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画像石雕刻艺术的表现手法

2022-06-17 00:20王亚平
东方收藏 2022年5期
关键词:汉画像石徐州

摘要:汉画石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汉代人用这样一种浪漫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瑰丽神奇的想象世界。本文以徐州汉画像石作为切入点,分析和整理其雕刻艺术手法,并对它所表现出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进行归纳与总结,希望能够对当代雕刻艺术创作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作用。

关键词:徐州;汉画像石;雕刻艺术

一、徐州汉墓画像石装饰图案的雕刻技法

生产工具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其更是一种载体和象征。在汉代,钢铁技术的出现,使生产工具得到进一步的更新,从而促进了汉代石材雕刻艺术的发展与变迁。

根据笔者的研究,徐州汉画像石雕刻技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阴线刻,是指在磨光或者粗糙的石面上雕刻整幅画面。采用阴线刻技法的汉画像石,约占徐州汉画馆藏作品总数的30%。

2.浮雕,又称“凸雕”,是指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包括浅浮雕和深浮雕。浅浮雕汉画像石约占徐州汉画馆藏作品总数的60%,高浮雕汉画像石在徐州汉画馆藏作品中,数量则相对较少。

3.凹面线刻,是指在平整的石面上,将物象轮廓内剔成凹面,再用阴线刻画细部。

4.剔地平面线刻,是指在磨光的石面上,将物象轮廓以外的部分浅浅剔除一层,再用阴线刻出图像纹饰。

5.透雕法,是指将物象的某个组成部分刻透或镂空,使其像立体的圆雕,如图1所示。

徐州汉画像石主要使用的雕刻技术是阴影雕刻和浅浮雕刻,其他的雕刻技术则用得比较少。在汉代初期,只使用阴影雕刻,到了汉代中期,则使用了剔地浅浮雕,进入汉代晚期后,包括平面剔地线雕和剔地弧面浅浮雕在内的技法被大量运用,而雕刻技术的进步与雕刻工具的开发和升级密切相关。

此外,徐州汉画像所用的石材一般都来自当地,徐州地区的石材大部分是以石灰岩的青石为主,其深入磨削后的硬度、细纹理等都具有很强的雕刻性。徐州汉画像石内容丰富,涵盖了大量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社会现实寓言,深刻反映了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可以说是一个时期的历史缩影。而将这些题材刻画进墓室里,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一种向往。汉代人秉持“事死即事生”的思想观念,相信人去世后能够在阴间继续过上与阳间一样荣华富贵的生活,所以在汉墓的修建上也极尽巧思。

二、徐州汉画像石装饰线条的运用表现

众所周知,西方绘画的主要表现方式是利用明暗关系来表现物体,而中国传统绘画则重视线条的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在汉代发展到一定的巅峰,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图2是在徐州出土一件汉代画像石作品,一共分为五层,画面故事内容分别如下:

第一层画面内容为西王母,据传她是掌管长生不老药的神人,汉代人迷恋得道升天,因此其备受汉人的崇拜,西王母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广泛了。画面中,蟾蜍、玉兔、羽人等围在西王母周围,营造出了一个浪漫的神仙世界。

第二层画面内容为“二桃杀三士”的历史传说,史料记载,春秋时齐景公身边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勇猛的武士。一次,齐相晏婴从他们身边走过,三人自视功高,端坐不动,稍失礼节。这引起晏婴的疑虑和恼怒,视他们为“危国之器”,建议齐景公把三人杀掉。齐景公遂与晏婴合谋,馈二桃于三士,由他们“计功而食桃”。形影不离的三位勇士,面对两个桃子傻了眼。公孙接、田开疆自恃功高,各取一桃,古冶子怒斥二人,二人羞愧拔剑自刎,古冶子愧对昔日好友,也自尽于宴上。作者以高超的创作手法,夸张、动感十足的形体语言,生动地描绘故事情节,让观者通过画面能够感受到战国时期武士所崇尚的英雄人物的情怀。

第三层是孔子及其弟子与老子相见的故事,这层内容见证了发生于春秋末期这一中國文化史上重要事件的存在事实,从历史文物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春秋晚期“孔子见老子”的典故在《水经注》和《史记》等文献中均有记载。公元前518年,33岁的孔子专门赶到周天子的首都洛邑会见了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这既是中国最有学问的两位文化大家的相会,也是世界上两颗伟大心灵的相互照耀。该图形象再现了儒家、道家两位始祖,互敬互学,交流思想,切磋学问的历史画卷。

第四层画面内容所涉及的故事,笔者尚未考证出来,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第五层的画面内容为送别图,马车在前,其后是数个正在送别的人物。

可以说,尽管主题内容不同,但这块汉画像石的整体视觉效果还是非常协调的。

三、徐州汉画像石装饰图案的造型规律

1.写实与夸张相结合

在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中,写实主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描绘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匠人们还将他们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瑰丽神奇的神仙世界引入到创作当中,并进行了大胆、夸张的延伸,从而产生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令人赞叹不已。

如图3所示,在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铺首衔环”也是常见的题材,其形态多种多样。“铺首”是从西周和商代晚期青铜兽面纹“饕餮”演化而来的,尽管其外形怪异,但艺术表现力却非常生动,匠人似乎有意通过它表达一种原始的情感。在创作方式上,匠人们对于细节和结构的处理则较为粗犷,但会着重突出眼睛与眼眶之间的对比度,大量使用粗线。时至今日,尽管我们仍无法准确掌握其具体内涵,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经过夸张手法渲染以后,它具有一种神秘而独特的艺术力量。另外,“铺首”也是带有驱邪求福意味的,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大门以及构件上经常可以看到, 一般多以金属制作,能够给人一种古朴和凝重的感觉,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此外,徐州汉画像石中对于珍禽瑞兽的雕刻表现,也颇为夸张诡诞。比如龙的形象就经常出现,其肢体矫健修长,显得非常有力量。这也反映出中国龙形象的进化,意味着汉代人进取的精神。

2.以形传神的想象

“以形传神”是以实质感官映射内心思想,借助艺术形式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在特定的审美标准指导下,表达作品的创作理念、艺术审美和哲学观念。“以形传神”的艺术手法在徐州汉画像石的雕刻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它在表现人物时,并不是具象的,而是通过行为表达作者的想法和情感。这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受当时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匠人难以对将对象在平面上的特征和表情等细节进行刻画。因此,他们选择利用夸张的手法,掌握雕刻对象瞬间的动态特征,在进行艺术化的处理 。如图4“纺织图”,虽然我们看不见画面中人物的具体表情和神态,但从她抱着孩子的动作就可以窥见这是一种母性对婴儿的关爱与呵护。这块画像石同时也展示了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调丝”“摇纬”,最后用织机制成绢帛。其通过“以形传神”的技法,反映了当时家庭纺织的真实情景。

徐州汉画像石因其质朴美感的造型、独特的结构和强烈的审美,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功能和价值。它既不脱离客观的形象,也表现出抽象的意味,展现了中国石雕艺术的成熟与繁荣。

参考文献:

[1]汪小洋. 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

[2] 荣艳.浅谈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的构图与装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08):192-194.

[3] 侯晓宇.徐州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6.

[4]宋维建,王晓苓.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 ——以山东沂南汉画像石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8(8):185-186.

[5] 孟强.从随葬品谈徐州狮子山汉墓的墓主问题[J]. 考古,2006(9):72-77.

[6]姚君洲,钱兵.徐州汉画像石中的人物服饰造型[J].创意与设计,2021(1):20-25.

[7]叶彤. 以墓主为中心 ——徐州汉画像石图像艺术研究[J]. 大众文艺,2017(16):64-65.

作者简介:

王亚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陶瓷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汉画像石徐州
疫散待春回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高申作品
高申作品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汉画像石艺术在装饰性绘画中的思考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汉画像石中“鱼莲”图像研究
解读汉画像石“线”语言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