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管青年”的政治内涵、理论贡献与时代意义

2022-06-18 08:14王冬梅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党管青年团广大青年

王冬梅

(中央团校 党的青年运动史教研部,北京 100089)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回顾百余年光辉党史、百年团史,坚持党的领导是共青团的政治基因和青年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在党的历史上首次鲜明提出“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党管青年原则的提出,是对一百多年来党领导青年运动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实践的理论升华,也是统领新时代共青团工作和青年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重大的理论贡献和深远的时代意义。

一、党管青年的政治内涵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重视青年、团结青年、引领青年、依靠青年是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光荣政治传统,也是党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不断取得斗争胜利的内在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认识到青年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自觉担负起组织领导青年的历史使命,牢牢掌握对青年运动和青年发展的领导权。尽管“党管青年”作为一项原则提出的时间较晚,但其在党的百余年青年工作实践中却一直存在。“党管青年”有着丰富的政治内涵,可以从党缔造共青团、党领导共青团、党领导青年运动、党引领青年发展四个维度来理解把握。

(一)中国共产党缔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因党而生、由党而立,党管青年有了一个坚强而可靠的组织载体

近代中国,伴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以救国为宗旨的各类青年组织纷纷登台。据统计,五四运动前后,“青年组织在全国各地如同雨后春笋般勃起,数达百余个”[1]。但因缺乏先进思想指导和先进力量领导,各青年组织规模较小、内部成分复杂,且没有统一的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深刻认识到青年群体在革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积极组建青年团组织,广泛发动青年群众。中国共产党在筹备成立之初,就同时筹备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党的早期领导人中有不少也是团的早期领导人。1920年8月,陈独秀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为了团结教育革命青年,当年8月22日,陈独秀委派共产党发起组中最年轻的成员俞秀松等组建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10月,李大钊等人在北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于当年11月成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高君宇担任书记;同时,李大钊还指派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张太雷回天津创建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8月,董必武等人在武汉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后,于当年11月成立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陈潭秋为负责人。1921年1月,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毛泽东任书记。从各地青年团的建立过程可以发现,1920年至1921年各地诞生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组织,有的是当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直接建立的,有的是在党的早期组织指导下建立的,有的是在党的早期组织影响下建立的[2],党组织的领导人同时任团组织的领导人。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党的一大即研究了在各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问题,并着手恢复各地团组织和加强团的工作[3]。按照青年共产国际要求,在中共中央局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 年5 月在广州成立。陈独秀在团一大演说中指出,“社会主义青年团就是根据马克思的学说而成立”[4],旗帜鲜明地确立了团的指导思想。团一大通过的纲领提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组织”,其奋斗目标是为在中国建立“一切生产工具收归公有和禁止不劳而食的初期共产主义社会”[5]。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团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实现统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坚持党的领导成为青年团的先天政治基因;同时也意味着,“党管青年”有了坚强而可靠的组织载体,青年团成为党领导下的团结组织动员青年的先进组织。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指引其方向、赋予其使命、指导其工作,确保共青团成为党的忠实助手和可靠后备军

中国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职责是一脉相承的,党的历史使命内在地规定着团的职责和使命。团历经百年历史,名称几经变化,但坚持党的领导是始终不变的主线。1923年6月,党的三大通过的《关于青年运动决议案》指出,“青年运动为本党重要工作之一,所以对于社会主义青年团应极力加以组织上指导上之援助”[6]。1925年1月,党的四大通过的《对于青年运动之决议案》明确了党团关系的基本原则,强调党对团实行政治领导的绝对性[7]。为了贯彻党的四大决议、动员全团迎接新的革命斗争,团的三大于1925年1月26日至30日在上海召开,会议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强调“团的政治活动,应受党的监察和指挥”[8]。团的历史上曾两次改名,改名不是简单地换个名字,而是有着重大政治意义,体现了团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到底的决心。从党的一大到六大,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党的青年工作、学生运动、少年儿童运动等进行专门讨论,并作出政治决议,这可以视为“党管青年原则”的原生政治形态和制度形式[9]。在党的历史上,党的五大、六大、八大通过的党章都有专门规定“党团”或“党同共青团关系”的章节。党章中有关党团关系的表述,是明确党对团的领导的权威规定,也是党管青年的制度规定。1928年6月,党的六大首次提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党的“最亲近的助手之一”[10];1928年7月,团的五大第一次将党团关系写入团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青年团是无产阶级青年独立的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指导之下工作,服从他的章程和纲领”[11]。从建党、建团初期的党团关系来看,党十分注意加强对团的领导,在党的青年工作实践中不断强化着党管青年的政治逻辑。

抗战胜利后,为加强对青年运动的领导,党中央于1946年10月决定重建青年团,以配合支持大规模的人民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的广泛深入开展。1949年4月11日至18日,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1955年9月,团的二届三中全会建议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被载入1956 年9 月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中。1957 年5 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修改了团的章程,通过了《关于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单列一章阐述“党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并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自己的工作。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受党中央委员会的领导。青年团的地方各级组织同时受同级党组织和青年团上级组织的领导。”[12]邓小平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整个历史表明,它是党的可靠的后备军和有力的助手。”[13]党的八大关于党团关系的规定和论述,表明党在执政以后对党管青年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982 年9 月6 日,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再次将“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专门列为一章,明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14]该表述再次标定了党与团、党与青年的内在政治关系并被此后历次党章、团章沿用下来,确立了党管青年的固定的政治逻辑框架。

党的领导人非常重视青年团工作,对加强党对青年团的领导提出明确要求。1952年,毛泽东两次主持中央会议讨论青年团工作,并提出两个题目要大家研究:一是党委应如何领导青年团,二是青年团应如何工作。邓小平反复告诫团的干部,坚持党的领导是共青团的根本,坚持了这一条,就不会犯原则性的错误。1957年5月,邓小平在共青团省、市委书记会议上指出:“青年团总不能离开共产党,而且应当同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15]。这些论述,生动而深刻地阐释了党与团的特殊政治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指出:“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的所有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当好这个助手和后备军”[16]。“各级党委要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加强对团的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解决团的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及时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为团组织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和条件”[17]。党的领导人关于加强党对团的领导的重要论述,阐明了党为什么要创立团、如何加强党对团的领导、团如何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表明了党对团的特殊政治要求和期望,也为共青团更好地履行党赋予的职责使命指明了方向,不断拓展了党管青年的内涵和外延。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站在时代潮头、汇聚青年力量,激励广大青年在民族复兴进程中永续奋斗、建功立业

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在五四运动的历史洪流中孕育诞生,党一经诞生就承担起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使命。1925年1月,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青年运动之决议案》指出,“青年运动是共产主义运动中一部分重要的工作,因共产党是这一般共产主义运动的总指挥,青年运动必须在共产党指导之下,是无疑的”[18]。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党始终牢牢抓住对青年运动的领导职责,把握青年运动的方向;另一方面,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决执行和服从党的一切政策决议。党成立初期,就以高度的自觉承担起对青年运动的领导之责,将青年运动纳入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进程,引导青年运动由分散自发的群众运动转变为有统一领导的自觉运动。百余年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就是一部党团结组织动员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一部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历史。

在百余年历史征程中,党始终领导中国青年运动为完成党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而奋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围绕“救亡图存”的主题,广大青年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从“五卅”运动、“三一八”运动到“一二·九”运动、“一二·一”运动,用生命唤醒民众、用激情点燃革命,站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队伍最前列。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19]。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围绕“革命建设”的主题,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涌现出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等一个个先进青年群体,为国家建设谱写了气势磅礴的青春乐章。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学习新知、刻苦钻研,永攀科技高峰,投身改革大潮,争做“四有新人”,在各条战线上奋发进取,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勇于创新创业的排头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青年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勇于砥砺奋斗,积极投身“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脱贫攻坚、抢险救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线奋力拼搏,在强国路上以青春之能量续写新时代中国青年之荣光。可以说,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百余年历史,就是一部党管青年运动方向、充分发挥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的历史,也是党领导一代又一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奋斗史。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发展,把握青年特点、制定青年政策、开展青年教育,引导支持广大青年健康成长、进步成才

青年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青年的引导、关心、教育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引领青年发展,把握不同时期“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的要求,制定青年工作方针政策,创造青年健康成长环境,当好青年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加强青少年思想引导,重视保护青少年利益。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少年运动问题的决议案》指出:“每种运动都要是训练少年劳动者成为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的课程”,“要在共产主义与少年国际领导之下为了少年劳动者经济和文化利益而奋斗。”[20]党很早就注意到,要关照青年特点和需求来制定青年政策、教育训练青年。193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给共青团中央的信》中指出,“把党的路线适当的应用到青年群众中去,与青年的特殊要求配合起来,确定对青年的政策,这就是团的群众工作与政治活动的方针。”[21]1936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善于采取一切适合于青年心理的方法,来提高青年群众的觉悟程度,引导他们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更加关心青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1953年6月,毛泽东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时指出:“党和团的领导机关,都要学会领导团的工作,善于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照顾青年特点,组织和教育青年群众”,“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23]。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4]。此后,“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评选“三好学生”的国家标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青年成长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着眼新的目标引导青年健康发展、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成为这一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1983年5月,邓小平为团中央发起的学习张海迪活动题词:“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四有”新人的提出为新时期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明确了方向和标准。1991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青年工作的意见》,对如何关心支持青年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政策文件,不断加大对青年成长发展的引导支持力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做好青年工作、引领青年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25]。2017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提出“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的理念,从教育、就业创业、社会参与、维护权益、社会保障等十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对于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服务青年紧迫需求、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进入新时代,党的青年政策更加完善,广大青年的成长发展环境更加优化,青年一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接续奋斗中绽放出新的青春光彩。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管青年的政治定位、服务青年发展的战略考量,极大地拓展了党管青年的实践内容、丰富了党管青年的政治内涵。

二、党管青年原则的重大理论贡献

青年事业每发展一步,青年工作理论就拓展一步。梳理百余年党史、百年团史可以发现,党管青年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我国青年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党对青年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集中的理论成果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管青年原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精髓要义,是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理论的标志性创新成果。“党管青年”原则的提出,是对百余年来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党的青年工作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思想原创性与理论开创性。

(一)党管青年原则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青年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要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审视青年问题,深刻阐述了青年对于共产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称赞青年为“国际无产阶级大军的决定性的‘突击队’”[26],明确指出,工人阶级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新一代工人的成长”[27]。列宁指出,“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们是革新者的政党,而青年总是更乐于跟革新者走的。我们是跟旧的腐朽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青年总是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28];强调“真正要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29]。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青年运动过程中,科学认识青年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毛泽东赞扬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30],强调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邓小平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31],希望广大青年争做“四有新人”。江泽民指出:“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32]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看作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朝气蓬勃的推动力量,从来都热情鼓励和坚定支持青年在人民前进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3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党的青年工作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亲自谋划和指导出台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从理论和实践上明确了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党管青年原则,是对我国百余年青年运动历史经验特别是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实践的理论升华,是对党与青年、党与共青团、党与青年运动关系的高度理论化表达,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发展的新境界。

(二)党管青年原则进一步丰富了党建理论和团建理论

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认为,党“是阶级的先锋队”[34],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革命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涵盖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青年工作属于党的工作的重要范畴,必然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管青年原则的提出,表明党对青年工作和青年事业发展的统筹领导不断加强,青年工作已经上升为党的一项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进一步拓展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共青团成立一百年来的历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长发展壮大的历史。百年团史深刻启示我们,党的领导是共青团的生命线,坚持党的领导是加强共青团建设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党的群团工作的根本保证”[35],要求共青团等群团组织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改革的首要原则,提出“把政治性作为共青团的灵魂,把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共青团的生命”,特别强调“落实党建带团建制度”,将共青团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党建规划[36]。党管青年原则的提出,表明党对共青团政治属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共青团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升华,进一步丰富了共青团建设理论,在战略方针上为新时代共青团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党管青年原则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青年发展理论

青年发展是青年个体或青年群体在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下成长成熟、融入社会、发挥作用的过程。世界各国都很重视青年发展问题,形成了不同的青年发展模式。我国基于独特的历史和国情,形成了一套独具内涵的青年发展理论、制度和政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青年发展道路。从理念上来讲,包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指导,坚持党对青年发展的领导,坚持以青年为本、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坚持全方位育人、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坚持党委、政府、群团组织、社会协同发力,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发展的形势任务,开创性地提出了“党管青年”“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等重大论断,实现了党的青年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标志着中国特色青年发展理论的不断成熟。

应当看到,青年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塑造性,其中政治因素对青年发展至关重要,加强对青年发展的引领,不只是心理、人格、道德等层面的培育,还有意识形态、政治立场、思想价值等层面的塑造,后者更是关系“国之大者”的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各级党委要关注关心青少年成长,为他们成长成才、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37]党中央提出党管青年原则,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青年发展理论的政治内核,为构建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体系提供了价值坐标。

学者张良驯指出,党管青年是继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之后,党针对特定人群提出的又一重大工作原则。干部是党执政的骨干力量,人才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依靠力量,青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突击队,都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支撑力量。从三者关系来讲,干部和人才来自青年,青年如何成长发展决定着干部和人才的素质。因此,从治国理政方略来看,提出党管青年原则,表明党充分认识到青年之于未来的决定性意义,青年发展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定性作用。

三、坚持党管青年原则的深远时代意义

党管青年原则不仅是重大理论概括,更是指导实践的政治原则;不仅是历史经验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确立和坚持党管青年原则,有利于更好地保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巩固党长期执政的青年根基,更好地保障青年健康成长发展、激发广大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青年力量支撑。

(一)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充分彰显了新时代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巩固党的长期执政根基的政治要求

青年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青年工作同样取得了历史性成绩,这根本上取决于“两个确立”①,取决于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地位的巩固和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在新的征程上开创我国青年事业发展新局面,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立党管青年原则,意味着党把青年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强化了党对青年工作和青年事业的领导权,必将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提供更为牢固的政治保证。

青年群体规模庞大,是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现代政治学理论认为,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38],对政党稳定执政、有效施政至关重要。因此,广大青年的政治立场坚不坚定,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不拥护,直接关系着党长期执政的群众根基牢不牢固。确立党管青年原则,意味着党把青年教育培养纳入战略视野,进一步强化了党对青年成长发展的引领力和塑造力,有力确保广大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听从党的号召、跟随党的步伐。从党的生命力的角度看,只有赢得和吸纳广大青年,党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新鲜血液、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二)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充分彰显了接续奋斗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党的伟大事业薪火相传的使命要求

党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接力传承,中华民族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接续奋斗。经过百年不懈奋斗,党领导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成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青年有知识、有朝气、有干劲,代表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一个有历史远见的政党,总是从战略上审视青年的地位和作用,将青年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锋力量,作为自己所为之奋斗伟大事业的赓续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9]。

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是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也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历史的接力棒能否顺利交接好、传下去,关键取决于党对青年的领导和培养,取决于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国内各种矛盾和问题叠加出现,而青年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极易受西方意识形态和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影响,因此,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导和价值引领十分重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确立党管青年原则,是加强党对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是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复兴伟业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三)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充分彰显了构筑国家战略竞争优势、赢得未来国际竞争主动的时代要求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家间的竞争博弈更加激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最可宝贵的资源。国际竞争既要靠硬实力、也要靠软实力,但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特别是青年的整体素质。在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形势下,青年更是决定未来胜负的重要因素。青年最富活力和生命力,最有希望和前途,对青年一代的培养是赢得未来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从人口大国发展成为人才强国,关键取决于对青年的培养和教育。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敏锐洞察世界发展大势,深刻认识青年在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将青年工作上升为党治国理政的战略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40]。可以说,青年问题已成为攸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问题,战略问题必须引起战略关注。确立党管青年原则,就是党着眼于时代大势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对国际竞争态势作出的积极回应。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社会各界将会更加关注关心关爱青年,完善青年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政策,加大青年培养力度,促进青年全面进步和青年事业高质量发展,锻造高素质、有担当的中国青年力量,努力以青年优势赢得未来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党管青年”的丰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辉煌历史在青年工作领域的生动写照。“党管青年原则”的提出,是党的青年工作实践的总结和理论的创新,既是历史的启示,也是时代的需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党管青年团广大青年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毛泽东为青年团命名
“青年团早期组织创建与‘团一大’ ”主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不断提高党管武装工作质量效益
声音
“抢人大战”要抓住党管人才的“纲”
党管人才是集聚人才的执政责任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
这是一个深得青年之心的决定
本刊从明年起交邮局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