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定红林湾石窟考古调查简报

2022-06-20 09:03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
文物季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信众题记石窟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红林湾石窟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移穰村西、红林湾南侧的崖壁上[1]。崖壁呈东西走向,石窟坐南朝北,窟口朝向北偏东18°。窟㡳距现地面高约3.5米,下方为娘白公路(娘子关—白羊墅),路北下方为桃河(图一)。红林湾石窟所在岩体为石灰岩,表层风化较重,岩层节理裂隙发育,石窟即位于崖壁上两条水平裂隙之间,石窟近处崖壁表面较平整,但周围山体存在岩层破碎、局部塌落的情况,现整体呈倾斜状态,与水平面夹角为10°。石窟的倾斜可能与地质运动有关(图二、图三)。

图一 红林湾石窟位置图

图二 红林湾石窟远景

图三 红林湾石窟立面示意图

红林湾石窟仅有一窟,体量较小,造像粗率,但保存有东魏元象元年(538年)题记,是阳泉市境内有纪年石窟中年代较早的一处,1992年被平定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平定县文物保护单位(图四)。2021年1月,在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期间我们对其进行了初步调查,11月再次进行了复查及完善相关工作,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图四 红林湾石窟

一、石窟形制与造像

红林湾石窟为单窟,窟门圆拱形,窟内平面为横长方形,弧形顶,高0.84~0.87、宽0.67~0.72、进深0.31~0.36米,南、东、西三壁各开一龛(图五)。

图五 红林湾石窟平面、立面、剖视图

正壁开圆拱浅龛,龛高0.47、宽0.5、进深0.04~0.05米。造像内容为一佛二菩萨(图六)。主尊结跏趺坐于方形佛座上,通高0.41、座高0.04米。主尊头部基本完整,头顶有高髻,脸型方圆,面部不清。着通肩佛衣,刻出五道水波状衣纹,身材瘦长,双手置于双腿上,似施禅定印(图七)。左胁侍菩萨通高0.27米,头部凿毁,上有发髻,后有舟形头光,双肩瘦削,双手合十。着长裙,上身可见两道水波状衣纹,下裙刻出竖向衣纹,帔帛在腰腹部下垂环绕呈 “X”形交叉。右胁侍菩萨通高0.25米,头部凿毁,上有圆形发髻,后有舟形头光,双肩较左侧菩萨宽厚平直,双手合十。着长裙,衣饰已风化,模糊不清。

图六 正壁

图七 正壁主尊

西壁(左壁)开圆拱浅龛,龛高0.22、宽0.12、深0.02~0.03米。龛内为单座佛,结跏趺坐于素面方形佛座上,通高0.21、座高0.03米。头部较完整,有高髻,面部已毁,身躯宽厚,着通肩佛衣,刻出五道水波状衣纹,似施禅定印(图八)。

图八 西壁(左壁)

东壁(右壁)开方形浅龛,龛高0.30、宽0.16、深0.03~0.04米。龛内为单座佛,结跏趺坐于素面方形佛座上,通高0.26、座高0.04米。头部残缺,宽平无发髻,面部已毁,身躯宽厚,着通肩佛衣,刻出三道水波状衣纹,胸前衣带呈“X”形交叉,似施禅定印(图九)。

图九 东壁(右壁)

二、石窟题记

红林湾石窟题记分布于窟外正上方及左右两侧崖壁,高0.42~0.79、总宽2.54米。按题记内容分布情况,分为东、中、西三区描述。窟上方为中区,内容为开窟造像的发愿文(或称造像记),东西两区均为参与造像的供养人姓名(图一〇)[2]。

图一〇 红林湾石窟题记

中区

内容为发愿文,从右向左行文,共13列,每列9~23字不等,现存178字(图一一)。

元象元年岁次 九月七日□/石艾县唯那道渊共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义同三司/大行台令公并州刺史/下祭酒通大路使佛弟/张法乐知至道微密□□可/睹真容渐影罔知□□□道/请邑义等七十□人敬造石窟/大像一区愿为皇祚永休八表宁/晏又愿大王令公神算独似□□□□又愿邑/邑义等皆朗哲渊茂生常植佛□□……/三会等在初首一闻令悟常与善居又愿累劫师僧七世父/母遍地六趣同入大解脱门普获斯庆俱时成佛

西区

内容为供养人题名,从上到下依次为第1~5排,共65人,每排从右向左记录(图一二)。

图一二 西区题记

第1排 共15列,每列4~16字,第6列已脱衍难辨,此次调查发现紧邻的第7~8列人名也因岩石表层脱落无存,现依《红林渡佛龛记》补全上述两列,内容如下:

第2排 共6列,每列2~4字。1人有官职,5人为普通信众,内容如下:

法尊/都督孙/弟法欢/弟法庆/并州田椽/韩显㑺

第3排 共18列,每列5~7字。共18人,前17人均有官职,姓名前书职位,最后1人为普通信众,《红林渡佛龛记》漏录“别将卫兴贤”,现补齐如下:

□事韩廻欣/别将吴□仁/别将卫兴贤/统军李众敬/别将卫兴宝/统军王宝德/统军王□仁/别将范永/都督王牛生/都督张买/都督李欢僧/都督卫集/都督阎僧明/都督傅小/都督高买/都督张伏生/都绾都督张伏安/第法□

第4排 共16列,每列2~6字。16人均为普通信众,《红林渡佛龛记》漏录“侯显贵”,现补齐如下:

卫安宗/赵阿敬/杨遵达/侯显贵/毕庆/范忧各/张石兴/王显/杨业/李众敬/苏洪略/王天敬/卫胡仁/王令安/卫僧宝/佛弟子刘阿贵

第5排 共10列,每列2~3字。10人均为普通信众,内容如下:

王树生/裴爱欣/张天保/藉庆/张那仁/卫和/李□□/范□和/卫廻□/任显族

东区

内容为供养人题名,从上到下依次为第1~2排,共12人,每排从右向左记录(图一三)。

图一三 东区题记

第1排 共12列,每列4~9字不等,共11人,其中前10人为僧人,后1人为军队将领,具体如下:

都维那主邑师道渊/弟子道智/弟子昙和/弟子道皆/弟子道深/弟子道壬/弟子道朗/弟子道㓻/弟子道教/弟子道兰/征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令公下都督阴平

第2排 仅1列,内容为:

“佛弟子卫□奴”

三、相关问题

(一)石窟形制与造像分析

红林湾石窟在清人著录中以《东魏红林湾佛龛题记》或《红林渡佛龛记》为名,均指向了摩崖造像这一类型。1992年平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此处名称为“红林湾石窟”。2007年开始的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此处登记名称为“红林湾摩崖造像”。两次定名归属为石窟和摩崖造像两种不同类型,在相关研究成果的援引中二者兼而有之。现根据红林湾石窟形制、造像、题记等内容综合考察,应划分为石窟类型。

红林湾石窟中区题记中明确说明供养人“敬造石窟大像一区”,西区第一排题名中有“石窟大像主张法乐”、“西堪主卫昙宝”、“东堪主王众敬”,指明石窟正壁和东西壁佛像均有对应的像主,两尊菩萨也各有“菩萨主”,体现了开凿时就对石窟这一特殊建筑的内部空间有明确认知和划分,对造像也有明确的计划。红林湾石窟三壁三龛各有一尊主佛,正壁另有两尊胁侍菩萨,石窟形制、造像数量与题记内容相符。类似情况在平定开河寺石窟三则东魏至北齐的题记中也有体现,题记中均言明“造石室一区”,1号窟、2号窟还注明石窟尺寸和佛、弟子、菩萨等的造像数量[3]。

摩崖造像一般指在崖壁雕凿浅龛造像(或直接造像),一般进深较浅,没有明显的三壁之分,仅正面雕造一尊或一组造像。摩崖造像的题记也多描述为“造像一区”,但也有例外,如河南省鹤壁五岩寺石窟第三区第一龛下刻有东魏武定元年(543年)题记,载“佛弟子郭法愍等造石窟像一躯”,虽有石窟之名,但龛形较浅,仅一铺造像(一佛二弟子)、一位主尊,无东西壁,为造像龛[4]。

因此石窟与摩崖造像的区分,不能简单以窟龛体量大小、题记内容单一判断,应综合考虑窟龛形制、像设配置尤其是主尊数量及分布、题记内容来判断。从以上几方面来看,将红林湾石窟归为“石窟”类型才恰当,这对区分石窟与摩崖造像类别也具有参考意义。

红林湾石窟有明确的纪年,开凿于东魏元象元年,石窟平面呈横长方形、三壁三龛,这种形制是云冈三期常见窟形之一[5],受其影响,到东魏北齐时期成为山西中小型石窟的主流形制[6],如平定开河寺石窟1~3窟[7]、太原姑姑洞与瓦窑村石窟[8]、高平羊头山石窟第1、5~9窟[9]、高平石堂会石窟第1、3窟[10]。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红林湾石窟体量较小,窟龛形状较为随意,并不规整,开凿简单的弧形顶也不同于此时主流的四角攒尖顶或覆斗顶。

红林湾石窟造像为三壁三佛,均为结跏趺坐,是北朝晚期石窟中流行的造像题材。三尊佛像着通肩式佛衣,衣纹和佛座刻画简单,与山西中南部地区北魏晚期至东魏时期流行的覆座悬裳不同[11]。两身胁侍菩萨身材清瘦,舟形头光、左胁侍菩萨在腹部交叉的帔帛是北朝晚期常见样式。红林湾石窟造像雕凿简单粗率,用工省略,不表现复杂的细节,造像比例失当,如正壁主尊佛像身长腿短,仅用横折线条表现衣纹等。

综合石窟造像和题记内容所见,红林湾石窟造像参与人数众多,主要组织者和近三分之一的参与人具有官职,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但窟龛和造像体量很小,开凿粗糙随意,与题记所体现的供养人身份不符。观察题记的书写分布可以看到,窟门上方题记每列最后一字均止于窟口边缘,两侧题记也沿着窟门分布,题记与石窟并无打破关系,二者为同时共存,类似的题记与石窟位置关系在开河寺石窟中也存在。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对石窟周边崖面也进行了细致调查,未发现其他窟龛造像痕迹。因此,可以断定题记专为这一石窟而作。

同一时间题记内容完备、书写工整,而石窟、造像制作粗率,客观上可能是由于岩层裂隙节理纵横交错,容易崩塌,可选择的平整、稳定的雕凿空间范围小,也可能是供养人的经济能力与官职并无直接关系,限于财力,供养人重在进行造像祈愿这一活动,而不注重石窟造像规模和精美程度等等。

(二)题记内容分析

以下分中区和东、西区两部分题记讨论。

1.中区

“元象”为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在位时年号,元象元年即公元538年。石艾县即今平定县,东魏时属并州乐平郡。

“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行台、令公、并州刺史”,均指高欢长子高澄。高澄谥号文襄,《魏书》载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诏齐文襄王起家为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天平三年(536年),“诏加齐文襄王使持节、尚书令、大行台、大都督,以鲜卑,高车酋庶皆隶之”[12];《北齐书》载“天平元年(534年),加使持节、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三年,入辅朝政,加领左右、京畿大都督”[13]。

“通大路使”这一官职不见于史书记载,据学者研究,当时“井陉道”在平定县有北、中、南三路,红林湾石窟所在的桃河谷地是中路也是主路,并认为此处“通大路”为疏通“井陉道”在平定的中路[14]。

“大王”指北魏末期权臣高欢,北魏普泰元年(531年)节闵帝封高欢为渤海王,永熙元年 (532年)高欢灭尔朱氏,进为大丞相,于晋阳建“大丞相府”作为大本营,遥控邺城,成为东魏政权的实际执掌者[15]。

题记中“常植佛□、…、…三会、等在初首、一闻令悟、常与善居”,所述应为“龙华三会”,指《弥勒成佛经》、《弥勒下生经》所宣扬的弥勒下生人间,在龙华树下三次说法,与会者俱登正觉的故事。“常值佛□”、三会”、“等在初首”是北朝晚期石窟和造像碑中流行的祈愿之一,只是各造像题记字词稍有不同,反映了当时信众对“对佛的理解与认识”,祈愿依靠佛法“同入大解脱门”的心理[16]。

2.东、西区

红林湾全篇题记共有供养人77人,姓名明确的76人,供养人身份主要有三种,一为以道渊为首的僧人,共10人;二为以张法乐为首的有官职人员,共22人;其余44人为邑义组织中的普通信众。

经统计,66名俗世供养人中以张姓和卫姓最多,均为11人,王姓次之为10人,李姓5人,范姓4人,弟姓3人,杨、侯、韩姓皆为2人,余姓皆为1人,共16人。

有官职的22人中,除1人为上党太守外,其余21人应在“令公”高澄府内任职,有祭酒、通大路使1人、西曹郎1人、□事1人、都绾都督1人、统军3人、别将4人、都督10人。这21名官员姓氏数量排名前三的是张姓4人、王姓4人、卫姓3人,与普通信众姓氏数量前三一致;官员中有“卫兴贤”和“卫兴宝”、“张伏生”和“张伏安”这种类似近亲的行辈名;官员中的“卫兴宝”、“张伏生”与普通信众中的“卫昙宝”、“卫僧宝”、“张弘生”等也类似近亲行辈名。以上这些情况应该不是偶然的。井陉道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是东魏北齐皇室和高层要员来往的通道之一,沿线村落与外界接触机会较多,取得官职的机会也较大,这可能是题记所见当地信众中有官职人数比例较大的原因。

观察供养人题名分布,呈现出以下特点:(1)僧人作为出家人,与俗世供养人的名字呈现东西区分列的情况,但这种分列并不很严格,如东区第1排僧人最后一列为官员。(2)在西区5排供养人中,作为这一邑义中造像活动的主要出资者和组织者,无论有无官职,题名均位于最上层第1排。第3排均为官员,邑义团体中的普通信众则列于最靠下的第4和第5排。另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西区第1排第1列、第2排、第3排最后1列、东区第2排等,人名字体明显大于其他,间隔也较大,排列随意,这应与后来补刻有关。

(三)与开河寺石窟题记的关联性

红林湾石窟与开河寺石窟均分布于桃河沿岸,二者相距约8公里。开河寺石窟现存东魏北齐三座石窟及一处隋代摩崖造像,均有年代明确的开凿题记,寺内还保存北魏永平三年(510年)安鹿交村人造像碑座一块。关于这5则题记所呈现的北朝石艾县安鹿交村村民连续造像活动及村落、家庭构成,已有学者进行过相关论述[17]。红林湾石窟开凿时间早于开河寺石窟,最近间隔时间为9年,最远间隔为43年。对比红林湾石窟与开河寺石窟东魏至隋四则题记,二者在石窟供养人上表现出的关联性值得重视。

首先,红林湾石窟供养人主要姓氏与开河寺石窟一致。红林湾石窟供养人数排名前三的张、卫、王三姓,与开河寺三座石窟题记中安鹿交村排名前三的姓氏一致[18]。

其次,红林湾石窟题记中个别人名在开河寺石窟也有出现。如红林湾石窟“张那仁”,在开河寺2号窟(东魏武定五年,547年)中有同姓名供养人;红林湾石窟“东堪主王众敬”,在开河寺隋开皇元年(581年)摩崖造像题记中存在相同人名,而且也是作为组织者排在普通信众首位。两座石窟距离相近,开凿时间相差9至43年,上述同姓名的供养人是同一人的可能性存在。此外两处石窟中还存在一些类似近亲同辈的行辈名,如红林湾石窟“卫僧宝”、“卫兴宝”、“卫昙保”、“卫兴贤”与开河寺2号窟“卫僧保”、“卫兴标”,红林湾石窟“王牛生”与开河寺3号窟(北齐皇建二年,561年)“王牛山”等。

红林湾石窟题记中未言明邑义中普通信众的村属来源,根据以上两条信息推测,红林湾石窟信众的村属与开凿开河寺石窟的“安鹿交村”关系密切。另外,红林湾石窟与开河寺石窟题记均位于石窟上方,均呈横匾状,前者边界不甚规则、表面未经加工、书写相对随意,后者边界明确、表面磨光、书写规整、制作精良、位置更靠上,前者或为后者的雏形。因此,开凿红林湾石窟的信众很可能也来自安鹿交村,在东魏元象元年(538年)红林湾石窟完工之后,他们中的部分人员又参与了东魏武定五年(547年)及之后开河寺石窟的开凿活动。

第三,红林湾石窟与开河寺石窟在供养人性别上一致。红林湾石窟中未见明确的女性供养人,开河寺也仅在稍晚的3号窟、1号窟(北齐河清二年,563年)各出现1名明确的女性供养人,直到开河寺隋代摩崖造像题记中才出现较多的女性。

东魏北齐时期,统治集团频繁往来于晋阳、邺城之间,“井陉道”是“并邺道”重要道路之一。红林湾石窟所在的平定县是山西的东门户,地处晋冀要冲,占据着进出“井陉道”的关键位置。红林湾石窟对于研究北朝晚期平定县东西交通、佛教传播、民间信仰等有重要意义。

题记释文得到山西大学赵瑞民教授的帮助,谨致谢忱。

项目总负责人:韩炳华

田野调查:王炜、王嘉远、韩利忠、郑海伟、袁盛慧

拓片制作:龙真

照片拍摄:杨晓芳

线图绘制:高紫君

执笔:杨晓芳 韩炳华 王炜

猜你喜欢
信众题记石窟
服务信众与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探微
让题记道出文章的灵魂
画出灵魂凸显神韵
一个高颜值的题记定能让你文采尽显
不该举手时别举手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世界末日
让题记活画出作文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