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心脏术后重症患者临床疗效和护理对策

2022-06-18 17:02陈小园
当代临床医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发生率研究组心脏

陈小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1)

肠内营养支持是心脏疾病术后的常用辅助手段。相关资料表明,肠内营养支持采用口服、管饲的形式,经胃肠道,向患者提供机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具有符合机体生理状态,减少对胃肠道黏膜造成损伤,降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的优势[1]。但何时正式介入肠内营养支持,目前临床上尚无确切结论。本文将针对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心脏术后重症患者的具体效果展开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取我院2019 年8 月至2020 年12 月50例心脏手术重症患者,按照患者ID 随机为对照组(n=25)和研究组(n=25)。研究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24~56岁,平均(32.13±3.45)岁。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5~65 岁,平均(27.16±4.56)岁。两组患者均在18 岁以上且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均在接受心脏手术后新入驻ICU 且观留时间在一周以上;如患者病情无好转迹象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及在接受化疗的患者均无法参加此次实验。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较大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在术后48~72h 后采用4 号鼻管24h 持续输入含有复方氨基注射液、胰岛素、电解质、维生素、10%中链脂肪乳注射液的肠内营养混悬液肠内营养支持接受治疗。研究组在术后24h 内接受治疗,床头抬高,采用4 号鼻管通过鼻腔缓慢插入患者体内,首先注入100~200mL 的温水,确保患者不会发生呕吐等症状。后将温水换成营养混悬液,保证初始泵注速度为20ml/h,营养混悬液的温度保持在37~40℃,持续泵注24h 后速度调至40ml/h。每日观察研究组患者胃中营养液的潴留量,超过200mL 则停止泵入3~9h。整个过程中确保营养液的干净无菌,避免受到污染。要严格监测研究组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患者出现出血、呕吐等不良症状要立刻停止,等不良症状消失再次开始泵入。

1.3 观察指标(1)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采取肠内营养支持7d 后的免疫功能指标。包括:免疫球蛋白(LgA)及免疫球蛋白M(LgM)。(2)对比两组营养指标情况,分别测量干预前后非瘫痪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三头肌肌围(MAMC)及血红蛋白(Hb)、血清前白蛋白(PAB)、血清白蛋白(ALB)含量。(3)观察两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 处理数据,以()表示计量资料,行t 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 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采取肠内营养支持7d 后的免疫功能指标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采取肠内营养支持7d 后的免疫功能指标()

表1 两组患者采取肠内营养支持7d 后的免疫功能指标()

2.2 两组营养指标情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营养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营养指标各项评分均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营养指标情况对比()

表2 两组营养指标情况对比()

注:组内比较,aP<0.05;组间比较,bP<0.05。

2.3 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对照组发生率为56%,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n(%)]

3 讨论

心脏手术涉及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心脏,手术的创面大,环节复杂,操作要求极高,临床死亡率也一直居高不下[2]。心脏手术后患者多会出现身体机能受损,加上术中长时间体外循环和大量血管活性增加药物的使用,患者的身体对蛋白质的分解增高,糖的吸收率下降,尿氮排出增加出现负氮平衡的现象。此时,对患者采取肠内营养支持可帮助患者恢复身体机能[3]。

营养支持是指患者在不能自主获取饮食情况下,通过医疗手段对患者提供营养素供维持正常生命体征的治疗方法。传统的肠内营养支持多在肠外进行,这样容易使患者产生肠梗阻的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手术的预后。肠外营养技术临床上已应用多年,可快速提供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纠正机体营养,可调节补液配方,应用较为方便。国内外对心脏术后患者营养治疗的时机以及营养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研究尚不多。对于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肠外较易引发电解质、糖、脂肪代谢紊乱,且不易于肠道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更加符合人体生理构造,可改善黏膜的屏障功能,促进黏膜的更新生长,改善患者的静脉循环。同时,早期肠内营养还可降低患者的APACHEⅡ、SOFA 评分、病死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更低。因此,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有效及时改善ICU 心脏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纠正患者低蛋白血症,减轻机体炎症反应,降低病死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4]。

本研究发现,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营养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营养指标各项评分均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对照组发生率为56%,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提示,患者在术后24h 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更有助于患者的恢复。但本研究例数偏少,对患者营养治疗过程中炎症反应影响的甄别存在不足,以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干预影响仍需更大的临床数据支持,这也是未来营养治疗对心脏功能异常患者研究方向。这与张丛丛[5]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心脏术后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有积极作用,建议越早使用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越好

猜你喜欢
发生率研究组心脏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了解心脏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心脏移植小史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