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背景下高职院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22-06-22 03:28武姗
文教资料 2022年6期
关键词:产学研人才培养

武姗

摘 要: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交通运输专业在高职院校中所占比重较大、影响较广,如何结合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的实际,深化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准培养适应交通运输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高职院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难点,对新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产学研 交通运输专业 人才培养

当前时代特征呈现出“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兴趣的阶段,高新技术的发展影响着职业教育业态。从美国“再工业化”到德国“工业4.0”,各国都紧抓这一契机,大力发展工程教育,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各类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复合人才。新工科着力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对培养新型人才的具体模式还没有进入深层次的研究,限于理论研讨较多,特别是在交通运输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甚少,故本文著重从改革背景、内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多个方面阐述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1]

首先,提高人才的供应质量是关键。在供给侧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要以提高人才素质为中心,以结构变革为支点,加强内涵建设,结合办学特色和行业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其次,提高供应效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最后,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在交通运输行业的“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指导下,强化对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培训。随着交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交通行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日益凸显。[2]

一、产学研背景下高职院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产学研协同未形成成熟的育人模式

目前,我国有三种较为普遍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一是“工学交替”。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理论教学四个学期,两个工作学期,即在校学习两年,实习一年。二是建立“实习基地”的模式。不仅要在校内建立相应的工程训练中心,还要在校外建立可供学生学习的实习基地。三是学生参与到教师、企业的课题研究中,以课题为载体,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产学研背景下的职业院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学研合作的观念有待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在教学模式方面尚未形成共识。二是企业参与程度不高。许多职业院校成立的时间较短,不论是科研还是专业建设都有许多欠缺,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这些院校,使得院校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故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3]随着素质评价不断推进,教学科研工作者通过对产学研的探索,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形成“多层次、多种类”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我国的科研与实践,但从整体上来看,紧密围绕着交通运输专业而展开的“产学研”育人模式还有待完善。

(二)产学研协同未形成明晰的育人路径

我国有关“产学研合作教育”“校企合作”等领域的研究层出不穷,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不少突破,但由于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相应的实施路径还不明确,有待进一步完善。

1. 交流沟通路径不畅通

由于产、学、研三方间缺少有效的交流,建立和维持合作渠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些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中没有话语权,缺乏有效的合作机会,其原因在于缺少有效的交流渠道和有效的协作机制。一般情况下,企业只会提供一定的经费、平台,而不会参与到具体的实施中;职业院校更多地注重项目的应用,而忽视了过程的管理,导致企业无法获取巨大成就。

2. 资源共享路径不畅通

首先,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下,“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未从本质上改变,课程选择、教学安排以及考试内容等,对于教师和设备的依赖性较大。其次,教师学历偏高,但是缺少企业实践学习的经验,导致教师与行业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产学研合作停留于理论层面,很难落实到实践中,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就导致职业院校学生无法及时了解科研机构的最新成果和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很容易导致人才培养脱离企业用人需求。

3. 评价保障路径不畅通

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办学受到内外环境的制约,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提出看法,但由于角度、分类等原因,在人才培养的途径和评价体系上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标准化的、有针对性的体系内容。在评价指标上,对合作教育的要求不明确,缺乏一套有效的评估机制。

(三)产学研协同育人信息化应用亟待加强

突发性、大规模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让许多教师和学生都深刻体会到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当前多数教师会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状况等,尽可能地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从长期发展来看,职业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院校必须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专业教学的现实问题。产学研协同育人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工科建设的现实需要。

二、产学研背景对高职院校交通运输专业育人提出的要求

(一)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建设需要“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目前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培养出现诸多矛盾,如新的教学理念无法真正生根,制约了新工科建设进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交通运输专业教育理念尚未与教学过程相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教育理念未能得到彻底贯彻落实,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亟待转变,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创新性教学等理念尚未牢固确立等。

交通运输专业建设应当强调积极应对变化,产学研合作需要打破传统观念的藩篱,积极探索新变化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紧跟社会发展,使得人才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定位不清、开设范围广、缺乏深度等问题。目前,我国的交通技术日新月异,而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交通运输”课程已不能及时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而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变革和升级,人才的需求也在急剧变化,以往的单一工程技术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调整专业结构,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的转变。

(三)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运用

交通运输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交通运输类专业时,必须把实践性教学置于首位。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存在着“本末倒置”“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目前有很多学生可以进行实习,熟悉专业流程,但部分单位会担心学生在实习中因为缺乏实操经验和安全意识,影响到正常运营秩序,往往只是进行走马观花式的讲解,未能真正落实到实践。随着新工业的兴起和高科技工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专业人建设需要提升到新的层次,人才的培养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体系优化上要注重学科交叉与整合,强化实践教学,不断创新优化工科专业结构,产学研深度协同将是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三、产学研背景下高职院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产学研多元融合育人模式的指导思想

产学研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首先要确立指导思想,为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工作指明方向。在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多元融合教学模式应以交通运输专业人才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产学过程要遵循互惠互利和资源共享等原则,强调以合作主体深度协同为切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客观规律育人,着力发展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通过现代新技术手段,积极探索交通运输专业建设下高度开放、深度协同以及多元融合的产学研育人模式。

(二)产学研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工程人才为核心,以产学研三方为核心,以互惠、资源共享为主线,建立起一套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整合与共享机制;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学质量评估等四个层面优化育人体系;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和信息平台的五大优势,完善育人保障机制,建立新型“多元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1. 围绕一个中心,确定产学研协同目标

在协同育人体系中,产、学、研作为独立的个体,因其属性的差异,其追求的目的也会有所不同,应以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整体的协调目标导向,从不同层面进行育人目标层次的划分。

(1)职业院校育人目标。交通运输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设置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交通运输专业的兴起源于行业和产业需求。高职院校的主体是师生,是“教”和“学”的地方,在人才供应端,产学研结合的重点是培养优秀人才,培养人才的能力结构、知识广度、综合素质等,以匹配企业日益增长的用人需求。为此,高职院校交通运输专业育人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我国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精准对接新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符合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解决毕业生就业难、企业用人难的问题。

(2)企业育人目标。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注重产品的生产与经济效益,随着产业的快速转型,对技术和产品的创新需求越来越大,对新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新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更要有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

(3)产学研共同育人目标。产学研要协同一致,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培养复合型卓越的交通運输专业人才。新工科人才是高职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共同需要,产学研双方就此基础上建立合作关系,在技术、资源、人才等多个方面相互协作,真正提高职业院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素养,解决用人单位“用人难”的问题,突破“供给侧”和“需求侧”人才培养的瓶颈。

2. 以产业需求为抓手,产学研协同完善教学体系

(1)完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新工科是一门与传统工科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它的核心是网络与工业智能化,将高科技引入传统的交通运输专业,使各个学科相互交融、互补。这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很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综合能力,能沉着冷静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能在网络、大数据、交通等技术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

(2)构建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单元,让学生易于掌握,这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实践性的检验,同时也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打碎课程内容中重点以及核心知识点,简洁明了地对研究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吸收。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既包括交通运输实验、实习,也包括课程设计、学术论文等。在规范实践课程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应加强学生的创新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并对其进行有效的保障。

校企合作不仅使学生对专业的知识结构有了解,同时也能得到专家的专业指导,从而填补他们在课堂上所欠缺的理论知识。校企合作使学生有机会到公司进行现场参观,亲身体验工作流程和工作氛围,加深对运输业的认识,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此外,学校应加强与各行业的企业的沟通,及早建立伙伴关系,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背景,清楚自己的兴趣领域,为将来求职提供参考。

3. 强化育人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我国职业院校中的运用,是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需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体系建设也同样适合于地方性职业院校和工科院校。教育部与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将达到50%以上,并在教师补充、资格准入、培训发展、考核评价、待遇保障等方面出台相关举措;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00个国家级企业实习基地,逐步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重点引进工程领域的领军人才;加大对海外留学人员的回引,增强人才集聚的共鸣效应,增强知识协同效应,为全面提高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参考文献:

[1] 熊鸿儒.我国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短板和挑战在哪里?[J].学习与探索,2021(5):126-133.

[2] 彭飞,凤鹏飞,卢明宇.创新交通运输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J].山东化工,2018(13):165-166.

[3] 凤鹏飞,金会庆.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0(3):87-90.

猜你喜欢
产学研人才培养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高职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