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运河诗歌与运河文化研究

2022-06-22 18:50毛煜雯杨贵环
艺术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运河无锡诗歌

毛煜雯 杨贵环

摘要:无锡是一座典型的运河城市,在现存的无锡历代诗歌中,与运河相关的数量繁多,主要收录在無锡的地方县志、文学总集及作家诗文集中。文章收集整理427首无锡运河诗歌,其涉及无锡的溪流、桥梁与河墩等运河景观,以及无锡本土的“十庙”祭祀、看香灯、赛龙舟等民俗活动,展现了无锡这座运河城市丰富的运河文化,丰富了无锡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大运河;无锡;诗歌;运河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5-00-03

文章所探讨的与运河相关的诗歌是指描写与运河相关的景物、人事的诗,其内容包括运河及其支流周边的景观,如梁溪河、黄埠墩等,还有与运河相关的民俗活动,如“十庙”、看香灯、赛龙舟等。目前学界有关无锡运河诗歌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有曲金燕、贾愚的《大运河与无锡诗歌》[1],丁瑶的《江南运河与无锡经济文化生活》[2],惠沁方的《民间信仰与清代以来无锡城市社会》[3],这些研究颇有研究价值和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对无锡历代与运河相关的诗歌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对无锡运河诗歌收录概况、诗歌涉及的运河景观与民俗文化等进行了探讨。

1 无锡运河诗歌收录概况

无锡的历代诗歌留存量非常丰富,其中与运河相关的诗歌在无锡的地方志、地方文学总集及作家的诗文集中皆有收录,除了这些文献中重复收录的诗作,共收集整理无锡运河诗歌427首。各类文献收录无锡运河诗歌的情况大致如下。

地方志和文学总集共收录542首,如《(弘治)重修无锡县志》27首,《(万历)无锡县志》12首,《(嘉庆)无锡金匮县志》53首,《(道光)无锡金匮续志》5首,《光绪无锡金匮县志》37首,《锡金志外》6首,《江苏竹枝词集》59首,《历代竹枝词》118首,《锡山遗响》4首,《续梁溪诗钞》144首,《梁溪诗钞》77首,等等。

作家诗文集共收录106首,如秦瀛《小岘山人诗文集》41首,王问《王仲山先生诗文稿》18首,邹迪光《始青阁稿》2首,嵇曾筠《师善堂诗集》1首,倪瓒《清閟阁全集》2首,华幼武《黄杨集》3首,华察《岩居稿》11首,华希閔《延绿阁集》2首,严绳孙《秋水集》2首,杜诏《云川阁集》6首,顾起纶《玄言斋集》1首,顾贞观《纑塘诗》1首,顾彩《往深斋诗集》1首,顾光旭《响泉集》3首,顾翎《绿梅影楼诗词存》4首,孙尔准《泰云堂诗集》4首,叶承桂《太湖竹枝词》4首,等等。

根据写作年代对这些诗歌进行分类整理,南北朝2首,唐代13首,宋代7首,元代21首,明代73首,清代311首。上述收录和整理虽然不全,但有助于了解无锡运河诗歌的概况,由此也可窥见自运河疏浚以来,尤其是元明清时期无锡运河诗歌的繁荣。

2 诗歌中的无锡运河景观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对无锡山水有“奥区”的评价,称其“九龙蜿蜒,山川秀丽……利善鱼稻,蓄洩资之”[4]。运河水不仅哺育了沿河居民,也沟通了河湖溪流,催生了桥梁河墩,使得运河城市兼有自然山水和人文胜景,这在无锡运河诗歌中时有体现。

梁溪一直以来都是无锡重要的河流之一,因梁伯鸾曾居于此得名[5],与运河关系紧密。清代无锡诗人丁玉藻有多首关于梁溪的诗歌,如其《梁溪晚步怀练之六兄京师》诗云:“江月挂寒树,野风鸣乱泉。低头孤影在,伴我刺归船。”[6]诗句铺排了江月、寒树、野风等意象,烘托出梁溪河畔凄清的景色,与其“孤影”相映衬,表达出了怀人时的孤寂情绪。另一首诗《穗城月夜忆梁鸿溪》则写于其“两度侍游”[7]广东时期,“新月照长薄,微风生白蘋。今宵葭菼外,应有捕鱼人”[6]是其对梁溪清幽景色的怀想,所写虽不是实景,但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梁溪河乃至故乡的思念。梁溪河北岸有仙蠡墩,可供游河的船只泊岸驻留,清代著名诗人顾贞观有《小渲港去仙蠡墩不数里向拟卜筑舟行惘然》一诗,不同于丁玉藻诗的凄怆,“柳岸啼一莺,蘋洲跃双鲤。采菱亦采莲,声逐渔歌起”[8]描绘了梁溪河上鱼跃莺啼、渔人劳作的热闹场面,动静结合,声色相谐。

无锡城中运河支流众多,相应的桥梁也不少,较为著名的有蠡桥、宝善桥、三里桥等。如上文所述的梁溪河,横跨其上的桥就是常被诗人吟咏的蠡桥,如“虹跨清溪一水平,两乡孔道纪梁成”[9],将横跨梁溪之上的蠡桥比喻为长虹,“仙蠡桥西放鸭雏,水波清漾草平铺”[10]则描摹蠡桥周边环境。运河支流中通往惠山古镇腹地的一条河流名为惠山浜,其上有桥称宝善桥,因当时人上山烧香多走惠山浜,宝善桥一带颇为热闹,有多首诗为证,如“一自车如流水后,垂虹有影不成圆”[9]“一灯分作两灯看,宝善桥头果胜观”[11]“结伴登舟姊妹随,琉璃窗亮尽人窥。心知宝善桥边近,手镜亲持照画眉”[9]。东晋顾恺之在其家乡无锡北塘建造的三里桥也出现在了运河诗中,如“妾家三里桥边住,此是江南折柳桥”“清游偏耐可怜宵,淡月轻烟三里桥”[11]等,展现了三里桥地处江南而景色清雅的特点。这些桥梁除了充当运河景观之外,更为无锡这个河湖密布的城市提供了诸多便利,存在极大的价值,因此后人在疏浚运河之余,对一众桥梁多有修葺重筑,且有诗文记录,如邵宝《葺跨塘桥成》、顾懋章《筑三里桥成》,这类运河诗对城市的古迹考察有史料价值。

除了各式桥梁,无锡的河墩也堪称一景。如“在运河中流,寺塘泾口”[4]的黄埠墩(又称“小金山”),相传是春申君黄歇封于吴地,在无锡西北疏浚芙蓉湖,将浅露之地辟为农田时所留下的一个小岛。秦瀛在辞官回乡修志前,曾于杭州为官,其所作《怀乡二首》中的一首表达了对家乡黄埠墩的怀恋:“别后黄婆墩畔水,相思重为古人添。”[12]因形态和地理位置特殊,古人多以“骊珠”或“浮玉”比拟黄埠墩,如“金山小小正当湖,竟似骊龙颔下珠”[11]“浮玉当年胜,而今亦劫灰”[13]“突兀孤亭撑水出,九龙衔下一珠来”[6]等,字句颇有巧思。黄埠墩上还有一楼阁,名“环翠楼”,是旅人登临览景的胜地。道光年间无锡举人秦燮有诗云:“环翠楼边拟扣舷,无腔小曲唱当宴。酒拼卜夜迟归棹,还向渔舟买钓鲜。”[9]其写的是诗人登楼赏河景、品河鲜的游赏体验,其中“拟扣舷”“迟归棹”将诗人惬意舒适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清人杨抡寓居芙蓉湖畔,日夕面对帆樯鱼鸟,即兴成咏[7],因而有“镇日篷窗当水居,寻鸥觅鹭共相于。吹来阵阵闲箫鼓,环翠楼前看打鱼”[11]之句,这也是黄埠墩一带运河景观及市民生活的独特写照。

描写景观的诗在运河诗歌中所占比重极大,展现了历代诗人与运河景观的亲密互动和与运河相伴而生的景观文化。这些支流、桥梁、河墩等运河景观,丰富了无锡运河诗歌的意蕴,丰富了无锡的运河文化。

3 诗歌中的无锡运河文化

民俗就是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无锡民间的风俗活动是无锡运河文化的一部分。针对市民们参与这些活动的情况,《锡金识小录》的《风俗》一卷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盖终岁勤劬,不敢休怠,欢乐嬉游止此数日,一张一弛,当亦王政所不禁也。”[14]当时的无锡民众能够在生活中苦中作乐,创造出属于他们的民间风俗,是他们热爱生活的表现,同时也是运河给予他们的福利。而诗人们不避俚俗,将这些民俗活动化作诗句来吟咏,保留了当地最原始的风俗气息,也使后人能从中认识到无锡运河文化的独特面貌。

自明清以来,无锡就有“十庙”祭祀活动,“十庙”中的祠山庙供奉的是疏浚蠡湖的治水英雄张渤,西水仙庙供奉的是无锡知县刘五纬,其在任时开芙蓉圩直通运河。每年的清明前后,当地居民就会到这些庙宇中烧香参拜,“十百为群,手持小木凳、炷香于其端口,诵神号,三五步一拜,拜至山顶”[14]。杨抡的《芙蓉湖棹歌一百首》涉及俚俗、赛会、游戏、征逐[7]等,其中“百八牟尼手内忙,当胸新系锁云囊”“四乡香会尽成群,细炷沈檀满路熏”[11]就是在写庙会场景。秦铭光的《锡山风土竹枝词》是其友人手疏邑中逸闻二三十,又周历无锡市乡,村农妇稚皆殷勤诹访[9]的成果,其中的“天惜余春留祝嘏,万人空巷六街迷”[9],也是在写“十庙”祭祀活动。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百八”“四乡”“万人”“六街”这样的数量词,凸显了“十庙”活动场面之盛大、参与者之多。除了烧香参拜,每年春、秋季还有各庙举办的庙会活动,或赛神,或传经,男女杂沓,喧哗扰攘[14],市民的参与热情极高。因此,清人秦瀛也有“神鸦庙火喧秋祭,社鼓声中赛让王”[15]的诗句,写的就是当时庙会中的“赛神”活动。在隆隆的社鼓声中,庙宇上下灯火通明,参与赛神的百姓纷至沓来,其场景之热闹可想而知。

无锡旧时流行的香灯活动亦与运河息息相关。每年的二月半,沿运河络绎而来的香船会在入夜之后挂起数千盏“朝山进香灯”,灯火通明,灿若朝霞,在三里桥至黄埠墩一带运河沿岸形成独一无二的水上胜景。杨抡有多首诗描绘了当时的盛大场景,如“星桥火树一层层,要放姑苏土地灯。闻说城南花样巧,更邀明手向毗陵”[11],将挂满香灯的桥与树比作“星桥火树”,十分形象;又如“百队鱼龙争照影,满天星斗罗银盘”[11],再现了河上灯火与天上星光交相辉映之情景;还有“隔夜先传起马牌,灯船早向两塘排”“见说北塘灯火盛,渔火点点又相招”“满塘灯市喜齐开,隔夜先看灯火来”[11]等,可以看到诗人作为无锡市民对这一民间活动的由衷喜爱。

因当地多湖川,又有运河穿城而过,无锡自古也有赛龙舟的传统。《锡金识小录》有载:“龙舟自初一日始,多集于北塘,自缸尖至黄埠墩,彩鹢载婵娟者麇至,画船箫鼓,停桡中流,轻薄儿郎掉小舟旋绕穿逐,意固不在龙舟也。或放鸭于河,观龙舟抢夺以为笑乐……”[14]杨抡有诗句“年年竞渡闹龙舟,爱向芙蓉湖上游”[11],提及无锡龙舟会行至蓉湖,另有“系鼓鸣笳架纛旂,枝枝画桨捷如飞”[11],将当时赛龙舟的精彩场景描摹得极为灵动,而“西舫东船浑不辨,粉花香里荡闲鸥”[11]则指出当时观看赛龙舟的市民除了在岸边驻足外,还有富裕人家乘坐自家船只在河湖两边停泊,形成热闹拥挤的场面。除了端午有固定的赛龙舟活动外,每年的三月三日,在运河支流烧香浜一带也有赛快船之举,秦铭光在《锡山风土竹枝词》中提及:“三月新晴上巳天,香浜葛埭足流连。湖光山色年年好,陆赛军将水赛船。”[9]从中可见当时赛船的场地烧香浜也是湖光山色两相谐的,而这都得益于运河的开通。

4 结语

无锡运河诗歌留存量丰富,其中蕴含着景观文化、民俗文化等运河文化。运河不仅使无锡拥有了梁溪、蠡桥、宝善桥、三里桥、黄埠墩等自然及人文景观,还使无锡民众在生产劳作之余能参与庙会、看香灯、赛龙舟等各色活动。千百年来,无锡这座运河城市与大运河的关系早已不可分割,而从上述诗歌中所窥见的运河文化亦早已融入无锡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 曲金燕,贾愚.大运河与无锡诗歌[J].淮阴工学院学报,2020,29(6):7-11.

[2] 丁瑶.江南运河与无锡经济文化生活[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01-203.

[3] 惠沁方.民间信仰与清代以来无锡城市社会[D].南京:南京大学,2015.

[4] [清]裴大中,倪咸生,秦湘业.光绪无锡金匮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45,50.

[5] [清]韩履宠,齐彦槐,秦瀛.无锡文库第1辑·(嘉庆)无锡金匮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710.

[6] [清]顾光旭.无锡文库第4辑·梁溪诗钞(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315,318,332.

[7] 江庆柏.江苏艺文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670,845.

[8] [清]顾贞观.无锡文库第4辑·纑塘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102.

[9] 赵明.江苏竹枝词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459-499.

[10] [明]王问.无锡文库第4辑·王仲山先生诗文稿[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170.

[11] 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歷代竹枝词[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1289,1375-1379.

[12] [清]华湛恩.无锡文库第2辑·锡金志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56.

[13] 侯学愈.无锡文库第4辑·续梁溪诗钞[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309.

[14] [清]黄印.无锡文库第2辑·锡金识小录[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22-23.

[15] [清]秦瀛.无锡文库第4辑·小岘山人诗文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30.

作者简介:毛煜雯(1998—),女,江苏无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杨贵环(1974—),女,山东临清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地域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大运河无锡诗歌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诗歌岛·八面来风
放歌大运河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