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研究

2022-06-22 03:28陈高权
文教资料 2022年6期
关键词:四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陈高权

摘 要:在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将“四史”教育融入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对课堂教学理论起到很好的补充、创新教育改革,并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指导,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本文探讨了如何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高背景 “四史”教育 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 路径

一、背景

2018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工作要点中明确,要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坚持扶优扶强与提升整体保障水平相结合,建设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职学校。2019年起,国家相继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就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作出重要部署。双高计划,即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双高计划”每5年一个支持周期,2019年启动第一轮建设。国家实施“双高计划”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育人成效,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

“四史”教育是新时代青年思想建设的重要一环,“四史”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魅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积淀,包含丰富的政治元素,是广大青年前进的引领者。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中,可以为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底蕴,也有助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在双高建设背景下,这一举措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四史”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学习路径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将“四史”教育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课题,立足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是价值观教育。“四史”学习教育进入学校思政课堂,必须坚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创新理论,结合“四个伟大”,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1-3],把“四史”教育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内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其价值观念及精神。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开展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四史”的文化魅力,增强广大青年的民族责任感与文化自信,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4]

三、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客观现状、发展方向与实施策略

(一)客观现状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聚焦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近年来也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最明显的是学生素质与知识水平难以达到社会要求,工匠精神的缺失成为高职学生的明显短板。这与高职院校的客观现状有莫大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知行不一

近年来,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各大高职院校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包括“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课堂以及优秀校友分享会等,但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力有限,部分学生仅停留在感知阶段,未能深刻认识并内化其中的含义。部分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尚停留在理论层面,活动力度和深度均有不足,学生参与力度和积极性不够,实践性不强,难以实现思想认识与主题实践的有机结合。

2. 注重表面,缺乏落实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流于形式,主题实践活动尚未形成体系,导致其内涵弱化,内容缺乏可信度,没有贴近学生的专业实际,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有限。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行动力,未能落实工匠精神的培育观念,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

3. 学生思想教育的欠缺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是国家层面的要求,也是每个高职学生的自身要求,是学生增强社会竞争力的重要基石。部分学生在提升自己的道路上难以抵御外界的不良诱惑,与工匠精神渐行渐远,失去竞争优势;还有一些学生思想有偏离,不能深刻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放弃竞争的机会,也失去了接受工匠精神熏陶的机会。所以,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方向

以“四史”教育为基础,从可持续发展层面入手,有助于我们抓住优势,弥补不足,更好地将“四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重塑价值追求。[5]作为广大青年德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不仅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主要元素。高职院校以“四史”的精神内涵为方向,进一步完善培养旨在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工匠精神教学理念,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三)实施策略

首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项目化教学的优势,让学生自主进行文献收集和研究,史、论、著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此过程中,落实以德育人的理念,厚植文化底蕴。

其次,高职院校将“四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養,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实践水平,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分析、判断和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6-7]

“四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具有可塑化、可教化的发展特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能够把掌握的知识理论转化为综合素质,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转化为相应的实践能力。

四、“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

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科学精神占据着核心地位,在提高学生“四史”观念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科学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能够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和素质培育,学生科学精神逐渐形成,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应对一些立场性、原则性的问题。在教学时,教师应将适当的道德判断能力融入其中,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授方式,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建立起健康积极的科学精神。

(一)调整教学内容

如今,“四史”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体,缺少具体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补充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接受能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这门学科具有了更高的灵活性和现实性。作为一门与时代紧密相关的学科,思政课的课堂内容应当紧贴时代的发展。

课程内容的更新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培养需要脱节。所以,教师应当及时完善课堂内容,与时俱进。基于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思想政治课堂应当设置三个模块,分别是经济和社会、哲学和文化、政治和法治。为了将思想政治这门学科中的“四史”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结合教育深入贯彻其中,高职院校必须及时修正不合适的教学内容,加入凸显时代特色的内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为适宜的条件。

(二)整合课程资源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需要整合不同课程的资源,以保证“四史”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结合下的教学内容结构的完整性。目前,“四史”与高职院校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往往被忽视,将“四史”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结合,可以保证二者结构上的一致。高职课堂需要整合各类相关的课程资源,结合“四史”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相融合的教学内容,选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高职生正逐步走向成年,但是大部分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判断能力仍然相对薄弱,社会阅历不足,导致其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成长和心理特点对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其次,課堂内容需要系统有序。教师将必修教材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适当引入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进行辅助学习,在保证知识多元化的同时也应当注意课堂内容的系统性,防止课堂内容庞杂无序导致学生学习吃力,产生懈怠情绪。

五、“四史”教育融入工匠精神的协同培养实践研究

(一)“四史”的提高——联系生活与创设情境相结合

“四史”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前提与重要因素,立足课堂,利用项目化教学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强化大思政意识,增强自身素养,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授课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和具体情境相关联。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一部分教师采用 “填鸭式”教学,仅进行知识的简单传输,忽视学生对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实践。为了使课堂达到更好的效果,老师们应当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中纳入现实生活中生动的素材,并将其融入课堂实践,从而更好地展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理论的能力。

(二)公众参与的推进——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

要学生进行公众参与,高职院校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实现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的相互融合。在教师层面,教师协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课堂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学校层面,学校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安排相关的线下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社会层面,学校和社区应形成合力,积极配合开展相关活动,使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开展多元化的“四史”教育课堂

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以“四史”为基础培养其价值观念与精神内涵。工匠精神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将“四史”学习与工匠精神的培育联系起来,发挥思政课的最大作用。

1. 培养工匠精神要明确政治方向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要以课程标准为参照,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制订合适的培养计划,其培养目标和方向要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是学生了解国家时政的重要窗口,新课改提出,思想政治课要以培养全面人才为中心,因此,教师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明确政治方向,纳入工匠精神的真实案例,结合院校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杰出校友经历,制作活页式教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 “四史”教育与工匠精神相融合是核心素养的体现

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其中,政治认同是认同我们的国家和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科学精神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看待事物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或者断章取义;法制意识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公共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四史”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一步坚定新时代广大青年学生爱国主义的本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要以“四史”为中心。

3. 应符合连续性和节制性

根据“四史”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结合的要求,制订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要符合连续性和节制性的特点。关于“连续性”,是指在建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应从联系的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一个漫长、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联系的角度看问题。不仅要考虑“四史”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如何融合,还要考虑过去与未来的联系。建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的教学目标不能过高不着边际,也不能过低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以免“四史”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脱节。

六、结语

双高背景下,“四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也是广大高职院校的共同使命。在“四史”融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石。在“四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还要同时兼顾显性和隐性课程,强化合力作用:在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方面,教师要实现以“教”为主的传统观念向以“学”为主的观念转变,利用项目化教学的优势,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全方位的评价。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当加强对思政教师政治立场、态度、信仰、观点以及教学能力的评估,并对其教学观念、专业素养、管理能力以及职业道德进行考察,这样才能落实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也能充分体现“四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明臻,王照侠.“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N].青海日报,2021-06-21.

[2] 冯霞,刘进龙.“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维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2):118-122.

[3] 韩亚伟.“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和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18):136-139.

[4] 程美东,刘辰硕.从三个维度理解加强“四史”教育的重大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14-17.

[5] 宋学勤,罗丁紫.论“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21(3):73-79.

[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 王一安,王福兴.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意义、内涵、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130-135.

基金项目:2021年常州市第十七届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双高背景下‘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研究” (CZSKL-2021C319)。

猜你喜欢
四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