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之邂逅宋词

2022-06-17 17:45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2年24期
关键词:宋词辛弃疾李清照

如果把中国古代文学比作一座芬芳四溢的园圃,那么宋词便是一朵风姿绰约的鲜花;如果把中国古代文学比作一顶光彩夺目的皇冠,那么宋词就是一颗晶莹剔透的钻石。

在文学长河中,宋词与唐诗争奇,同元曲斗艳,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阅读训练一

宋词的忧伤

宋词如烟,如雾,如雨,湿漉漉地挂满了宋朝的天空。宋词网住了整整一个王朝。

忧伤和哀愁是宋词的永恒主题。宋词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在频繁战乱的历史中集体感伤的汇合,一位又一位词人将感伤和哀愁填在人生平平仄仄的格律中,词人或许并没有比常人经受更多的苦難,但因为他们的正直、悲悯、敏感和多思,他们的忧伤才有了更深刻的内容。

最先向我走来的是词皇李煜。李煜称帝时,所作之词格调并不高,后来,成了阶下囚,消极颓废到了极限,词的艺术魅力也达到了极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些隽永的千古名句,在中国人的心里流动了千年。李煜用国家与自身的命运和精神血肉,铸造了宋词的辉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想起宋朝那朵卓绝一世的凄凉之花,便想起了李清照。李清照是千古第一女词人,她用一支亦秀亦豪的如椽巨笔,勾画出半壁江山。她满载着少女的幸福,涉入爱河,与夫婿赵明诚琴瑟相和。他们在琴棋书画、金石诗文中共享爱的甜蜜。可是婚后不久,赵明诚在战乱中病亡。李清照在国破家亡的磨难中,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她将锥心蚀骨的痛苦和哀愁化为凄凉的文字。“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是真正的伤心人,未到真正的伤心处,是断然写不出这空前绝后的哀婉之词的。她以笔抗世,以词唤天,将故国之思与家亡之恨抽丝剥茧般进行纺织,化愁为词,为后人留下了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她的词永远被人们传诵。

捧读辛弃疾饱蘸血泪谱写的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他一遍遍的哭诉,感受到他一次次的表白。他因爱国悯民而生怨,因尽职尽力而遭灾。国有危难时招他启用,朝有谤言又弃之一旁,这是他一生的悲剧。他徒然带着山河破碎、报国无门的心病而流着英雄泪。如果说东坡常用“安时而处顺”的态度来排遣所遭受的痛苦,那么,辛弃疾多以慷慨悲歌来倾吐抑郁的哀愁。辛弃疾的词是正义和忠烈的化身,缘此才能燃烧,才能振聋发聩。

宋词中所弥漫的无边无际的哀愁与忧伤,是“小我”之愁,亦是“大我”之愁。在国破家亡的战乱中飘泊天涯,万千愁绪哀思齐赴心头,创造了独特而又极具普遍意义的宋词情境,缘此,引起了百代之后众生的共鸣。“哀愁”的内涵各不相同,但它恰恰是人们常常产生而且永远具有的一种感情。

情境相通的那一刻,宋词会跨越千年的门槛,跋山涉水而来,叩响我们心的弦索。

感谢古典的宋词,感谢宋词带给我们的哀愁与忧伤。其实,我们是需要哀愁和忧伤的,需要它滋润我们因为过度追逐娱乐而干燥的心田。

(作者张佐香,选自《亲亲麦子》,有删节)

思考

1.第一段在语言运用上有何表达效果?从全文看,这段文字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语境,谈谈作者为什么在文末说“感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二

去宋词里觅凉

沿古诗词的长廊往里走,到宋词的院庭里去度夏,燥热的心舒展又清凉。

最爱读李重元的《忆王孙夏词》。这首宋词,轻轻一点,便勾画出一幅夏令美图。读来秀淡自然,清爽怡心,像一片小花瓣,摇摇晃晃飘到眼前。“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李重元笔下的小词,虽写炎夏,却在一角觅得清凉一片,颇为闲适。夏日小池塘里,风中水草猎猎有声,一转身天降凉雨,雨过后满塘荷香飘溢,满院子都是馥郁的芳香。如画宜人的景色中,再吃上几个井水冰透香而甜的瓜果,去掉了暑气的时光里,躺在竹床上睡个又酣又长的午觉,有甜美的清梦闯进来,多么惬意。这首短词,我读到一半便醉了,汗水湿透的衣衫顷刻间冒出凉意来。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首词笔调轻快,语言浅明,摹写真实,让人喜悦地看到了黄沙岭的夏日夜景,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它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方面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画面优美,情景真切,恬静自然,让人颇感适意,内心充满无限向往。

陆游《幽居初夏》:“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荫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陆游的这首词,初看心境闲适,景色清幽,初夏物象怡然醉心,在最后陡然一转,心中陡生波澜。这正是《幽居初夏》的特色,也正是陆游忧国忧民、热爱生活、积极处事的态度。小词像夏季的一把蒲扇,读到末句,顿然没了夏热,也驱走了蚊蝇,只有一片夏思,心境也一步一步走向夏的深处,魂和魄也一点点勾勒出来。词作颇感沉实,深邃,让人在初夏的景色中一下子找到了自我。F1379016-03FA-4B09-86C0-2D7E6DE14186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读这首《满庭芳·夏景》,感覺周邦彦的夏体物细微,美奂清隽。宋词的后半篇,词作者将胸中哀怨融入景色中,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境和羁旅愁怀。此词入笔无痕,抒情自然含蓄,于喟叹之中回味悠远。词作者一颗疲惫的心,在夏日美景中寻得了一片清悠。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的这首夏季避暑词,笔触一抹,便把一个生动的夏天勾画出来。继而词作者又给出了一幅度夏的图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心胸舒展恬淡,颇感适意。

到宋词里走一趟,赏味一下夏景,评析一下人生,宋词里多有沉静和夏凉。

(作者董国宜,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6年第10期,有删改)

思考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说说作者读这五首夏词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有一首小词《如梦令》是这样写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本期中缝)F1379016-03FA-4B09-86C0-2D7E6DE14186

猜你喜欢
宋词辛弃疾李清照
宋词里的中秋月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品读宋词
点绛唇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