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建设目标

2022-06-18 23:48张勤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新文科新闻传播课程思政

摘要:“新文科”是我国高校“四新”改革中的一项,它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文科专业建设和创新型文科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指导。“课程思政”作为目前大学思政教学的一种新思想、新的范例,其目的并不在于替代以往的思政教学,而应与思政课并驾齐驱、共同成长。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充分发掘其内在的立德树人功能,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而在教学过程中,新闻传播学具有很强的思想和政治资源,如果能够把教学内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就能够实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作用。为此,笔者以“新文科”为切入点,从新闻传播学学科的视角来探讨其内涵和构建的目的。因此,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文科;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新文科”是继“新工科”后的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思想。陈宝生部长在2018年6月21日的教育部举行的“新时代大学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要办好高层次的大学教育”,要“强化人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其中,人文学科的创新发展有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把它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培育具有中国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培养新的社会科学家,建设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不用说,这一点从2015年五月十七日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到的“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语言体系上,充分发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思想。以此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的哲学和社会科学”为中心,高校人文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改革发展的需求。

第二,提倡“加速德法双修法人才的培育,加速媒体融合人才的培育,加强文学、哲学、经济学等创新人才的培育。”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政”与“专业”的分离,导致了“孤岛”的产生。目前我国高校对高校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较低,对高校学生的素质和素质要求较高。新闻学是面向社会的,是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新型信息技术人才。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学科,如果能够把学科的教学与思政教学结合起来,对其进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石的专业课程指导,就会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作用。

1、新文科视域下“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和过程

1.1新文科视域下“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背景

“课程思政”既不是一堂课,也不是一种活动,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亟需突破传统“孤岛化”的窘境,注重其他学科所包含的教化功能。在一个民族的高等教育发展到较高水平的时代,必然是一个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兴盛期;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已经很高。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兴盛,没有人文教育的兴盛,高等教育就是初级教育的初级阶段。当前,高校应对人文学科进行全面的研究,以促进人文学科的发展。因此,陈宝生部长在一开始就提出,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必须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发起一次高等教育质量革命,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高等教育中站稳脚跟。山东大学校长兼新文科建设小组的负责人樊丽明,也表示,要建设中国的人文学科,必须加强人文建设,注入新的内涵。部分人文社会的专家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武汉大学马费成教授指出,当今飞速发展的资讯社会,必然产生许多的法理与道德问题,“这已经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有深度的社会、文化层面的问题”。“新文科”应该透过文科内部交融、文理交叉等途径,探索多元视野下文科的全新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是对科技与人文社会发展中复杂问题的深层反思。陕西师大的国学学院教授曹胜高表示,“我们不应该把中文、哲学、艺术等课程合并起来,新的文科最害怕的就是走过场,表面上声势浩大,结果就是一群中文不如中文系,哲学不如哲学系。”北京外语学院的韩经太也有类似的担忧:“新的文科不能只追求新,新的文科不是科学的人文,也不是文学的哲学,也不是哲学的文學,科学的文化学,科学的结合,必须更加注重和强调‘文的特性。”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普遍出现了“两张皮”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分离,使得新时代的“新文科”教育要求难以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导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对新闻学的学生来说,在“课程思政”中,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文”的特点,这是许多大学所思考的问题。

另外,大学思想政治工作是以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概论为主要内容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大部分的思政课都沦为了“水课”,因为它的内涵比较抽象、空洞、脱离实际,很少吸引“网生代”的学生,而思政课的老师们教学起来又累又累,没有成就感,思政课的考试形式也大多是以考试为主,导致思政课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育人作用,渐渐被边缘化、孤岛化。

那么,普通、公共基础课、专业类的其他学科有没有培养学生的作用?当然,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教学的“明面”和“暗面”两种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

1.2“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过程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了“课程思政”概念,它认为要充分发掘各种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把思政教学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和研究中去,形成“大思政”课程的整体框架。2016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像食盐一样,但不能只靠食盐,最好是把食盐融进不同的食品里,让它们自己去消化。”,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全面育人,让各种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它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课程思政”的思想。而为促进地方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深入开展,2017年,国家教育部组织了一次关于“课程思政”的工作会议,将上海的实践经验推向了全国。ABC4146D-1F5A-48D1-A7CE-B0AD03952158

2、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并非新开设一堂课或增加一种新的活动,它是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课程的价值观,让每个课堂都充满了“思政味儿”,每位教师都能变成“思政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所以,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绝非单纯的语言博弈,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和区别。“思政课程”是一种以思想政治为主体的综合性学科或学科体系,是一种以思想政治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学形式;而“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要素与资源与思想资源结合起来,以达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目的。与显性思维课程教学相比,这是一个隐含的协作式教学系统。

目前的大学生是一个积极向上但容易受环境影响的社会阶层,他们很容易被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所左右,表现出利己主义、功利主义、道德缺位等问题,最终造成道德的危机和信念的丧失,这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继承者的理想相违背。新闻学的培养与培养具备什么样的职业技能和什么样的职业素养有关。因此,在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在全面地发掘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全方位的德育课堂,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闻人才提供支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新文科视域下新闻传播思政课程的建设目标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与以往的文科相比,“新文科”可以在两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在研究领域和内容体系方面进行创新。在对传统的理论内涵的继承和发掘的前提下,不断拓宽研究领域,跨越式地整合多个领域的观点与观点。从而对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并对国家、地区乃至世界的近代化进行反思,将人文精神与社会政策、国家治理、地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塑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培养出符合世界前沿的中国学术流派和专家。这既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和任务。第二,以全新的教育观念重建人文学科的教育模式与制度。“新文科”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成果为中心,建设一流文科专业、精品课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模拟工程,推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和协作育人等关键环节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一批求知欲望强烈、自主学习能力卓越、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与行业创新的优秀人才。据此,本文对上述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3.1培养新闻传播专业课教师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指导教学的专业素养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老师要以自己的能力和个人的魅力去引导和引导他们,让他们变得更好。专业师资队伍要强化师德建设。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的自信,加强对老师的道德教育,使他们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信仰,做到以德立人、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为榜样。要把师德考核与个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师德考核与教学科研结合起来,把师德考核与教学科研结合起来,实行师德一票否决,让老师做到有所忌惮,有所约束,使教师真正成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

同时,作为一名专业的老师,应该强化自己的思想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年轻的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榜样。部分高校的师资力量较强,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有的教师的职业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观点相左,导致了政治上的错误。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素养,积极投身于时代潮流之中。

3.2教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建设的中心环节

立德树人是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使命,新时期都要求有能力立德树人的优秀老师。正像习近平主席所说:“好教师要学习法乎上、求贤若渴,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品格,向同学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老师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上的东西,还要传授他们高尚的品德,使他们树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以辨别对错、曲直、善、利、失为根本,为有品德的老师。而老师的最高品德就是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不但在于个人的修养,更在于培养下一代的心灵。同时,要让同学们从言谈举止,从心灵到外表,从思想作风到行为举止,每一种行为,都要做到这一点,特别是新闻系的学生,他们的笔很有前途,他们要以四有的眼光去检讨自己,老师要先立德,再树人品。把教书育人当作老师生存之基,把立德树人当作今后工作的标准和任务。坚持用马克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自己和自己的人生道路。

3.3培养学生自学自省能力

网络时代,知识、技术、信息层出不穷,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信息的冲击,形成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认识、评价和调节,让他们能够辨别各类信息和价值,并能够“去除渣滓,取其精髓”。

3.4推进交叉融合,完善课程内容。

对于一门学科,应根据其在整体教学中的定位和分量,对学科的知识进行适当的编排。别指望把所有的相关的知识都一网打尽,也别指望把它们都放在一起。要兼顾整体和恰当的重点。由于每个科目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时间都是固定的,所以不能随便打破。而在这门课上,要根据这门课的位置来思考它的作用和作用。潘懋元认为,選修课程的内容应当符合适时、完整、经济、实践、量力、满意六大原则。国家级精品课程、共享精品课程等都有较高的需求。近期,国家教育部有关学科建设的有关文献中,也提到了主要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本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将知识、能力与素质有机结合,使其具有较强的解释性和较强的思考能力。教学内容注重深度与深度,打破传统的认识方式,使学生深入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创意的突显。在教学中注重与时俱进,注重学术研究和科技发展的前沿研究。在教育手段上,充分发挥了先进和交互性的作用,使现代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难度。增加研究件,增加创新性和综合性内容,增加对学生的学习的投资。只要遵循这一原理,教学内容就会不断地被优化,最终走向完美。

结束语:我国目前处于转型时期,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社会观念也在不断地改变,而作为一群具有正向思维的群体,他们往往会受到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影响,从而产生利己主义、功利主义、道德缺位等问题,从而导致道德的危机和信仰的缺失。记者应具备何种专业技术,应具有何种专业素质,应具有何种专业素质。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应充分挖掘和运用信息技术,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全面建设全方位、全方位的新闻类专业课程,为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新闻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琳,李唐波.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资源挖掘与路径创新[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01):3-14.

[2]傅楠.新闻传播专业“全过程课程思政”的内涵、体系与路径[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01):209-219.

[3]冷爽,田香凝.新文科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创新模式研究——以“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为例[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1(06):209-217.

[4]陶贤都.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新闻论坛,2021,35(06):113-115.

[5]韩姝.“新文科”建设下融合新闻学课程改革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4(06):109-112.

[6]郭可,索格飞.国际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和理论反思[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01):15-26.

作者简介:

姓名:张勤,出生日期:1979/06/25,性别:女,民族:汉,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研究方向:新媒体广告、新媒体传播。ABC4146D-1F5A-48D1-A7CE-B0AD03952158

猜你喜欢
新文科新闻传播课程思政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