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队伍建设实践探索

2022-06-17 23:02姚晨曦
唯实 2022年5期
关键词:吴江农民人才

姚晨曦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苏南地区依托区位优势和政策红利,现代农业、农村改革和城乡融合等发展进程明显快于其他地区,粮食亩产效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比和农业农村信息化覆盖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综合机械化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等指标始终走在全省、全国前列。2020年,苏南五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6万元,是苏中的1.2倍、苏北的2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69元,是全省平均水平(24198元)的1.4倍,是全国平均水平(17131元)的2倍。

苏州吴江区地处太湖东岸,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农耕、蚕桑、渔猎等农业文明历史悠久,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近年来,吴江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引领,精心雕刻江南韵、小镇味、现代风交织共鸣的新江南水乡风貌,努力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积极建设符合地方发展实践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队伍,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吴江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队伍的实践

构建人才培育长效机制。一是优化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党总揽大局、协调四方的战略核心作用,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业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机制。2019年以来,累计选聘14名村(社区)书记进事业编,提拔10名村书记到镇、街道领导岗位。近三年累计选派5批90名年轻后备干部到上海、浙江等地学习,与上海、浙江的27个毗邻村实现兼职委员全覆盖。二是完善支持人才成长成才制度体系。制定完善《村干部职业化管理体系建设“1+N”系列文件》《吴江区基层农业农村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意见》《吴江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乡土人才培养激励办法》等系列文件,营造农业农村人才成长成才的良好制度环境。三是强化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动态管理。实时完善相关制度,对于在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政策实施中发现的户籍限制过严等问题及时进行适当调整,对享受政策的各类农业农村人才定期开展动态复核。

构建多层次人才队伍体系。一是培育引领型乡土人才。聚焦农业科研、农技运用、农业生产等领域,培养具有较高创新水平和经营能力的引领型农业农村人才,以入选江苏省第二批乡土人才“三带名人”的胡毓芳、“三带能手培养对象”的方利峰、盛亚荣、周建忠等优秀人才为代表。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培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截至2021年底,全区累计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达1410人。培育集聚了一批乡村治理、农业专业、能工巧匠、文化传承等多类型的乡土人才,涌现了1名省“百名示范”村(社区)书记、25名省“千名领先”村(社区)书记。三是培育农业农村专业人才。通过与高校开展定向培养合作,打造具有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市场开拓意识、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高素质农民队伍。2020年、2021年共完成农业农村专业人才定向招录签约71人。2021年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1477人、农民创业培训360人。

创新新型人才培育模式。一是青年農场主培训。每年选送5—15名4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到省农业农村厅委托的专业院校进行为期三年的培养,重点对其进行创业孵化培训。二是新型生产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每年组织200名左右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等到省农业农村厅委托的各类专业院校学习,进行农业经营主体规范管理、创新创业政策扶持等培训。三是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送出去”是指有序分批组织新型职业农民代表赴国内外农业先进地区考察学习交流;“请进来”是指依托区内2家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田间学校)和3家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实训基地为主阵地,聘请农业院校教授、农业专家、种养能手来吴江进行技术指导和互动式教学。

强化人才培养载体支撑。一是推动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发展。以“农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类合作社为重点,通过强化指导、优化扶持、示范带动,有效提升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截至2021年底,全区拥有农民合作社449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6家、市级11家、区级38家(按最高级别统计),列入政府优先扶持合作社名录76家。二是引导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出台《苏州市吴江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及《实施细则》,引导支持产业现代化升级。对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2万—10万元的奖励。对组织建设互联网或实施各类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农业经营主体,财政给予30%的补助。对成功获评国家级、省级、市级休闲创意农业奖项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5万—20万元的奖励。截至2021年底,吴江正式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2011家,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250多家,其中省级11家、市级17家、区级205家(按最高级别统计)。三是强化创新创业配套支持。提供农技服务、金融信贷、惠农补贴、农业保险、土地流转等政策服务,大力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2021年投入各类扶持农民创业就业能力提升资金1.2亿元。对于取得相应学历后从事农业生产者,政府给予一次性的学费补贴,并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单位或个人定额社会保险补贴,2021年向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发放社保补贴额约230万元。

当前吴江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

人才队伍面临的问题

从业人口结构难以支撑现代化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农业从业人员整体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等特点。抽样调查显示,农业从业人口中高中以下学历占八成,且年轻群体占比较小,多以45—60岁为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成长空间有限。

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呈趋弱态势。近年来,由于待遇缺少吸引力,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呈现日渐削弱态势,部分乡镇的基层农业技术人才的实际在岗率不到6成,仅有的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也不完全从事农业技术服务。

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培育专业化程度不高。除了相对基数和范围较小的全日制学历培训之外,各级组织的培训多以相对笼统的综合性、基础性知识为主,分类分层的专业化培训较少,且“动手”式教学运用较少。

农业农村人才评估促进机制不够灵活有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较为粗放,主要看学历、看证书,定性认定的成分较多,定量认定的成分较少,对农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项目考评等评定机制和方式也不够灵活,许多从事农业的实干人才既缺少精力也不擅长写文章。

进一步优化吴江农业农村现代化

人才队伍的路径思考

增强农村对人才的吸附力。一是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升级发展。重点结合自身优势,优化整合区域内农业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生成提速,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二是充分保障农业农村发展权益。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健全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稳妥谨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维护、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的合法权益。三是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高品质推进“魅力大运河”和“美丽湖泊群”特色田园乡村组团等建设,加强农村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等民生设施建设,通过全面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提高人才吸附力。

建立健全涉農人才政策体系。一是强化涉农人才政策倾斜力度。以《吴江区高技能人才计划实施办法》《吴江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以及吴江新一轮人才创新创业“55352”工程等政策为依托,探索对农民合作社聘用人才的奖励机制。持续开展涉农人才定向培养和新兴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充实高学历专业化人才资源库。深入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树立一批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先进典型。二是探索创业担保政策机制。加大对农民创业的补贴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创业社保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开业补贴等多种形式的政策扶持。三是强化定制化政策落地。鼓励各乡镇结合自身产业优势特点制定农业科研人才专项计划,吸引专家、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大学生等返乡下乡开发农业农村资源。

创新专业人才培育方法。一是深化职业化培训供给侧改革。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趋势,继续与扬州大学和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农业农村专业人才定向培养计划,根据生产经营型、专业技术型、社会服务型等不同类型的专业型人才特点,打造个性化菜单式课程体系。二是创新专业化实训孵化机制。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方式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积极引导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探索“高校+专家+基地+培育对象”的新型职业农民孵化模式。三是优化新型职业农民交流平台建设。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协会”“青年农民论坛”等协作交流平台,实现信息、产品、资源和渠道等优势叠加整合,深化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交流,促进合作共赢。

完善人才评估和激励机制。一方面,科学构建评估体系。从基本从业素质、技能熟练程度、生产经营能力等方面建立科学的指标权重体系,增强认定的综合性、权威性,强化“持证优先”相关政策支持,提高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含金量。另一方面,完善“以赛代评”“以项目代评”的评价机制。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认定等技能评价制度体系,组织农民参加各类农村创业创新大赛、职业技能竞赛,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对符合条件的直接认定相应技能等级,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破格评定相应技能等级的制度空间。

(作者单位:中共苏州市吴江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刘景昌

猜你喜欢
吴江农民人才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农民
赞家乡
娘做的面
娘做的面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