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

2022-06-17 17:19张传秀刘琳
唯实 2022年5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价值观经济

张传秀 刘琳

结合时代问题从经济伦理的视角切入理解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助于为我国在解决面临的改革新问题时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在经济伦理研究的中外学术史上,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就有学者诸如曼德维尔等探究经济伦理问题,直至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更是从思想形态独立作用的解析层面,来探究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经济伦理理论与实践,剖析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中具有一定影响,并对其进行制约、评判和认同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体系。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经济活动和道德伦理总是联系在一起的,道德的调节与约束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有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就有与之相对应的伦理道德。反之,伦理道德又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二者相生相长。毛泽东经济伦理思想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毛泽东的著作和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和建设经验,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这些经济伦理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研究毛泽东经济伦理思想,对我国构建健康的市场经济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毛泽东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要义

毛泽东经济伦理思想虽然在其著作中没有系统而明确的表述,但在其与经济问题相关的著述中渗透了他剖析经济问题的道德原则、道德评价和道德规范等思想,对这些经济伦理思想和道德观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是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独特视角。目前学术界对毛泽东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相对匮乏,对其经济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归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目前大多数研究者主要从价值目标、价值原则、价值标准、价值取向等方面对毛泽东的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集体主义、平均主义、公平与效率、勤俭节约等进行研究,这些经济思想中所蕴涵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当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约束作用。时至今日,深刻理解毛泽东经济伦理的核心内涵,可以更好地规范市场经济行为,构建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

以人民为中心的道德宗旨。经济发展问题,本质上是道德问题,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经济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毛泽东的价值宗旨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毛泽东认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党的一切工作,最终目的都要符合人民利益。倘若不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毛泽东从人的角度考虑经济的利益追求和价值选择,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工作的出发点,这种道德规范为当时的革命、建设提供了价值与道德基础,也为后期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集体主义、公私兼顾的价值取向。公和私的选择是生产生活中一定会面对的现实问题。公和私不应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生相长、相互促进。所以在处理公和私的关系上,毛泽东认为公和私是对立统一的,我们讲究公私兼顾,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先有公,后有私,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分子,集体利益增加了,个人利益也会增加。集体利益至上是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基本点。毛泽东认为,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主义,是一种利己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选择。作为无产阶级,要摈弃这种观念,要强调全体人民的利益,强调集体利益,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要追求集体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这些对集体与个人、公和私的表述和探索,构成了毛泽东集体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内涵。毛泽东确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上的取舍选择问题,另一方面也为经济活动的开展确立了道德标准和评判体系,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为集体、为人民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

“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的价值判断标准。中国传统文化在关于义利选择问题上,一直存在重义轻利的思想。毛泽东对这种思想并不赞同,他反对重义轻利,认为利是义的基础,要肯定利的作用,超越利的义是不存在的。不应该过分强调义而忽视了利,利应该是义的前提。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些人忽視经济工作。对此,毛泽东指出:“董仲舒们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完全是唯心主义骗人的腐话。我们不是处在‘学也,禄在其中的时代,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或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所以,利和义应该是统一的,物质和道德应该相互结合,通过道德建设和培养,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同时在革命和建设中,加强道德的建设和弘扬。

“按劳分配”的价值原则。在分配方式上,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主张“按需分配”,反对绝对平均主义。他所提出的分配方式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按需分配”和“利益兼顾”,这种分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战时共产主义的特征,他在1929年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就表达过这种思想。后来,在《郑州会议纪要》中,他又提出“按劳分配、承认差别”的分配方式,这种方式与革命战争年代的分配方式有一定的差别,其实就是有差别的按劳分配,而不是平均主义。这种分配方式在当时对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经济自由的价值取向。在商品交换领域,毛泽东注重交易的公平性。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批判了苏联和旧社会的经济制度,尤其是苏联的“义务交售制”,指出与之不同,我们的做法是“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者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同时,毛泽东基于公平的立场,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构想,主张要调节收入差距,保障分配与交换的公平。从毛泽东的经济伦理价值观中可以看出,他始终追求的是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关系,希望通过变革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消灭剥削和各种不平等,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实现交易的公平,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他希望通过人的作用,来建立一个公有、平等、公平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对外交往中,毛泽东注重平等互利。早在1945年4月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就曾经明确地提出利用外资的主张,在与西方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与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外资来巩固战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268913D7-4C3C-467F-8F48-099FFFD24DE3

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经济道德规范。毛泽东非常重视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讲话、论著以及实践中,都始终贯穿着这一思想。1934年,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就指出,要使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浪费就是一种犯罪,在财政支出方面,也应该按照节省的方针来开支。在经济困难时期,节约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形势所迫、情势所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依然在不同的场合强调这种观念,并身体力行。1956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毛泽东还反对贪污浪费。毛泽东认为,为人民服务与贪污、浪费是不相容的,经济发展必须反对贪污浪费,不仅仅对于经济,在政治上也有重大意义。

毛泽东经济伦理思想的确立是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对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成为时代鲜活的经济活动指南,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经济伦理思想都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引领和经济规范作用。

二、毛泽东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的经济伦理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中国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对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同样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经济与社会和谐才能达到发展的有序状态,要实现这种内在和谐统一,离不开一定的价值原则和公序良俗,毛泽东经济伦理思想就是实现这种内在契合发展的价值基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科学指导。

“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只有一脉相承的理论和思想才能够产生改造世界的持续力量。毛泽东的“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无论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还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其本质都是坚持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脱离人民的发展是空洞的。毛泽东认为,只有从群众的需求出发开展我们的工作,才算是真的为群众谋利益。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中第一位的工作就是要增加人民的物质利益,使人民群众丰衣足食、吃饱穿暖。所以共产党人一切言行的最高标准要看是否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是否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追求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应该是基本的道德原则,不应该抛弃物质利益谈道德教育,发展的伦理道德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全体人民,给人民带来实际利益、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道德存在的基础应该是社会的共同利益。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全彻底地为人民谋福利、对人民负责任,看作无产阶级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要求。毛泽东的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理念上是一致的。进入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实践中有着全新的课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种理念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體现在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增强发展的动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有属于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有属于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对于个人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怎样的人生。同样,在经济领域,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形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趋利性、利益排他性,市场主体经常会面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选择,如何在保证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是市场经济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面临经济形势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我国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诚信等理念都是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内核和前提,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为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稳步运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所以,当今时代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毛泽东所确立的集体利益至上的集体主义在价值归属上是一致的。毛泽东确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一方面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上的取舍问题,另一方面也为经济活动的开展确立了道德标准和评判体系。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引领下,人民群众创造了“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时代精神,并为大众所传颂,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榜样。今天,这种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一样根深蒂固,扎根于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我国当前的核心价值观是与我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复兴事业、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是内嵌互促的适应发展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经济伦理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要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契合于经济的运行过程中,通过对道德行为的制约,来约束社会主体的行为。就像毛泽东1959年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所讲,要教育人民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发展具有开放性,资源具有共享性,利益主体具有相关性。要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就必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集体主义,倡导平等、公正、法制、诚信的市场行为,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于经济伦理当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新时代经济伦理思想的指导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道德体系。268913D7-4C3C-467F-8F48-099FFFD24DE3

按劳分配、统筹兼顾的价值原则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分配方式目标一致。分配制度是协调利益关系的基本制度。人们基本的合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人们的积极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配制度。毛泽东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这一点,他提出的要在国家、集体和个人,生产和生活,公积金和公益金等方面研究出一个合理的比例,这就是分配制度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要注意到分配领域,必须防止两极分化,使广大老百姓都能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如果贫富分配不均,对生产和发展都毫无益处。基于这一认识,1959年毛泽东在起草《郑州会议纪要》时就提出“按劳分配,承认差别”。在他看来,要克服贫富拉平的现象,克服农村经济工作中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归根结底是坚决贯彻落实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和不劳不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才能使广大劳动者从中得到实惠,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积蓄强大力量。

由于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体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分配制度改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就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是社会主义农业大国,基础比较薄弱,按劳分配可能要坚持一个很长的时期。“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是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内人们决不能不严格地遵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9年城乡人居可支配收入比例是2.64,城乡差距依然存在,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很多情况下财富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贫富差距依然较大,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这种差距会更加明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以及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都是要让所有人,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以及社会弱势群体都能同样享受到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虽然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是这种经济增量发展的成果并没有完全被社会全体成员所共享。事实证明,这种收入差距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非常不利。所以,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统筹兼顾,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让他们既能积极地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又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反对贪污浪费,提倡勤俭节约的经济道德规范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价值深远。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党和人民的前途命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所推崇、践行的伦理美德,国家的崛起、富强离不开勤劳节俭美德的弘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十分注重党的作风建设,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新时代方位坐标下,中国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更需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一直重视党的作风问题,提倡艰苦奋斗,反对贪污浪费。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確指出:“在一切党政军机关中讲究节省,反对浪费,禁止贪污。”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中指出:“任何地方必须十分爱惜人力物力,决不可只顾一时,滥用浪费……一面决不滥用浪费,一面努力发展生产。”针对一些人思想上的蜕化变质,毛泽东在1951年底至1952年10月,领导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国民经济的秩序得到恢复和巩固,为新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对加强党的建设、净化党内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清正廉洁的党风和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是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分不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作风,突出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党的十八大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即作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本身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既有机遇,更有挑战,只有继续以艰苦奋斗的姿态,才能完成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担当,才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内化为一种自觉追求、时代新风,将其付诸实践、见诸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斗。

经济自由、自力更生的价值取向是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最佳选择。合理利用外资,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讲非常重要。要实现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要合理的利用外资,在平等、自由的原则下进行商品交易和贸易往来。毛泽东坚持认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应当遵循自力更生的原则,主要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进行。如果什么都靠别人,是靠不住的,所以自己要有志气、有干劲;要努力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这是中国独立发展的物质基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如果“吃饭靠外国,危险得很,打起仗来,更加危险。”关于当时背景下的对内交换与对外交换的关系,毛泽东认为发展经济主要还是应该依靠国内市场,重点开展对内贸易,竭尽全力满足国内需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必须独立自主地确定经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这么说并不是不要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此毛泽东也明确地说过搞经济建设关门是不行的,走闭关锁国、自我孤立的道路,是完全行不通的。中国在积极发展对外经济的同时,还要对别的国家和民族进行援助,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事实进一步告诉我们掌握核心技术、坚持自力更生的重要性,也证明了毛泽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主张的正确性。只有按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要求,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张传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共南京市高淳区委党校副校长;刘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刘景昌268913D7-4C3C-467F-8F48-099FFFD24DE3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价值观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我的价值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历史视域下的西方共同体伦理思想
浅析西方伦理思想对会计的指导意义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一部探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