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区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意象要素及演变特征分析

2022-06-18 06:29陈莹泽李传成周希霖
华中建筑 2022年6期
关键词:站房广场要素

陈莹泽 李传成 周希霖

铁路客站作为城市的重要交通节点和场所,在推动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和更新的同时,其站域空间在交通、功能、景观和文化等方面也有着深刻的变化。目前关于站域空间的相关研究集中于站域空间设计、站域空间演变规律和站域空间意象认知三个方面:设计方面侧重理性分析,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出站域空间设计策略[1-4];演变规律方面,分别以站房、广场和站前区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3、5-6];意象认知方面,多为基于国外理论的站房形象、广场体验和整体形态设计分析和提升策略研究[7-9]。

对于站域空间设计层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从演变和认知视角对其发展历程和特征进行梳理并剖析其影响机制的研究暂未有学者涉及。作为中国铁路发源地之一,湖北省铁路发展历史在全国层面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适性。对湖北客站站域空间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有利于探析其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

研究从使用者视角出发,将人在广场上最大视角范围内的视域空间定义为研究范围(图1)。选择湖北省内部仍在提供客运服务的117个铁路客站为研究对象,所选车站的开始建设时间、建成时间、改建时间和竣工时间见图2。

图1 铁路客站站域空间研究范围

图2 湖北地区铁路客站开发建设周期图

1 技术路线

收集站房、广场和广场周边三方面的历史信息,概括站域空间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从站房的形式风格、形体构图、文化体现和广场的规模布局、功能设置、景观小品以及广场周边的空间环境、建筑形态和视域空间等方面对意象要素进行提取。据此归纳意象要素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对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建设的启示(图3)。

图3 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技术路线图

2 湖北地区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意象要素及特征分析

2.1 站域空间发展历程

铁路建设的100多年中,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演变经历了“封闭独立—开放融合”的过程,功能体系从简单单一向复杂多元化转变,站域环境逐渐丰富,向着城市门户空间转变。研究从站房、站前广场和广场周边三个方面对站域空间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

表1 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发展历程

①建国前,客站选址基于资源,不考虑城市整体布局和发展[10]。站房功能简单,以货运为主,呈现殖民主义风格[11],没有出现以交通疏散为主的站前广场。

②建国后,湖北建设了独立等候式铁路客站。站房方正简约;广场作为客运配套设施出现,为单一平面式布局,以日常交通疏散和候车为主,并未出现景观、商业等功能[6];广场周边仅设少量商业满足旅客基本需求,与城市空间处于割裂状态。

③改革开放时期,站域空间从整体规划角度考虑与城市空间融合。站房出现不对称构图,形式多样,形体自由[12];广场引入立体交通概念,开始强调与城市的联系,布局类型多样,功能丰富;站区周边空间布局由平面向局部立体化发展,功能业态丰富,建筑形态与站房建筑协调统一[3]。

④21世纪至今,站域空间城市属性逐渐鲜明,与城市联系增强。站房造型追求时代特征和城市文化的体现,地域特色明显[11],但也存在“千站一面”现象;站前广场实现立体化布局,交通功能转移至地下,地面广场以承担城市场所功能为主[4]。

2.2 站域空间意象要素提取

意象是观察者将客观形象和主观意愿进行融合形成的图像[12],意象要素是观察者认知空间环境的具体体现,伴随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从站房、站前广场、广场周边三个方面分别对站域空间意象要素进行提取(表2)。

表2 不同历史时期站域空间意象要素提取

建国前站房形式单一,通过钟塔、拱形窗、坡屋顶和线脚等装饰要素表达国外殖民风格[11];这一时期没有广场,不存在意象要素;广场周边视域空间开阔,站房形式单一,环境混乱。建国后,站房程式化设计导致认知性低,意象要素仅有时钟和竖向分隔窗;广场规模较小,空间开阔,无视线遮挡;周边建筑形成一定肌理,无景观环境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站房形式多元,除时钟和几何图形要素,不对称构图是意象要素之一;广场上出现景观绿化、站标和特色铺装,功能多样;周边建筑形式与站房统一,站域空间呈现特色发展,整体可意象性增强。21世纪新时期,站房表达地域特色,意象要素根据城市文化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广场在景观、站标和铺装上增加地域文化要素以展示城市形象;周边环境建设呈现差异,新建客站周边空间开阔,自然地形地貌为主要意象要素;改扩建客站周边空间较封闭,城市天际线为主要意象要素。

2.3 站域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站域空间三个构成部分演变特征如下。

(1)站房建筑演变特征

站房风格受到历史背景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形式风格总体向多元化、表达城市文脉的方向发展,装饰要素从形式统一发展至多样化、地域化(表3)。站房在改革开放之前形式单一,站房形式表达当时社会背景;改革开放之后,站房出现不对称布局,形体自由,形式多样;21世纪新时期,赋予站房传承文化的功能,以武汉为代表的大城市站房形式独特,表达地域特色,但也存在仙桃等小城区站房出现“千站一面”现象。

表3 不同历史时期站房建筑特征

(2)站前广场演变特征

站前广场经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过程。成为具备交通疏散和城市场所双重功能的开放型广场(表4)。广场规模经历“小—大—集约化”的演变,空间布局由平面交通型发展为立体综合型,增加复合功能、丰富其表达形式,景观小品设施在承担基础功能的同时,丰富空间环境,展现时代特征与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

表4 不同历史时期站前广场特征

(3)广场周边演变特征

广场周边呈现从独立于城市之外到与城市协同的发展模式(表5)。周边建筑风格与站房统一规划,景观环境从无序开发向协调规划发展,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城市天际线,促进站域空间的整体性发展;视域空间受到车站开发建设模式影响,呈现“大—小—大”的发展历程,其中部分车站在原址上改扩建,周边开发程度较高,视域空间范围较小,但空间体验更加丰富,与城市联系紧密,如汉口站。最终形成“铁路建设带动城市发展,城市发展促进铁路建设”的共赢局面[13]。

表5 不同历史时期广场周边特征

(4)站域空间整体演变特征

站域空间整体呈现站房形式丰富、广场空间多样和周边环境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演变特征。就各阶段站域空间建设而言,建国前,站域空间环境无序开发,建筑形式混乱,整体认知性较差;建国后,建筑形式简约,站域空间独立发展,缺乏与城市的联系,认知要素受限;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以武汉为代表的中心城区站域空间开发程度高,视域范围小,建筑形式统一,意象要素丰富,黄冈等外围城区站域空间开发量低,认知要素少,视域空间开阔;21世纪之后,客站受城市定位影响,新建客站站域空间以自然景观要素为主,展现新城区形象,建筑形式统一,如十堰东站,改扩建客站站域空间在原有基础上持续建设,空间更加集约化,建筑形式协调,视域范围小但要素丰富,城市天际线为主要认知要素之一,如汉口站。

3 湖北地区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3.1 政治因素:公共政策导向和管理部门协作

早期西方掠夺政策影响了铁路客站选址和建筑形态[5],卢汉铁路湖北地区车站多选址于汉口租界附近,建筑形态以西方殖民风格为主;建国后,铁路客站在社会主义政策影响下封闭发展,客站形式简约,与城市空间隔离[5];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开始重视对交通系统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客站在规模、周边开发等层面有较大提高[10];新世纪之后,为促进城市结构调整,常赋予铁路客站以城市副中心的定位,选址于城市郊区,使得客站周边开发量少,视野开阔。

管理部门从传统各自为政向综合协调的转变促进了站域空间建设。铁路客站建设多种交通接驳的一体化联运综合交通枢纽;随着“站城融合”政策的不断深化,铁路客站建设将会促进城市功能高度聚合与内外空间开放衔接,促进站域空间的整体性发展。

3.2 经济因素:资金保障、建造技术更新和旅客需求增加

社会经济发展从技术、资金等方面为站域空间更新建设提供了支撑。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对交通建设投资力度不高,站域空间缺乏经济支撑,导致整体开发程度低,规模小,功能单一,建筑形式简约;1978年之后,经济增长带来出行量、出行方式、出行需求的变化和建设资金保障,推动站域空间在规模、功能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新世纪经济、技术及新型结构材料的发展使得大跨度、大体量和多元化铁路客站设计成为可能[14],如武汉站。客站周边发展受经济不均衡影响,大型客站站域空间与城市一体化建设,形成铁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促进站域空间建设的互动局面,小型客站所在城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导致广场和周边建设有待完善。

3.3 文化因素:审美趋势改变和历史文脉传承

站房建筑形态作为城市文化载体之一,影响了站域空间整体形象。改革开放前,站房形式受殖民文化、政治文化束缚,形式单一;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发展促进了站房形式对城市文脉的表达,引导站前广场和周边建筑形态与站房风格保持一致,形成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汉口站在1991年第二次改扩建时,广场和周边建筑通过细部装饰、色彩和材料等要素运用,与站房风格保持一致,使站前区呈现出整体、协调的欧式风格(图4)。21世纪以来,我国站域空间建设正逐步实现从扩容向提高城市品质、展现特色方向的转变,但部分中小城市对自身定位不明确,缺乏对地域文脉的挖掘,导致站房出现“千站一面”的现象。

图4 汉口站站域空间整体形象

4 研究结论

本章以时间为轴基于认知视角分析湖北地区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演变历程,得到其发展特征和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①铁路客站站域空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独立发展到与城市协调规划的四次演变,总体向着规模集约化、空间立体化、功能多元化、景观丰富化的方向发展,强调文化传承性以及与城市、民众之间的联系。

②站域空间发展演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站域空间各构成部分和意象要素,对铁路客站规划选址、站房形式风格、广场建设、周边开发和站区形象等影响深远。

铁路客站作为助力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立足于站域空间未来发展趋势,结合现存问题,为其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①立足政策导向,优化站城关系。结合时代发展背景和发展战略,合理定位,实现与铁路部署、城市规划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铁路客站触媒作用,带动城市新区发展,成为新城市中心。如位于武汉市青山区的武汉站,其站区规划结合实际,紧跟武汉政策发展,在2017年新的政策导向下及时调整站区规划,以适应城市发展,优化武汉站站域空间建设与武汉市整体规划之间的关系[15]。

②利用经济优势,更新站域环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客流量增加且需求多样,除满足基本交通对接,在空间形态、服务设施、景观环境等方面也要求与城市融合,符合时代审美需求。通过开放性设计与城市功能的引入,提升站区空间活力和生活氛围,营造出开放、舒适、便捷的站域空间,突破僵化的站城关系。

③协调城市形态,传承城市文脉。站域空间与城市环境的融合给站区形象提出了新发展要求。一方面要求站域形象与城市形态协调,另一方面要求站域形象传承城市文脉。如采用欧式建筑风格的汉口站,既与周边已有的近现代建筑风格相契合,也使大智门站建筑风格和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呈现出整体、协调的城市风貌[16]。

随着第四代铁路客站的发展与“站城一体化”理念的深入,站域空间发展又将进入新阶段,更加注重与城市发展策略和环境的融合。站域空间与城市一体化建设、站城融合发展以及与民众行为活动的互动等研究,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资料来源:

文中所有图表均为作者自绘或自摄。

猜你喜欢
站房广场要素
布鲁塞尔大广场
中老铁路国内段站房“颜值”初显 全部11座客运车站装饰装修接近尾声
营改增对公路站房工程造价影响研究
在广场上玩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青岛西站站房主体封顶
广场
也谈做人的要素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