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姜德友教授治疗心痛的用药规律

2022-06-20 14:33李秋实姚子胤姜德友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15期
关键词:土鳖虫性味心痛

李秋实 张 静 姚子胤 姜德友▲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务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心痛是指以发作性或持续性心胸闷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证类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密切,也可见于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等[1-2]。近年来中医药对于心痛的诊断和治疗特色优势明显,能够缓解心痛发作时的症状,降低血管再通术后再狭窄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1]。

姜德友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业医三十余载,学验俱丰,德高术精。他认为黑龙江地区心痛发病与当地地理气候环境和居民生活饮食习惯、情志等因素密切相关,故临证擅结合黑龙江地区外因寒燥、内伤痰热、气血不畅的致病特点,灵活运用经方治疗心痛,效如桴鼓[3]。本研究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姜教授治疗心痛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心痛研究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0 年1 月1 日至2020 年12 月31 日,姜德友教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收治的符合心痛疾病诊断的医案。

1.2 纳入标准

心痛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严世芸[1]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和郑筱萸[4]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选取病历记录较为完整、诊治有效、复诊≥1 次的患者,每个患者只取首诊临证处方。

1.3 排除标准

患者符合心痛诊断标准但合并其他重大疾病,处方明确为治疗他病者。

1.4 数据预处理

将患者信息双人录入Excel 2019 数据表中,经过审核校对互查后,建立数据库。将数据库中每一味药作为一个统计变量,采取二值量化处理,按照有=1,无=0 赋值。并参照钟赣生[5]主编的《中药学》和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写的2020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对中药药名、功效分类、性味归经进行数据规范化统一处理。如生晒参统一为人参,夜交藤统一为首乌藤,仙灵脾统一为淫羊藿等。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 2019 数据表对中药使用频次、功效分类、性味归经进行频数统计分析,输出统计表。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 软件的Apriori 算法,挖掘出高频药对和药组,输出关联规则表格和共现频率图形,共现频率图中的链接线越粗则表示共同出现频率越高,关联性越强[7-9]。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 软件进行高频药物系统聚类分析,输出树状图,得出常用药物组合[10-16]。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统计分析

共收集到280 例患者医案,280 首处方。在280 首处方统计中,共用药112 种,用药总频次3075 次(每味药使用1 次记为1 频次)。其中丹参、三七、土鳖虫、葛根、甘草等19 味药的频次较高。见表1。

表1 姜德友教授治疗心痛的高频药物统计表(前19 味)

2.2 用药性味归经统计分析

112 味药物中,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主归肝、肺、脾、心、肾、胃经。见图1。

图1 112 味药物性味归经使用频次雷达图

2.3 药物功效分类统计分析

112 味药物按功效进行分类,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补虚药。见图2。将补虚药按照功效进行二次分类,得到使用频次排序为补气药(394 次)>补阴药(126 次)>补血药(82 次)>补阳药(44 次)。

图2 药物使用频次统计图(按功效分类)

2.4 用药关联分析

2.4.1 用药关联分析 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 软件的Apriori 算法,设置规则支持度为30%、置信度为80%,挖掘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其中增益反映的是前项与后项的相关性,增益值>1 提示正相关性越高,增益值<1 提示负相关性越高,增益值=1 提示没有相关性。如表2~4 所示,增益值均>1,药物前项与后项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且有统计学意义。

表2 112 味用药关联规则(最大关联项=2)

2.4.2 药物共现频率图分析 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 软件输出112 味药物的共现频率图形,当链接强度为45~180 时,得到两个较为稳定的药物关联群组,见图3。

表3 112 味用药关联规则(最大关联项=3)

表4 112 味用药关联规则(最大关联项=4)

图3 112 味药物共现频率图形(链接强度45~180)

2.5 19 味常用核心药物聚类分析

为求得较为清晰稳定的聚类结果,对姜德友教授治疗心痛的19 味常用核心药物,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 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输出树状图结果(图4)。当相对距离=15 时,聚类结果为4 类,聚类效果良好。将聚类结果统计见表5。

表5 姜德友治疗心痛高频药物聚类结果统计

图4 19 味常用核心药物系统聚类分析树状图

3 讨论

汉代张仲景对心痛进行了专篇论述,《金匮要略》中既提出了心痛“阳微阴弦”的病因病机,又论述了不同证候特征及治疗方药[17-21]。姜德友教授结合龙江居民外因寒燥、内伤痰热、气血不畅的患病特点,认为心痛的发病受地域因素的影响,在治疗上体现出一定地域倾向性,结合以上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讨论如下。

由用药频次和功效分类统计分析得出,姜教授常用的前3 味高频药物均为活血化瘀药,所用药物功效以补气、活血化瘀、清热化痰为主[22-24]。由用药性味归经频次统计发现,姜教授用药药性特点为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重,主归肝、肺、脾、心、肾、胃经。味甘能补能缓,味苦能清泄内热,味辛能行血行气。性味互参,运用甘温、甘平以补益本虚,缓急止痛;辛温以行气开郁、活血化瘀;甘寒清润以清热化痰。归经统计结果与心痛的发病病位脏腑基本符合。

由关联分析得出,两味药物相关最高的是枳壳-甘草,三味药物相关最高的是葛根-三七-土鳖虫,四味药物相关最高的是葛根-三七-丹参-土鳖虫。结合共现频率图结果发现,姜教授常用以丹参、土鳖虫、三七、葛根为强关联核心的活血化瘀方和以枳壳、甘草、茯苓为相对强关联核心的疏肝理气开郁方治疗心痛。

由聚类分析得出,C1 类方由《伤寒论》四逆散加味组成,方中四逆散疏达郁滞,通阳止痛[25];配以栀子清热除烦,半夏辛散开结,茯苓、太子参健脾益气化湿、畅中开郁,共奏疏肝理脾、行气开郁之功,是姜教授治疗因七情过极而致心痛常用主方[5]。C2 类方以丹参、三七、红花、土鳖虫、葛根、银杏叶、山楂等一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品组成,用于治疗心痛血瘀型者。结合用药频次统计分析结果可得,姜教授辨治心痛尤为重视活血化瘀,他认为无论因虚因实致病,即使血瘀证候不明显,但由于“心主血脉”,都要考虑到血脉涩滞或瘀痹,正如《素问·痹论》言:“心痹者,脉不通。”[26]对于轻者则会酌加川芎、陈皮、佛手等行气理气之品,寓气行血行;重者一般酌加具有破血消癥功效的虫类药,如水蛭等。C3 类方为瓜蒌配郁金,取瓜蒌清热化痰、利气开郁,导痰下行之功,合郁金辛散活血、祛瘀止痛,以奏清热化痰、祛瘀止痛之功,用于因痰热而发为心痛患者。前3 个聚类处方用药结果均是通法的体现。C4 类方是黄芪配人参,主要用于虚证。结合用药功效统计结果,补气药的使用频次最高,可见姜教授临证注重补益元气,以扶心气,寓气行血行,通则不痛。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姜教授所用方药主要针对心痛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其中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血瘀、气郁、痰热为主,擅于运用活血化瘀、行气开郁、清热化痰之通法和补益元气之补法治疗心痛。

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姜德友教授治疗心痛的用药规律进行初步研究并得出结论,为挖掘总结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示数据挖掘技术对于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继承、发展具一定的实用价值[16]。

猜你喜欢
土鳖虫性味心痛
秋日的花
土鳖虫的本草考证*
土鳖虫研究概述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饲用土鳖虫人工养殖技术
跌打损伤良药土鳖虫
心痛不如行动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心痛的感觉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