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2022-06-22 03:28孟媛李青嵩
文教资料 2022年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劳动教育

孟媛 李青嵩

摘 要:作为新时代的高职学生,要履行时代责任、实现远大抱负,就必须正确认识劳动理念和价值。高职校园中的各种文化建设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基地,当前高职劳动教育的开展仍存在着挑战与机遇。为此,需要从榜样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等三个维度来逐步推动劳动文化有效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切实发挥劳动教育的功效,提升劳动素养、劳动教育的实际效能,有效构建“五育”融合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劳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 榜样文化 环境文化 活动文化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背景分析

(一)热点回应:劳动教育相关政策的指引

第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也是我国在教育发展方面追求的目标。当前,我们普遍把“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五育”之间存在各自的内涵、任务、功能与时代价值,它们之间无法相互交换替代,同时又是普遍联系,彼此牵连融合,不可分割,是一个矛盾与联系并存的有机整体。但在教育实践中,“五育”中的每一个“育人”都未展现出理想的协调育人的状态,而是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发展形态。智育的突出地位不断被强化,德育、体育蓬勃发展,美育方兴未艾,但劳动教育却呈现出“边缘化”状态。

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突出强调劳动的价值,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和尊重劳动,把“劳”纳入学生人才培养全面发展要求,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工作目标。[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更加突出了职业教育的位置,并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兢兢业业的劳动态度。《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职业院校最初的目的就是学劳动技术,劳动教育必然是要加强技术学习指导,但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学习,它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程序,因此高职劳动教育要以技术的学习指导为重要场所,同时在技术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能力,更在劳动素养的培育上下功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在面对“中国制造2025”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发展,需扎实推进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发展过程,构建充分反映职业教育特点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落实、落细、落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劳动素养,增强劳动情感,传承劳动精神。[2]

第三,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对于精神、行为、制度、物质文化的有效融合,既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所在,也集中表现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激励师生、凝聚师生、提升素养的功能,以隐性和显性两种形式影响着师生的所思、所想、所为。高职院校建设主体为学校的管理层,通过制度建设层层推进,教师和学生参与广度不够,参与深度不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涵盖的内容更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及“匠心匠行”的培养。

因此,在各高职院校中,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已开始实践落实[3],并初见成效,高职劳动教育的被重视度也随之日益提升。同时劳动教育在学术界成为思考研讨的热点,高职院校中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如何有效推动高职学生“五育”的全面发展,成为关注的话题。在新时代及国家不断发展的要求下,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不断被更新、深化及丰富,高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也随之提出新的要求,开展情况同样遇到了新挑战與新机遇,因此高职劳动教育是否可以有效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中并找到其正确的出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现实回应:社会劳动技能、精神的缺乏

第一,从现实情况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由于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高职学生仍然会受到社会上一些负面价值观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佛系青年”“躺平”“996”等没有完全解决的消极情绪。同时一些短视频中也出现一些不尊重劳动者,特别是对体力劳动的忽视,甚至歧视现象,不珍惜劳动成果等不良社会现象。还有部分学生存在着缺乏劳动知识技能与劳动精神匮乏的双重问题,他们表现为既不会主动自愿劳动,也不会自愿学习劳动技能,甚至为自己找各种理由。如果这些消极的现象持续“发酵”,人一旦缺乏积极健康的劳动价值观,丧失必要的劳动能力,就会失去生活的动力与朝气,这不仅对个人生活,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都将是一种损害。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探其究竟可以发现,从教育着手就能从根源意义上解决问题。学校劳动教育对改变当前社会上的消极劳动风气发挥着重大的价值意义,它以社会主流需要来规范人,并为个体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第二,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制造不断升级,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但是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新型技能型人才呢?劳动教育为撬动大国工匠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支点:强化劳动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理想,达成工匠之心;强化劳动实践教育,提升专业技能技术水平,达成工匠之技;强化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教育,修成工匠之德,在劳动中德技并修。总之,在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存在必然性。[4]

第三,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德技双修的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本。但是高职劳动教育如何培养出新时代所需的新型技能型人才呢?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告诉我们,学校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开展劳动教育理论的主窗口;企业是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锻炼场,是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能力的主窗口。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潜移默化树立劳动精神的必然场所。

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强化劳动教育,精准把握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内涵,依据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高素质的具有劳模精神的人才,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有力的人力资源,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与课程体系、制度体系形成育人合力,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因此,有效利用校园文化这个大场所,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文化氛围,更好地彰显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成效。[5]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意识淡薄:对劳动的认知不清

第一,劳动意识淡薄。学生劳动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学生个体不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劳动的作用,不愿意主动劳动。一方面,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社会家庭的子女要承担的许多家务劳动被现代家用电器取代,青少年参加劳动的必要性降低了,机会也大大减少。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一向注重知识教育,很多父母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劳动素养教育,使得青少年缺乏切身的劳动体验,难以充分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青少年长期缺乏一定的劳动体验,不仅在心理上形成了对劳动的疏离感,在情感上也排斥劳动,他们一想到劳动,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技痒”,而是枯燥、乏味、无聊,自然也就不愿意参加劳动。

第二,轻视体力劳动。毛泽东曾指出:“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消灭了阶级,也消灭了剥削,人人获得了平等的地位。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或多或少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以实用型技术技能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社会性轻视。身在职业院校的学生们,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崇尚脑力劳动而轻视体力劳动的想法,甚至部分学生认为脑力劳动是复杂性劳动,是“高级劳动”,而体力劳动属于下等的“粗活”。这种不正确的劳动观,阻碍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载体缺乏:学校缺乏开展劳动教育的载体

第一,缺乏足够的硬件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所需的场地、设施、工具等共同构成了劳动教育的硬件条件。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占据首要地位,为保障基础教学工作的开展,部分学校出现重点倾斜,无法全面顾及所有教育。由于劳动教育开展时间短而仓促,再者由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不系统、不完善,加之缺乏相应的机制设施,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局限于浅层面的输出,比如打扫卫生、美化校园、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层面上。这极大地限制了劳动教育的质量和层次,难以真正发挥出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第二,缺乏充足的项目资源。劳动教育属于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并行,它不仅仅是课程的设置与学习,还有融入各个校园建设方面,目的是更好地提升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这就需要有新颖的适合高职的创新的项目来支撑。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忽略或者轻视其劳动教育的开发和建设,导致整个劳动教育的环节之间的阻断,缺乏一定的实践性的、可利用的、针对性强的实践活动项目。这也是制约阻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及提高其影响力的因素之一。

三、高职院校融入校园文化的途径

新时代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依托校园文化开展劳模、工匠精神教育,促使劳模、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各个环节,推进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共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劳模、工匠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因此提出劳动教育需要全面深入地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劳动榜样作用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以劳动活动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一)以榜样文化为引领:学习模范典型事迹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精髓,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在高职学生中宣传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榜样为指引更能引導学生。高职院校应推动劳动树德的校园文化,通过诸如“劳模讲堂”和“工匠面对面”等活动,邀请省内劳模、先进教育工作者、技能大师讲述劳动的价值与效应,让企业工匠进校园、进课堂与学生分享成长经历,展示劳动成果和社会价值,学生面对面地与现实中的模范人物进行真诚交流、感受真正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创新精神,从而能够从心底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的意识与行动,逐步养成劳动习惯、劳动品质。[6]

(二)以环境文化为引领:接受环境熏陶影响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凝聚人心、展示形象、提高育人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学生在校学习,除了教室这个第一课堂之外,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我们可以在校园的楼道里、校园的展板上、校园的宣传墙上、寝室的楼道里、餐厅的餐桌上等多个地方展示一些劳动文化、劳模、工匠的故事,也可以在餐厅里视频播放道德模范的事迹和纪录片等。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劳动文化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提升其劳动素养,使其深刻理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培养新时代社会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以活动文化为引领:参加实践主题活动

通过活动引起兴趣,带来认知、认同。第一,通过开展“劳动周”“劳动月”“劳动清单”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校园中,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育辛勤劳动的品质。第二,开展“拒绝网贷”“抵制传销”等活动,倡导合理理性消费,消除“天上掉馅饼”、少劳多获、赚快钱的盲目观念,平衡劳动与休闲的关系,培养正确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第三,打通社会实践育人途径,充分发掘学校及周边社会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企业见习实习、乡村振兴、创文明城市等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劳动的获得感、幸福感。[7]第四,充分发挥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功能,坚持以技能促成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促进他们在实战中升华理论知识,锤炼职业技能,增强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树立职业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自主创业能力,展示自己的劳动价值和成果,真正提升劳动素养,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进步。

今天我们强调劳动教育,就是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帮助我们高职学生真正理解和认同劳动的价值,不被不劳而获、一夜暴富、躺平、佛系等错误思想带偏,不养成轻视体力、好高骛远的浮漂作风。通过一定的文化影响并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树立良好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重拾劳动的乐趣,从而可以不断提高劳动技能,把劳动镌刻进我们的精神深处,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会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1] 闫睿颖.高职劳动教育中的情感认同培育——兼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的情感认同[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0(2):51-56.

[2]王志娟,王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8):32-34.

[3]马宁,林伯海.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J].教育与职业,2020(11):34-40.

[4]张晨晨.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困惑与出路出路[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2):16-22.

[5]冯颜利.为何要高度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J].人民教育,2020(1):13-14.

[6]王官成,金正连.助推劳动教育,职业院校有优势[N].光明日报,2019-01-19.

[7]李禄华.建设有劳动教育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实践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7):15-17.

基金项目:2021年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科研项目“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SZYB2021-15),2021年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教改项目“基于CIPP模式的高职‘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考核体系构建与实践” (GZZX2133023),2021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五育互育’的师范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13366),2021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五育互育’的师范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JG202114) 。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建设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论高职院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