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炕桌到餐桌

2022-06-17 21:21杨仲凯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盘腿餐椅火炕

杨仲凯

我常能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天津的城乡吃饭时的情景。那时候哪有现在这么漂亮的餐桌呀!那时家家差不多都有一个用来吃饭的小方桌。吃饭时,它会被临时放在炕上,吃了饭不仅要收拾碗筷,也要把那个桌子收好撤下,因为炕还要用来睡觉。

放在炕上的这个小方桌,叫作炕桌。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吃饭,饭后如果不着急睡觉,在上面放上茶壶,就由饭桌变成了茶桌。把茶具撤掉,在上面打扑克,茶桌就变成了牌桌。当然有时候,它也可以成为孩子们写作业的书桌。孩子睡着了,成年人在桌子上面记账、纳鞋底子、做各種手工活儿,这也都有可能的。用一个灯罩儿,把瓦数很小的灯光聚拢起来,屋子里很温馨。这样的场景,在电视剧里面有,在很多人的记忆里也有。

放在农村的土炕上,小方桌就叫炕桌。放在城里的床上,好像没有“床桌”这个说法,就统一也叫炕桌了。当然,过去天津很多的城里人家,也是把床叫作炕的。

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盘腿儿坐在炕上。其实盘腿的姿势不怎么舒服,好在那个年代胖人也不多——胖子盘腿儿坐在炕桌前,把一餐饭从头到尾吃下来,那应该是件很辛苦的事情。

吃饭时,家里的男性长者要坐在炕头儿,来的客人也要往炕上里面请,那时候“脱鞋上炕”是一种重要的礼遇——多么有意思,炕不仅是睡觉的地方,也是吃饭甚至是社交的场所。吃饭时,家庭妇女不上炕,主妇侧着身子,屁股坐在炕沿上,双脚脱离地面儿悬着——当然如果腿长,脚也会踩在地上。这是因为主妇要随时提供服务,比如去取餐具,或者给凉了的饭加热,坐在炕沿上比较方便。

回想起在炕桌上吃饭的往事,记忆恍惚的人们有可能会想:当时为什么那么傻,为什么要在卧室的炕上吃饭,大大方方地坐在客厅里或者餐厅里吃饭,不是更好?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可能也更想知道个中缘由。

那时的天津住房紧张,有“一间屋子半拉炕”的说法,全家可能就这么一间平房,炕(床)就占去了一半。屋中另外一半空间还摆放着居家生活的很多物品,屋子还要承担厨房的功能,那点儿空间真不够施展的。所以,饭桌儿只好放在床上了。这也是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吧。

那时农村的住房条件要好得多,面积大。带院子的红砖瓦房已渐渐多了——所以,那时的城乡差别当中,也不仅仅是农村向往城市,城里人对农村的住房宽敞还是有所羡慕的。在农村,吃饭不用上炕,找出一个吃饭的空间是没问题的——但北方冬天寒冷,火炕除了用来睡觉,还承担起取暖的功能,晚上在火炕上越睡越热乎。其他的地儿,可能冻手冻脚的。吃饭时围坐火炕,能够暖暖和和地吃饭,那这个炕为什么不上呢?因此,许多村里人在冬天时也在炕上吃饭。

天气暖和了,村里的人们便可以不坐在炕上吃饭了——把炕桌从炕上搬到了地上,把那个小方桌或者放在院子里,或者放在农村的堂屋里,再配上小板凳儿,也是极好的。年轻人可能会问了,吃饭不坐在椅子上吗?餐桌都没有,要什么餐椅呢?

坐在小板凳上的感觉,比起盘腿儿,可能会稍稍舒展一些。小板凳形态各异,但大多是各家男主人自己做的,谁家要是有个小马扎,那是极讲究的。坐在小板凳上,当然也不如现在坐在舒适的餐椅上舒服。那时候,绝大多数的家庭不配备餐桌和餐椅,经济条件和住房条件都达不到是原因之一;另外,人们内心也普遍没有那种要求——普通人家吃饭还能那么堂而皇之地坐在餐桌旁吗?吃得也简单,就一两个菜,又不是七个碟子八个碗的,用不着。那种电镀或者烤漆的折叠餐桌餐椅在寻常人家普遍出现,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事了。

吃饭时用坐姿取代古代人曾经的跪姿,已经有很多年了,而从小炕桌儿转换成漂亮的餐桌,却原来仅仅是几十年的时间。

(孤山夜雨摘自今晚网 图/槿喑)

猜你喜欢
盘腿餐椅火炕
场景化思维下的儿童公共餐椅设计研究
一个动作自测髋关节健康
多功能儿童餐椅设计研究
盘腿坐并非人人适合
基于热效率的直洞式火炕烟道构造形式优化设计
盘腿坐并非人人适合
常盘腿呼吸更顺畅
儿童餐椅用处多谨慎选择很必要
艺术火炕
冬捕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