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中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研究

2022-06-19 08:39徐艺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中职体育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徐艺

摘要:中职体育课程作为中职课程中的必修课程,是每一位中职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中职院校实施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应该以体育课程教学为根本出发点,从中职院校整体体育工作来构建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如何在“三全育人”模式下来挖掘体育课程思政,以及当前中职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调动中职院校体育工作者,从全方位,全过程来设计实践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体育生态链,以实现中职体育教育教学全员、全程、全方面育人。

关键词:中职体育;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一、概念解析

(一)“三全育人”

什么是三全育人,“三全育人”具体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其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刻理解“三全育人”的含义,切实落实好三全育人的思想指导方针。

(二)课程思政

我们一定要明确理解课程思政的概念,它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从概念意思上来说,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政教育融入各个学校的各个科目教学课程当中去,这种思政教育方式即可以实现各个科目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又能得到的结果在各类学校当中开展思想教育过程中体现的真正的价值。由此可见,中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必须行动起来。

二、中职学校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如何提升中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核心。如何实施中职院校体育课程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体育教师将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我们要发现当中的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将中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到一个高度。

(一)人的方面

1.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同

由于现在中职院校教师年龄存在很大的差距,老、中、青、三代教师出现分层脱轨教学,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观念上有所差别,有的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和德育方面认识不够,不能与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样。多数中职院校体育教师还是以传授体育技能为主要内容,而忽略了体育中的思政元素与德育元素。应当加强中职院校教师思想观念上的改革,各中职院校多交流沟通,教育局多开展以思政元素为主题的体育教学活动,进一步加强体育与课程思政融为一体,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中职体育课程思政进一步落到实处。

2.学生的认识层次不同

要想上好一节体育课,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一是要靠体育教师,二是要靠学生积极配合。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不同于普高学校,生源质量不是很好。当代学生对于“健身意识”“思想政治”的意识较薄弱,惰性较强,缺乏自律性和自主锻炼的能力,在碰到问题时不愿意自己思考,等待老师讲解,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中职院校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习惯及体育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团队协作、奋力拼搏的精神是否能落实到了每位同学身上,成为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个别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应用不够熟练,过于简单化

目前,绝大部分的中职体育教师都能做到理论的灌输、知识的传授、技能的传递等,但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确存在着部分教师教学本位的缺失,如单纯的“唯书本论”“唯知识论”“唯技术论”,未能实现课程改革与创新,更缺乏让自己实现“供给者本位”向“需求者本位”的转变。这就导致不能引导大学生,更谈不上“育人”,从而失去了通过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机会。正如《管子》中言:“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高校的教师应该“像荷马史诗中费尼斯一样,既教学生怎样演讲,又教学生怎样做人”,唯有此,才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導的双重效果。教师必须加强对课程思政的学习,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将课程思政融入中职体育教学当中去。

(三)“课程思政”的制度保障不够完善

从中职体育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情况来说,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体制机制不够顺畅2、相关制度不够健全、不够完整等问题。首先,就当前在体育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统一的机制,其中表现在不能有限地对“课程思政”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与整合,有的也只是片面的说一说,不够具体,育人效果不佳;其次,就是“课程思政”在制度层面的缺陷,很多环节需要有人帮忙,会出现资金、技术、人员等不可能保障很充分,使得后续工作推进缓慢,不能紧跟进时代潮流;最后就是到目前为止,中职体育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存在各个学校、各个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授课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想上什么就是什么。凡此种种,以上保障制度层面的不够健全和不够完整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中职体育课程“课程思政”的实施。

三、如何在“三全育人”模式下挖掘中职体育课程思政

对当前中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存在部分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滞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具体落实不够,体育课程改革效果不佳,教学缺乏创新,“以体育人”落实不到位等弊病。基于此提出策略:转变新时代“体德双馨”的思政化育人理念;加强顶层设计,促体育思政化建设;融合人工智能课堂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中职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时间非常的长,是我们能够培养他们养成良好学习兴趣和道德品质的最佳时期,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必须以“立德树人”思想为根本任务,和各教师探讨中职体育文化当中包涵哪些“思政元素”,承担起发扬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后盾,即能帮助中职学生强身健体又能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还能提高中职院校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点来深入挖掘中职体育学习教学当中包涵哪些“思政元素”。

(一)挖掘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项目非常的多。教师可以挖掘当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武术、太极拳、长拳、蹴鞠等体育课程具有较强的民族代表性,学习蹴鞠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吃苦耐劳,与同学们齐心协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誉感,学生通过学习武术、太极拳、长拳、等这些传统民族体育,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而且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身体体质。

(二)挖掘中国体育史为路线,丰富中职学生爱国、团结、坚持不懈的精神

可以通过挖掘中国体育史为路线,丰富中职学生爱国、团结、坚持不懈的精神,中国的体育史很长远,从体育史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体育史不仅记载了我国许多运动项目的起源历史和发展历史,从中我们可以学习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与品德,学习他们从中国的体育爱国主义精神。教师通过挖掘并从中引用我国体育发展史中的事件,并详细说明其背后的故事,其中有许多令人佩服和学习的是中国政府为了我国的体育尊严,通过不断努力,最终突破重重阻围将五星红旗第一次高高飘扬在奥运赛场上的历史,他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不能被打败和屈服的,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中华民族不能屈服于其他国家,必须团结一致才能获得其他国家的尊重,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有从中国女排的精神值得我们推广和传承,从以往的比赛中可以研究出女排曾多次在最后关头起死回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她们通过顽强的意志品质,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在赛场上拼搏,最后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五次蝉联世界冠军,她们不仅为国争光,还改变了历史。就是这种“女排精神”影响并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中职学生通过学习“女排精神”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成就,更是他们一辈子都不会丢掉的顽强意志品质,团结一致对外的永久自生价值。

(三)以挖掘体育先进典范为学习目标,建立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

每个体育运动项目的体育先进典范人物往往凝结着本项目的特点,中职体育教师可根据上课目标的需要,在课堂教案中突出设置一些典型人物实例和队伍的先进事迹,如集体运动项目可弘扬中国体操、中国女排等。学生在学习耐力训练的阶段、需要克服心理的惰性,教师可通过学习马拉松项目的精神来激发学生爆发学生的小宇宙、勇攀高峰的信心;在中职体育教學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努力专研体育当中的典范实例,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深入挖掘并充分运用这个方法配合教学实践,让学生不仅能快乐学习,又能提高学生的毅力,建立学生之间的友谊,在困难中互相帮助学习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总之,在中职院校体育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举措,也是发展中职院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然要求。推动中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有利于学生均衡发展,而且能调动中职院校体育工作者积极性,从全方位,全过程来设计实践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体育生态链,以实现中职体育教育教学全员、全程、全方面育人。

参考文献:

[1]蔡玲怡,郑坎转,邓平伦.课程思政视阈下民族传统体育进中职体育课堂的价值与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1(24):2.

[2]丁雷.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开展研究实践探究[J].当代体育,2021(15):1.

[3]田梦华."三全育人"体系下中职思政教育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20(12):1.

本文系项目名称:中职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研究,立项编号:ZJZB2019161的成果。

猜你喜欢
中职体育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微课在中职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体育教学体现终身体育思想的几点思考
中职体育教学改革探析
基于身体与职业素能的中职体育创新教学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