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育人的路径创新研究

2022-06-23 20:09王光秀尚乃贵
科教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创新

王光秀 尚乃贵

摘要当今时代,新媒体不断发展,大学生日益成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同时他们也越来越受到随之而来的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和冲击,导致其在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尤其是心理健康等方面发生了新变化。新媒体环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带来了全新机遇;另一方面与之相伴相生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也不断涌现。基于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等变化,探究高校心理育人的创新路径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心理育人;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5.042

Path Innovation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WANG Guangxiu1 , SHANG Naigui2

(1.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Jinan, Shandong 250014;

2.Department of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ion, Shandong Media Vocational College,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have increasingly become themain force of the use of new media. At the same time, they are also more and more affected and impacted by thefollowing new culture, new ideas and new ideas, resulting in new changes in their value orientation, ideas and behavior,especially their mental health.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s a double-edged sword. On the one hand, it brings newopportunities for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other hand, some new contradictions andproblems are also emerging.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alyzing the changes of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on, emotion, will and behavior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exploring the innovative path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Keywords  new media environment;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ath; innovation

近年來,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带动了媒体形式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迅速转变。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形式相比,QQ、微信、微博及抖音、快手、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因其自身的独特特点,越来越受到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的欢迎。有人戏称今天的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可见,与新媒体打交道几乎已经成为大学生每天不可或缺的活动。新媒体在悄然改变着大学生的饮食、服饰、出行等日常生活习惯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大学生们的认知、情绪、意识、行为等心理世界。借助平台、技术以及终端优势,新媒体成了许多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最快最好平台;但与此同时,新媒体也为网络沉迷、成瘾等问题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就高校心理育人角度而言,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克服其负面影响,为心理育人提供技术和环境支撑,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1新媒体环境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带来的机遇1.1新媒体信息发布更及时

相较于新媒体,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受制于时间与地域。如报纸,当天的新闻最快也需隔天才能见诸报端,发布时间严重迟滞。电视和广播媒体虽然可以实现所谓“现场直播”,但是受众要被牢牢锁定在电视机、收音机等专门设备前面。与之相比,新媒体不拘泥于时间和发布渠道的优势尽显。它既可以使发布时间几乎做到“零延迟”,又可以使发布方式和发布平台多元化、移动化。

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介质,因其便利性,随时可以在多种平台进行信息发布、传播,这使得受众不需要固定时间、固定栏目就可以随时获得信息。同时,因其信息发布的迅速性、碎片化,受众在极短时间内就可以掌握核心信息,有效节省了时间、精力等成本投入,这就使受众在线了解信息的机会增多,时间增长,自主性、选择性更多元化。

新媒体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多元性,为大学生更好地获取信息提供了充分便利。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学习兴趣、专业技能等关键词语的搜索,迅速获得大量信息,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信息量方面的自信心。高校在心理育人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新媒体带给学生在信息量、信息获取渠道方面的自信心,给予直接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在信息分辨方面的混乱和错误,更好地汲取正能量。

1.2新媒体个性更突出

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几乎可以借用“棍扫一大片”来形容。所做内容无差别地面向所有大众广泛传播,受众对于所接受内容,只有“看”或者“不看”两个简单选择,而没有更加细分的个性化选择余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可以用“枪挑一条线”来形容。新媒体借助技术优势,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传播。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来选择和定制带有自己标签的独特新媒体形式以及内容。这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无限放大。借助技术的进步,大学生用户完全可以做到边看边听、边接收边传播,同时,还可以运用灵活的检索功能,实现在海量信息资源中的针对性检索,满足大学生作为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

此外,传统媒体在信息发布、传播、留存等方面主要依靠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形式单一,容易造成审美疲劳。新媒体则可以集合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声画同步、视觉刺激明显,辨识度高。

基于新媒体的上述优势,高校作为心理育人的主体,可以依靠新媒体为介质,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布育人信息,展现育人成果及其影响。此外,高校还可以依靠新媒体提供的大数据平台更好地调查、了解大学生在心理、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轨迹,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困扰,及时提供心理干预,避免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而增强心理育人的实效性。

2新媒体环境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带来的挑战

2.1对网络的严重依赖,导致人际关系困扰

新媒体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和虚拟性等,很容易让其受众产生依赖。而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对于手机依赖的情况尤其明显。“网络原住民”“低头族”“拇指一族”正在成为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代名词。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曾围绕手机上网话题对大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1220名被访者中:每日上网时长超过 5小时的占40%以上。其中有80%的学生,上网主要是社交聊天,多数学生认为手机上网让移动支付、信息获取、社交方式更便捷,近9成学生担心网络安全问题。[1]此外,各种智能电子设备也逐渐占据学生生活,形成个人社交恐惧 (有人称之为“宅”,意思是智能电子设备可以使人直接宅在家里,不出门,不交际,由此可以避免社交恐惧)。更有甚者对于网络的过度沉迷,让大学生出现暴力、自杀、抑郁等更加严重的心理病态反应。

数量庞大、良莠不齊、多元价值观念的信息被新兴媒介传递到大学生群体中,这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信息缺乏准确辨别能力的学生们而言,很容易造成价值观的扭曲。许多大学生出现的“选择恐惧症”“心理扭曲”“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其根源或多或少都与新媒体环境下,多元化的信息选择所带来的归属感降低、认同感缺失有直接关系。大学生对网络和新媒体的过度依赖和沉迷,减少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往和沟通,降低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也给高校心理育人带来严峻的挑战。

2.2依赖网络虚拟交流,容易出现情感危机

新媒体交流形式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们的现实生活虚拟化,通过一个小小的屏幕就可以发布、传递、接收大量信息,不但扩展了信息传播的范围,也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在此情况下,大学生了解世界的方式由现实转向了虚拟现实,“一分钟便知天下事”不再是难事。这种方式,好的一方面是开阔了学生眼界,对立面则是,大学生在尚未完善的网络监管制度下,极易受到不良信息诱导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社交,又更加习惯以“小屏幕”代替面对面,特别热衷于网络虚拟聊天,但却异常排斥现实中的情感沟通,严重者更是“遁世”“隐居”。大学生在这种自我封闭状态中时间越久,对自身的成长越不利,长此以往,甚至爆发更严重的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

2.3精神空虚,信仰缺失

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具有多元化和碎片化的特点,这使得大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各种资源,进行消费和娱乐。这种“短、平、快”的快餐式信息获取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解读的话,碎片化阅读习惯、求快不求精、求多不求专的方式,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理念,各种经典学习资源的内涵、魅力和价值得不到充分展现,会使学生形成不良阅读习惯,以至于无法通过阅读这种方式提升内在素养,净化自身心灵,这是精神空虚的表现。同时,带有多元价值观念的信息大量出现在大学生的视野中,造成他们价值选择多元化趋向明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认同感降低,甚至在宗教、邪教等领域寻求心理寄托,最终导致信仰缺失。

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育人路径创新

3.1构建高校心理育人新媒体平台

高校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心理育人平台。该平台以新媒体为依托,以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网站为主体,以短视频、H5、图片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搬入互联网。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随时在线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与求助。同时,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社团、相关教师等心理教育资源,形成贴近学生的心理学科版块,定期向学生推送相关心理教育案例、心理教育微课程等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如此,学校可借力新媒体这条捷径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也获得了全新的实践教育平台,实现双赢。

3.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快速发展覆盖的新媒体环境,对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教师们也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教育过程的把控者,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新媒体应用能力,通过专门的技术培训,要让教师掌握并熟练运用当前流行的各种新媒体工具,能够借助这些工具了解当前学生的喜好,做到与学生同频共振。从中遴选出专业知识基础雄厚、服务态度良好的教师,并以专家化、细分化的方式,进驻心理健康新媒体平台,在线监控学生在新媒体领域内的动态和言论,对其中的不良表现及时给予跟进的教育和引导,率先抢占互联网和新媒体育人高地。

3.3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确保主渠道的作用

线下开设心理咨询类相关课程,仍是当前各大高校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新媒体环境下,这些课程的授课方式、考核机制等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授课方式不能像传统课程那样,采用“课堂+黑板+教材+讲述”的方式,而应该借助互联网新媒体育人平台,以网上鲜活的案例为基础,结合教师有针对性的分析引导。考核机制方面,则以是否实现优化大学生心理品质与完善大学生人格作为最终目标。将学生自身是否产生积极的心理意识内在转变,或是否得到良好的行为锻炼作为考核标准。教师从课程“主导”转型为学习“引导”。工作重点既包含选择恰当案例,分析案例本质,更应该包含如何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只有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唤醒他们心中沉睡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正实现育人目标。

3.4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

教育的转化过程,真正发挥作用的,其实是学生本身的自我转化意识,这将是决定心理育人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首先要重视和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全面并客观地评价自我。只有真正让学生们做到审视和剖析自己,认识自身的缺陷,发掘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让心理育人达到目的。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避免学生对自己做出不客观甚至是错误的评价,如自我评价过高导致的“自我感觉良好”;又或者自我评价过低产生的自卑感。作为高校的心理育人“引导员”,教师要帮学生设定符合其自身实际情况的成长目标,并帮助其分析自我成长环境,真正让学生自我教育、自觉成长,最终成长为全面发展型人才。

新媒体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伴随着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种影响在未来将更加显著。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教育工作,同样要采取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方式,紧跟时代发展,创新教學模式,方能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活力。

基金项目:山东政法学院教研项目“‘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解构与重构研究”(2019JYB007)。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手机上网调查:超4成每天上网超5小时[EB/OL].https://baijiahao. baidu.com/s? id=1647885681345401753

猜你喜欢
新媒体环境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