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合唱教学“1+2”模式探索

2022-06-20 14:52王云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0期

王云

【摘要】合唱是一种集体性的歌唱艺术活动,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抒发情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道德水平。因此,合唱项目成为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心仪项目,合唱比赛也一直是中小学艺术活动的一个热门选项。中职教育课程繁多、周期偏短的特点导致了中职合唱教学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如何变“碎片”为整体、变“突击”为长效?本文探索通过“1+2”教学模式,即“一个中心,两条路径”的教学设想解决以上问题。

【关键词】中职合唱教学;校本常规教学;合唱比赛;合唱展演

合唱艺术集语言、旋律、和声、表演为一体,是声乐艺术中最有表现力,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演唱形式。学生学习合唱,既能学习乐理、视唱、练耳及发声技巧,又能对学生情感价值观、道德、人文审美等方面进行教育熏陶。因此,合唱教学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在中职教育中,这种价值显而易见。然而,不重视、不完整、不持续……在中职合唱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样显而易见。

一、合唱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

(一)中职德育的优质载体

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中职教育的职责也愈发加大。中职生源一贯缺乏优势,普遍存在思想落后的情况。改善这种状况,合唱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选项。通过合唱教学,更多的学生能更深度地参与艺术体验,在愉悦的审美体验中情操、情趣得到熏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新塑造;在统一的训练中作风被打磨,意志被锻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审美及合作进取、拼搏上进、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中职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栽培土壤

中职生的人文素养是其素质中的短板。就本市的中职教育而言,长期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倾向。中职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在学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当前部分中职学校仍在坚守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合唱教学是这种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培养中职生人文艺术素养的土壤。

(三)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的首选形式

合唱教学对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的要求并不高,教育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却有着重要作用。合唱教学可以实行“一对多”教学辅导,具有师资投入成本较低,场地、器乐等要求不高等特点。同时,合唱活动能够容纳较多的参与者,除了教育的辐射范围广之外,其文化影响相对器乐教学更大,更容易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强大的普适性决定了合唱能成为中职学校举办文艺活动,开展文化建设及宣传办学效果的不二之选。

二、中职合唱教学的困境

中职合唱教学,因其育人效果显著而备受学校欢迎,但是,从教学的角度看,却是音乐教师心头的“痛”。因为,目前的中职合唱教学现状呈现以下的特点:

(一)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所限,无法系统教

尽管当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在中职的课程体系中,公共艺术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目前是中职生的必修课,但这一门课涵盖音乐欣赏等众多内容,合唱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要想充分开展合唱教学,只能以选修课的形式纳入学科教学。哪怕是在中职的文化艺术专业中,合唱也没有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存在,整体来说,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系统教授合唱,这在中职学校里不是必要任务。因此,合唱教学被认为是几乎不能实现的教学。

(二)学时保障——学时所限,无法深入学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教职成厅〔2019〕6号)规定,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学时数为一学期36学时,加上为比赛而用上的“任意选修”学时36学时,统共也就72学时。而事实上,这个学时包含了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等其它课程内容;同时,由于学校其它各种社团活动需要占用选修课时,所以真正用到合唱教学上的学时是少之又少,有时可能都没有办法落实到课程表上,而仅靠课外的排练时间去完成。学时的紧缺、不确定,直接导致了合唱教学不可能成为“课程教学”,只能以选修内容的身份去承担课程育人的重任。

(三)学生能力——基础所限,无法高效学习

中职学校的生源基本是来自初中毕业生中的成绩中下层的部分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不足是他们的共性之一。知识基础的薄弱,学习能力的不足又衍生出他们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新事物、新知识感兴趣,但兴趣难以持续,难以转变成深层的兴趣,进而很难变成强烈而持续的学习动机。进入中职学校之后,专业课程的要求让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在专业课程学习上形成的学习焦虑会影响到对声乐包括合唱的学习。据观察,学校的合唱活动包括尤其是合唱团的定期活动,虽然一开始对学生颇有吸引力,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强、训练强度的加大,合唱队员的流失也会变得越来越多。

(四)合唱团队——成员流动性大、内部个体差异大

目前,中职教育的模式是“2.5+0.5”,即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顶岗实习。中职合唱教学就有两大矛盾:一是合唱团队成员的稳定性需求与学生流动性大的矛盾;另一个是合唱教学中出现的基础成员的水平稳步提升与补充人员的基础亟需夯实的矛盾。

三、合唱教学“1+2”模式设想

面对“教学周期短,学时不确定”“人员流动性大”“学习基础薄弱”“歌唱水平差异大”这样的一些困境,中职合唱教学该如何破局?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尝试整理其中暴露的问题,并设想一个“1+2”教学模式,思考其普适意义。

(一)一个基础平台

以课堂常规教学为基础平台,在公共基础课程音乐版块教学中,通过课程的校本设置,以音乐欣赏为基本面,以合唱教学为重点内容,通过课程内容的校本化设置,开展校本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优化,将合唱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如,基本的乐理知识、简单的视唱练耳练习、初步的发声训练等下沉到常规的课堂教学当中,其目的是帮助全体学生逐步掌握正确规范的发声方法。然后,再进行一些简单的二声部或三声部的合唱训练,以求合唱团员们初步建立起多声部的“听觉”,从而培养他们的多声部“思维”,并最终达成良好的多声部“意识”。

课堂教学这个平台的引入,无疑能够补上合唱团训练覆盖面不够广、训练不够系统的短板。合唱团的加入,能让全体学生都受益于合唱教学。那么,从德育的角度来看,德育的形式库中又增添了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德育方式;从选拔合唱人才的角度看,可以缓解合唱队伍没有核心班底,甚至没有基础班底的困难;从文艺竞赛的角度看,可以为大赛做好人才与技术储备。可见,一个基础平台,不仅仅是合唱教学的出发点,还是学校综合教育的优质土壤。

(二)两条发展路径

如果把合唱教学打造成特色教学,那么,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是远远不够的,这个不够既是教学特色的欠缺,也是教学成果的欠缺。只有在此基础上将其架构变得更为广阔立体,合唱教学才有生命力,才能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的且教育价值增长的教学模式。因此,还需要“兩条发展路径”作为“一个基础平台”的延伸。“两条发展路径”:一是指合唱比赛,以校本年度合唱比赛为主,涵括其它各层级比赛在内的比赛活动。我校曾经连续几年举办过校本的“唱红歌”活动,这其实就是朴素的合唱教学的普及,如果对这一活动加以完善,上升到校本常态的高度。那么,以合唱比赛带动合唱教学就可以实现。另一条发展路径指的是合唱展演。一般来说,学校的合唱展演都是停留在文艺晚会演出的层面,但当合唱教学成为一所学校的特色教学项目时,就需要在展演的方式、途径及频率上丰富加码,一来以展演的方式展示教学特色与成果,二来以展演的方式承担办学的其它诸如招生宣传、校史展示等职能。

四、结语

合唱是学校艺术教育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而对于广大的中职学校来说,合唱教学更是一个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选择。怎样在合唱排练的现状面前深入思考,突破目前为演出而排练而不是为教育教学而排练的短视思维,寻求合唱教学的深远意义及长效模式,应是中职音乐教师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宋晓晖.中职生合唱教学对策研究——以青岛高新职业学校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魏征.陕西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4).

[3]张浩.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J].音乐时空,2015(16).

责任编辑  陈  洋5E8441A7-9B2C-4A71-9B58-37D0AC0EC7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