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2022-06-19 08:39曹保英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一体化课程思政

曹保英

摘要:一体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对“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求的具体贯彻,也是新时代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合力,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必然要求。一体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新时代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育人效果的必要路径。需要从“以课程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以课程建设为单元”到“以专业建设为单元”、从“对教师课程评价”到“对学生发展评价”的转变推进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构建课程思政的整体性课程体系、团队化育人格局和全方位实践保障。

关键词:课程思政;一体化;大思政格局;全面发展

2020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意见明确要求:要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各课程在育人中均需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合力,构建大思政格局的。

一、一体化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逻辑

(一)一体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的有机体。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培育个人多方位素质,发扬人的个体特征。人的全方位也离不开自然历史进程,只有在自然历史进程中动态、整体和深度的发展,才能实现个人向社会持续的创造性实践。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的价值远远超越于知识的传授,知识价值、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命题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育人的方式不仅仅是狭义的思政教育,育人的阵地也不仅仅是思政课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势在必行。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来说,需要着眼于课程和思政的有机融合,在守好每一段渠的基础之上系统性、整体性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一体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新时代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所有的课程都理应承载教学和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学科、教材、实践等育人的全部环节,践行于学校育人的全员、全程和全方位,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复杂工程。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需要秉承系统思维,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整体推进和谋划。从育人的主体来看,要实现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协作。从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的角度来看,要突破单一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窄化思维,要强化课程间的沟通和协同。从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求来看,既要避免思政教学内容的重复,又要避免遗漏,需要在一体化建设下将弥散在不同课程中的思政内容有效整合,科学设计。

(三)一体化推进课程思政是提升育人效果的必要路径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提升育人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标。近年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入人心,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探索也蓬勃发展。但是由于课程思政建设还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尽管课程思政呈现内涵理解从实体向理念转向、元素挖掘由课程向学科拓展、教学方式从嵌入向融渗发展、教学实践从单一向协同延伸等发展趋势,2但是基于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的一体化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学科体系尚未成熟,用于指导课程教学实践的系统仍有欠缺。“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需要一体化推进,系统化设计。课程思政一体化推进,需要实现从以课程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转变,一专业思政为最小单元,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跳出课程思政的自身体系,融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整体格局,才能摆脱课程思政“两张皮”现象,思政与课程才能紧密融合,思政服務于课程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一体化课程思政建设的生成逻辑

(一)从“以课程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推进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新时代学校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其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也为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根本遵循。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中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的逻辑起点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彰显和落实。在教学实践中,要把学生培养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全过程的运行体系中,坚持培育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五育”并举;从人的现实需求出发,多视角多维度一体化推进,厘清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设计和优化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从而不断改进优化课程思政建设以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

(二)从“以课程建设为单元”到“以专业建设为单元”推进一体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巨大进展,但是以课程为单元的课程思政建设难免存在单打独斗的局面。不同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不平衡,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各自为政,专业内课程思政价值元素的趋同、教学方式雷同等情况普遍存在,对同一专业的同一学生的直观感受而言,多门课程重复劳动,学生重复学习,获得感大打折扣。从人的全面发展而言,思政教育的体系并不完善,思政元素弥散在不同的课程之间,导致了思政元素的重复和遗漏,满足不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3课程思政建设服务于立德树人,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需要把思政元素嵌入专业教学体系和课堂教学中,改变一门课程单兵作战的做法,建立课程群整体系统思维。将思政教育体系纳入专业体系,将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相统一。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各有侧重,教学方法上多元区别运用,内容体系结构完整,形成有层次、有梯度的立体化设计体系。

(三)从“对教师课程评价”到“对学生发展评价”推进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评价机制是推进改革方向的指挥棒。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能够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育人的成效,对照育人目标和要求,查找差距,从而可以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教学设计。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的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现实需要。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是否成功的首要标准,也是唯一评判指标。需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对象不是“教师”,也不是“课程”,而是“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也就是学生的培养质量。鉴于此,课程思政评价方式的设计要从“对教师课程评价”到“对学生发展评价”转变,从价值理念和知识获得的统一协调入手,打破学科评价仅限于其封闭的学科自身,改变教学和评价实践的专业化。要基于一体化的视角,实现跨课程、多学科综合评价,评价内容要从知识体系转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应要素转变,注重显示知识获得和隐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转变协同融合。从评价主体来看,从实现单一评价主体到多元主体转变,改变从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改变唯课程专家或课程建设负责人为主导的倾向,构建基于学生获得感的多元评价主体的“协商对话”评价设计,延伸对话评价的话语空间,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反思和改革赋能,形成课程思政育人的“共契关系”,促进师生的深度理解。

三、一体化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

(一)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性课程体系

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要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在新时代做好思政政治教育,不仅仅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传统阵地的作用,也需要其他课程实现育人功能,在知识传授的同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育人元素。然而在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践中,以单一课程为建设单元的课程思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现象,课程之间的协调性和系统性较为缺失。如概论课与一些学校开设的“四史”选修课有较多的内容重叠。又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职业道德部分与专业素养通识课程也存有重复的现象,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法治部分的知识体系也会与专业课程出现交叉。因此,要改变课程思政各自为政的现状,就务必建立一体化建设的思维,课程思政的建设起点要从课程走向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体系的全课程、全过程育人元素挖掘的基础上,对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标准和要求,整体谋划,一体推进,既要做好思政课、专业课以及通识课之间的价值元素的分解,也需要做好多课程间整体价值的融合,实现知性教育和德行元素协同互促,构建整体性的课程观。

(二)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团队化育人格局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而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阐述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让课程实施过程更加充满活力和生命张力,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使命。4作为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承担者、执行者和实践者,教师团体功能的发挥对育人效果的达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的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着眼于一体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思政教育的主体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政理论课教师,需要延伸育人队伍,需要挖掘全员的育人功能。思政教育也不能仅局限于思政理论课的显性教育,需要关注于每一位教师的育人实践,需要关注于每一堂课的育人实践,需要关注于学生成长每一个环节的育人实践。换言之,需要构建课程思政教育的团队化育人格局,让所有与学生成长相关的全员,包括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工作人员,都要加入育人实践,发挥每一位成员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课堂、在实践、在生活的全过程接受教育和实现成长。在团队内,各岗位身份角色,都应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遵循下,统一思想,各司其职。教育管理者要致力于科学顶层设计,思政教师要致力于显性价值滴灌,专业课教师要达成隐性德行实践,分工协作,各取所长,合力实现育人目标。

(三)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全方位实践保障

守正创新“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需要扎牢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培养之根本,另一方面也需要挖掘思政理论课以外课程的育人功能,延伸思政教育场域,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从一体化课程思政的实践来看,首先需要不断强化思政课程的学理研究,强化学理建设,为课程思政的建设,构建大思政格局提供理论的源头活水,强化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流互促,保证理论价值的统一性。其次,需要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并进。与传授专业知识不同,形塑价值观念,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点的讲授上,更需激发教育对象的情感认同,进而形成内心的价值信念信仰,从而外化为价值实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价值观念的引领者而言,不仅需要有很高的专业素养,更需要有过人的道德品性,内外兼修,“亲其师,信其道”,思政教育的目标也更易实现。第三,需要构建更系统的保障体系。尽管一体化课程思政建设突破了单一课程单兵作战的边界,但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实施绝不是在课程体系内部就行顺利进行的。一体化课程思政的顺利推进需要在更宏观的视角健全制度机制。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出台相应政策文件实现政策保障,要协调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教师管理部门要搭建教师学习交流平台,强化教师课程思政理念,提升育人能力,不断适应新时代立德树人需要。需要健全科学评价机制,以学生的发展要素为内容,以学生的现实需要为目标,作为检验课程实践建设实践实绩的根本遵循,强化督导,科学评价,以评促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

[3]童卫丰,杨建义.从三重维度厘清“课程思政”的教育逻辑[J].江苏高教,2022(1).

課题基金号:本文系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课题“基于思政理论一体化的全学科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研究”(项目号:2020B35)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一体化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