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探研

2022-06-18 06:29郑东军王晓丰
华中建筑 2022年6期
关键词:豫南信阳市图式

郑东军 杨 璐 王晓丰

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主要指分布在大别山北麓信阳新县、光山县、商城县县域内的省级和国家级传统村落,是豫南地区传统村落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就外部环境而言,这些山地村落依山傍水,有着独特的外界自然条件,加之受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条件影响,形成了具有豫南地域特色的聚居模式[1]。以往对于豫南地区聚落空间的研究多为风格特征的描述性归纳,本文通过对豫南地区已公布的五批共计2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在不同地形条件的分布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并运用ArcGIS地理信息分析[2],从山水环境、山水地景①、山水图式三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基于此提出山水图式的量化依据,更好地营造山水地景,提升村落空间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目标。

1 豫南大别山区自然条件

1.1 山水资源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端,南与湖北、东与安徽交界,亦称豫南。其西部和南部是由桐柏和大别山脉组成的山区,面积约7000km2。形成了地势南高北低,河流山川交替分布、形态多样的阶梯地貌。桐柏山与大别山首尾相接,连成一体,蜿蜒在鄂豫交界处,横贯江淮两大流域,将其划分开来。大别山脉横跨信阳境内200km,山脊东部高大宏伟,海拔高度超过1000m,而西部则宽阔低缓,周边是1000m以下的低矮山脉,丘陵地貌间杂其中。信阳境内桐柏山脉绵延近69km,占豫南山地的20%,山势陡峭[3]。

豫南地处长江、淮河、黄河、汉江之间。境内水系发达,主要有淮河、浉河、竹竿河、潢河、灌河、史河等(图1),河流通过侵蚀、搬运、输送、堆积作用,从而在原来地貌的基础上重新塑造地表形态。而地形则反作用于河流的流向、流域面积、流程、河道、水系结构以及流速等方面。

图1 信阳境内山水资源分布图

豫南山区处于大别山腹地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北方季风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环境决定了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模式与格局。

1.2 地表覆被

使用从GLOBELAND30平台上获取的信阳市土地覆被数据,在ArcGIS10.6中进行提取分析,得到信阳市域的土地利用分配图(图2)。经进一步分析得出,信阳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林地、人造地表②,其中林地处于信阳市主导景观的位置。其次则是水体,面积为455km2,占信阳市土地总面积的2.31%(图3)。形成了山—水—林—田—居的人居环境大生态系统。

图2 2020年信阳市土地覆被情况

图3 2020年信阳市土地面积利用类型占比

2 山水地景:传统村落分布的空间层次

2.1 居住空间

豫南大别山区的传统民居受到中原文化、吴文化、楚文化交融的影响,呈现出文化多样性的民居聚落。单体建筑平面布局相对灵活,并依据地形条件营建,单体院落形式多以合院形式为主,堂屋面阔普遍为三间或五间,多设檐廊。庭院多以二进院、三合院、四合院组合形式出现,院落与天井较为狭小,平台高,地池深,以适应山区多阴雨的天气。民居屋顶主要为悬山和硬山。其中,圆拱形山墙与山形式山墙结合出现,并且山墙以马头墙的形式出现也较为常见。梁架结构多选用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4]。豫南地区传统民居屋面瓦铺设方式多为合瓦,采用青瓦以正反相扣的方式排列,先用青瓦在下层仰面铺设,然后再用青瓦将两侧的缝隙盖住,当瓦片交叠相扣铺设于尖斜式屋顶时,便形成了一个有隔热功用的空气间层,以达到防治雨水渗透至屋内和隔热的目的。

豫南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依据山体走向在纵向上呈现为山体—林地—村落—水塘—田地高程依次递减的关系。雨水自山坡流下,灌溉林地,其村落在构建之初因借山势,故民居院落整体布局较为紧凑,多为天井式小院落。由于山区降雨量大,屋顶多为适合排水的坡屋顶,雨水由坡屋顶流下落入院落中的天井,再经排水系统流出,汇集到前边的水塘中(图4)。千百年来依山傍水的生存智慧,使得山区中的传统村落在历史的长河中仍然生机盎然。

图4 豫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层次分析

豫南南部多山、位于山区中的村庄,依山就势,背山朝冲,村前池塘,宅后园林。建筑单体在修建时会依据村中池塘的方位,调整自家门户的朝向[5]。每一户民居除了要考虑与整体村落的有机组合,还要考虑自家与周围自然环境和村落环境的协调。

2.2 街巷空间

村落空间形态随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更迭,反映了街巷从仅仅履行交通功能转变为辅助履行聚落中的居住功能。豫南地区的传统村落街巷空间分布主要为两种类型:其一为以新县八里畈镇神留桥村丁李湾村为代表的传统村落(图5),村落的空间分布反映了文化的传承,以及受到古代聚落规划思想和巷道系统、广场系统和道路系统如里坊制、坊巷制和街巷制的影响而带来的功能的进步[6]。第二类为村落因山势、水流条件灵活布置,高低错落、井然有序,民居沿着街巷展开,村落形态较分散,街巷在村落中形成环形通路。并有小径通往村深处的民居,小径时而狭窄曲折,时而视野开阔,营造曲径通幽之感,如新县郭家河乡土门村徐冲组(图6)。

图5 新县八里畈镇神留桥村丁李湾村

图6 新县郭家河乡土门徐冲组

2.3 水塘空间

《管子·水地篇》有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官、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在如今看来是由于地壳的断层和褶皱运动,昆仑秦岭地槽向东延伸到长江中下游,形成一条强烈的褶皱带。后来经过新构造运动,地壳的差异抬升和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桐柏山—大别山隆起。出于对地貌、耕作、防御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村落呈现“因水就势、背山朝冲”的空间形态(表1),彰显了豫南大别山区民居建筑与村落空间营建过程中所蕴含的在地居民千百年来积攒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经验与“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观念[10]。

表1 山水林田居组合图式

豫南地区的村落类型最初皆以农耕型呈现,后因战事及水陆变迁、文化交融等因素演化为以农耕型传统村落为主,军事型、宗教型、纪念型传统村落为辅的村落类型。豫南山区作为河南水稻主产区之一,因地貌高程、水系资源条件故稻作耕种情况有别于河南其他地区,为满足山区耕作及日常生产生活用水的一体化,几乎每个村子都会在村中修筑水塘。而对于豫南大别山地区村域内水塘的修筑情况,历代文史资料中多有记载。清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二十四·沟洫志》:“而淮南熟于水利,官陂官塘处处有之,民间所自为溪 水荡,难以数计”④。民居围绕水塘呈现点状、带状和带状延伸布局,起因于防御庇护和生活便利性的需求。豫南村落中多出现水塘相连的情况下,中间有小径贯通,可降低因某一水塘水质变化而造成的不利影响。此时居住环境中的水塘不仅可以满足居民的生活所需,也创造出了优良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河流、水塘为基址前景,形成一个开放远眺的远景;把山水景观用作屏挡,借以将场地的内部和外部划分开,形成空间上的对比。

3 山水图式:传统村落空间模式分析

图式(schema)⑤的概念指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即关于某个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包括与该主题相关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11]。现代汉语辞书将“图式”的基本含义解释为符号的象征,在中国古代,“图式”的含义与通过图画注记表达和阐释的含义相同,但在每个具体学科领域的图式表达形式却不尽相同,但是图式作为一种结构已形成共识,故图式可用于探究规律性较强的空间耦合关系[12]。因此,山水图式则可以理解为一种将自然山水资源与人居环境建设联系起来的体系框架,基于“山水”图式嵌套在豫南传统村落山水林田居之间的关系,能够快速地建立起从感知到认知、组织、获得信息的逻辑结构。

3.1 豫南山区传统村落分布影响因素

(1)地形高程

地形高程是村落选址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高程与坡度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养分、气候物候与自然资源,对豫南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将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获取的GDEMDEM 30M数据与信阳市域国家级传统村落经纬坐标数据在ArcGIS10.6中进行叠置提取分析(图7~8),如图所示,信阳市域的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分布于光山县、新县南部大别山区。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坡度为1∶3—1000,表现出大别山区向淮河平原过渡特征[13]。南有崇山,中有丘陵,北部山体田地相间。库、塘、堰、坝,星罗棋布。信阳市境内最高点海拔1574m,最低点海拔-67m,相对高度为1671m。利用GDEMDEM 30M高程数据按照(-67~8 8 m、8 8~19 5m、195~361m、361~603m、603~1574m)进行重新分类,然后应用国家级传统村落十进制经纬度坐标获取各个高程范围的传统村落分布数量得出:海拔在195m以上的传统村落有12个,占总数量的42.86%,多分布于大别山地带。豫南大别山区地带地形复杂地势险要,为当地传统村落的留存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图7 信阳国家级传统村落核密度分布

图8 信阳国家级传统村落在不同高程的分布

(2)坡度坡向

通过对GDE M DE M 3 0M高程数据坡度和坡向分析,发现传统村落多分布于15°~3 0°的斜坡之上(图9),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山区地形的影响,将民居置于缓坡或斜坡之上,以便把较平缓的土地留作耕种。并以正北(0°或360°)为起点。45°为间隔顺时针划分为8个坡向:北坡(0~22.5°,337.5°~360°)、东北坡(22.5°~67.5°)、东坡(67.5°~112.5°)、东 南 坡(1 1 2 . 5 °~1 5 7 . 5 °)、南 坡(1 5 7 . 5 °~2 0 2 . 5 °)、西南 坡( 2 0 2 . 5 °~2 4 7 . 5 °)、西坡(2 4 7. 5 °~2 9 2 . 5 °)、西 北 坡(292.5°~337.5°)[14]。进行坡向分析,提取出各坡向范围内分布的传统村落数量(图10),“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河之南为阴,河之北为阳”,按照广义的阴坡(0°~9 0°、270°~3 6 0°)、阳坡(90°~270°)范围划分,经分析得出:信阳市国家级传统村落分布以阴坡为主,南坡的村落数量最少。阴坡的太阳辐射较为柔和,综合温度、湿度、年降雨量、风速、土质等条件的作用,故为豫南地区的农耕生产创造有利条件[15]。

图9 信阳国家级传统村落在不同坡度的分布

图10 信阳国家级传统村落在不同坡向的分布统计

(3)水系

“建邦设都皆凭险阻,山川者天之险阻也,城池者人之险阻也,城池必依山川以为固”⑥。在山区中,村落依山傍水,依山北面而建,顺应地势,层层抬高。使用ArcGIS10.6对信阳市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分布和5级水系进行叠加分析(图11),可发现有17个村落临近水系分布,占村落总量的60.71%,除临近较大的河流外,几乎每个村落都有水源流经或开挖一个池塘,以便村中生产生活、灌溉林田、调节微气候之用。

图11 信阳国家级传统村落分布与五级水系关系

(4)道路资源

山区中的传统村落因其所处位置相对闭塞,大别山总体地势险要,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村落与外界的联系较弱,因此不易受外界干扰,免于战火或人为破坏,村落中的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保留得相对完整。在对传统村落分布情况和信阳市道路资源条件的叠加分析中(图12),可得出在五批已公布的传统村落中,有近64%的传统村落因交通不便,受城镇化建设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仍保留着当地的风俗习惯,村落仍保持原有风貌,受到的破坏较少。

图12 信阳国家级传统村落分布与道路资源

3.2 聚居模式

根据《清乾隆·光山县志》的图像记载(图13),可以发现当地居民自筑屋时多选址于林木、山水、田野之间,民居大多背靠连绵不尽的山峰,前部有沟池溪流,树木繁盛,景色绵延,再由建筑围合良田、耕地。这种构筑模式体现着人的生存智慧、是生产生活方式与山水地景的高度契合关系。结语:从山水地景到山水图式

图13 “因山就势,背山朝冲”聚居模式

“山水”一词的构词方法是联合式,也叫并列式。泛指山明水秀的自然景观山水相连,也是人类从古至今生产生活的空间场所(图14)。“地景”第一层面是指在地的自然山水林田景观;另一方面,其包含着建筑和地域、气候、当地的传统,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乡村治理观念和工作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14 山水图式组织关系

面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本文以图式的概念串联起豫南村落中的山、水、林、田、居等要素,将它们串联为一个整体的理论脉络,分析山水格局,营造山水地景、改善山水林田湖草的自然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只有将乡风文明、自然山水资源融入到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治理体系中,才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生发出一系列根植于本土的设计、保护与开发的方法[16],使大别山区“一座青山竖起一道风景,一潭碧水蕴含万般风情”的山水地景升华到“祥烟瑞气起,便觉心归处”的乡愁回归。希望本文的分析框架能够有助于明确豫南山区传统村落的价值,为人居环境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资料来源:

图1:根据信阳市地貌数据自绘;

图2:根据GLOBELAND30数据自绘;

图3:根据GLOBELAND30面积占比自绘;

图4:根据黄涂湾村测绘图自绘;

图5:自摄;

图6:Google Earth;

表1:根据实际调研与参考文献[4]、[5]自摄自绘;

图7:根据http://www.chuantongcunluo.com/index.php/home/gjml/gjml/wid/585.html公布数据自绘;

图8~10:根据http://www.gscloud.cn/sources/index?pid=1&type=1高程数据自绘;

图11:根据我国五级河流hyd5-4m数据自绘;

图12:根据水经注WG S 8 4 经纬度投影交通路网EsriShape数据自绘;

图13:《光山县志》乾隆点注本;

图14:根据豫南地区山水林田居组织关系分析自绘。

注释

① “地景”概念是由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在其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中提出,倡导“建筑—规划—地景”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整体设计思路。

② 由人工建造活动形成的地表,包括城镇等各类居民地、工矿、交通设施等,不包括建设用地内部连片绿地和水体。

③ 即河流环抱的河岸内部。

④ 引自高兆煌总修.清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二十四·沟洫志.信阳地区地方史志总编辑室,潢川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点校重印本,1985。

⑤ 西方哲学家的普遍理解是:图式是用于组织、解释和概述我们的所得经验和命题的网络。认知心理学家提出,在认知过程中,人们通过抽象出相同对象的信息或活动的基本结构来表达对特定主题的全面理解,此时大脑中出现的框图便是图式;Piaget、Rumelhart等认为图式是一种知识框架和分类体系,由代表概念元素的几个变量组成;语言学家Carroll则认为图式是语义记忆的框架体系。

⑥ 引自(宋)《通史·都邑略第一》。

猜你喜欢
豫南信阳市图式
信阳市审计局 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河南省信阳市通联站
信阳市环宇针织服装有限公司
坚持稳、准、狠原则 确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信阳市检察机关扫黑险恶专项斗争纪实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豫南春茶
基于旅游产业导向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