式合作学习是管理学在教育学中的延伸和应用,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学科的基本理念和原理、借助多种资源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问题的学习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应该是基于项目式的,在这种教学中,知识不再被教师简单地传递或者灌输,而是作为学生思考和思辨的材料和对象,这是外语课程思政完成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的之一。

以课文“Heroes among us”为例,课文讲述的是西方背景下对于英雄的定义和阐述,文中提及西方过去对“英雄”的定义聚焦于为国捐躯的士兵和伟大领袖如曼德拉,以及西方现在对“英雄”的定义扩大到危机关头挺身而出的平民英雄或是普通的应急救援人员。 教师基于单元主题,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开展项目,布置项目研究选题——中西方英雄观的异同点“Western Heroes VS Chinese Heroes”,明确项目研究过程,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文献和视频,分析中西文化视角下对“英雄”一词理解的异同点,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分工、共享、探讨,撰写项目研究报告。

通过项目式的合作教学实践,教师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自主学习路径和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学生团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得到了开发,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得到了增强。 在熟练掌握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学生学会了辩证地解读中西方英雄观的异同,英雄是不分地域和文化的,中西方也有很相似的英雄观,教学中覆盖了《纲要》中的第(1)和(3)点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饱含中国情。

3.2.3 开展基于探究式的教学

在探究式的教学中,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监督者,教师并不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的场景,激发学生探究的信念和欲望。 学生面对的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输入,而是要主动地参与到获得知识和认知的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样以课文“Heroes among us”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布置一个阅读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在文中找对“英雄”一词的界定。 首先教师抛出第一个问题,从过去西方观点来看,怎样的人被称为英雄? 学生在文中进行关键词定位回答,过去那些为国捐躯的士兵,或者像曼德拉这样的伟人被称为英雄。 教师继而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那些在特别危急的情况下,本能的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无论最后他们是否存活下来,也能被称作英雄吗? 学生在文章中通过略读和扫读,找到正确答案,文中例举的枪击案中保护同事的丹尼尔和另一起枪击案中为救妻子用身体挡住子弹身亡的多利,都是英雄,他们是平民英雄。 继而老师可以提出第三个问题,中国有没有这样的平民英雄? 介于这两年的新冠疫情,大部分的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是逆行者。 老师可以继续探究式地发问,只有抗疫中的医务人员才是逆行者吗? 进而引导同学们探究什么是逆行精神,那些抗洪的战士、消防员、抗震志愿者,都是逆行者,是我们身边的平凡的男男女女。

在探究式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头脑风暴式的阅读练习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快速阅读技能,同时也运用这一技能去探究和发现了更多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思想。 教学中覆盖了《纲要》中的第(1)(2)(3)点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英雄的定义分析、对平民英雄和逆行者定义的进一步探究,坚定了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不断地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并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重民本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

3.3 课后——思政教学拓展

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容易忽视课后这一环节。 事实上,课堂并不是课程思政教学的终点,课后教师可以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多样化的有效的拓展。 以上文提到的课文“Heroes among us”为例,作为课堂中探究式合作学习的延续,教师线上布置个体反思日记:“How to Be an Ordinary but Extraordinary Person? ——怎样成为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 ”并要求学生互评。 通过反思提高个人的爱国和敬业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使学生深刻理解并践行职业精神,增强职业责任感。 通过互评,引导学生见贤思齐,也是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巩固,课后环节有效覆盖到《纲要》的第(2)和(5)点重要内容。

4 结语

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应贯穿课前、课堂、课后3 个环节,有意识地多重构建教学内容,有机地运用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法实践思政教学,并在课后进行有效的思政教学拓展,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真正地落细、落小、落实。

从实践来看,提升院校层面的重视程度和发挥一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既能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跨文化能力,又能扎实树立“三全育人”目标。 另外,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也需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有了合理的评价方式,才能使外语课程思政实践真正地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英雄育人
英雄犬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