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现代化百年探索历程回顾与展望

2022-06-23 22:30李中
北方经济 2022年5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李中

摘  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带领亿万农民持续推进农村现代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新发展阶段,应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创新乡村治理,培育新农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世界农村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一、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现代化的百年探索

回顾建党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一以贯之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焦点和任务有所不同,但“三农”问题始终是重要工作主线,是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根本性问题。一百多年来,党带领亿万农民持续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历史性成就。这些宝贵经验和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力佐证。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开展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我国农村现代化有了基本前提条件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毛泽东指出,“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①“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②党创造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逐渐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先后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国土地法大纲》等,没收封建地主、豪绅、官僚的土地,分配给劳苦大众,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千年夙愿,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动员了农民,提高了农民政治觉悟和现代意识。这条道路的成功,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解放,为我国现代化包括农村现代化准备了前提条件。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进行土地改革、开展互助合作、发展集体经济,我国农村现代化曲折起步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有步骤地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基本完成了全国土地改革,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任务之一。为克服农民分散经营的困难,党创造性提出“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发展路径,组织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发展集体经济。③1956年制定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这是新中国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对农村建设进行了全方位部署,涉及住房、医疗卫生、教育、交通运输等④,动员农民建设农田水利,对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作了不懈探索,虽历经波折但成就斐然。建成了红旗渠、十三陵水库等一大批防洪灌溉工程设施,初步构建了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大体系,农村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70年代末的68岁,文盲率下降到34.7%。

(三)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惠农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农村现代化稳步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找到中国特色农村现代化道路。①小岗村“大包干”拉开了农村改革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提高,1979-198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8.98%,远高于改革开放前3.25%的平均水平。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大规模发展,成为我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伟大创造,加快了农村工业化步伐,大大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200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方针。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全面取消延续千年的农业税,全国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②特别是1982—1986年、2004—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每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作出部署,有力推动了农村现代化。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农村现代化快速发展

在脱贫攻坚方面,2015年12月,党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脱贫攻坚冲锋号,2020年底我国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是我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有力推动了农村整体发展。在农村改革方面,2014年底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开始试点,2016年农村承包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正式确立,这些措施为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在乡村振兴方面,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了“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百年奋斗,我国农村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七连丰”,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二是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31元,增速连续11年高于城镇居民。三是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四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提升。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3%,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超过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总的看,我国农村现代化已站上新台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39FDA99E-E917-461A-86E2-F5BDD1AD8BFF

二、当前我国农村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据测算,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程度正处于中期阶段。①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因素影响,与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和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国农村现代化仍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一)城乡收入差距大

城乡收入差距是衡量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指标。一个地区发展要经历城乡收入差距由低水平均衡到扩大、再到缩小的过程,呈倒“U”形,这是客观规律。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国家城乡人均收入比小于1.6②,有的发达国家农村居民收入超过城镇居民。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比下降较快,由2009年的3.28:1下降到2020年的2.56:1,但2020年绝对差距扩大到26703元。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更大,2019年我国农村内部高收入和低收入比为8.5:1,而城镇只有6:1。

(二)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阶段,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③在基础设施方面,近60%的自然村未通硬化路,约30%的农户没有卫生厕所,约75%的村庄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在公共服务方面,农村优质教育资源贫乏。2018年,乡村小学、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为46.5%、80.2%,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和6个百分点;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短缺,2019年,农村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仅为城市的45%,每万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仅为城市的48.8%。④

(三)农村产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不高

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较低,难以适应农村现代化需要。农村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抵抗风险能力较差;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国际竞争力不强;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任务艰巨。比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人均2.7亩)的一半,且耕地质量较差,坡度在6度以上占27%;2019年我国进口农副产品每斤平均价格为大米1.76元、小麦0.99元、玉米0.77元、猪肉7.80元,显著低于国内价格。⑤

(四)科技投入强度不足

根据《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全国农业领域R&D投入强度仅0.71%,低于全国平均2.13%的水平,涉农企业研发投入与工业企业差距更大。特别是当前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正在转变为新的生产要素和治理工具,为打破传统城乡分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城乡间仍面临巨大“数字鸿沟”。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9.8%,而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5.9%。⑥

(五)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常住人口结构单一,留守人员以老人和儿童为主,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农户空巢化凸显,农村延续千百年的文化传统和治理模式受到挑战。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留守妇女达4700多万人,留守老人达5000万。①我国农业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在3亿农业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约占8%、初中占48%、小学及以下占43%。②这不仅对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形成挑战,而且影响着农村现代化后劲。

三、新发展阶段加快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③应立足资源禀赋、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精准选出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推动产业发展由粗放分散向集约规模转变、由单一低端原料供给向复合高端深加工转型。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吸引农民工等就地就近创业就业,提高农村创业创新水平。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鼓励经济实力强的农村集体组织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

(二)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总抓手,大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④。在基础设施方面,按照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设施大体相当的标准,填平补齐,提升农民生产生活便利化程度。重点加强村内道路建设,围绕生产经营建设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加大对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农村消费,吸引市民下乡消费。在公共服务方面,强化县乡村统筹,重点提升农村教育质量,解决农村学前教育短板,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筑牢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三)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⑤。应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大乡村文化能人培养,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农业遗迹等,保护传承传统民俗风情、民间文化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保护乡村风貌,留住乡愁,不能让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四)以“三治”融合为重点,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⑥应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重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提升党组织带头人素质,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规范村级事务,建立村级事务“清单制”,加强村级事务监督。推广“积分制”,推动“互联网+”乡村治理。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完善乡村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五)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育新农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①农民现代化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全面转变,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科学文化素养、行为方式等适应农村现代化需要,让农民真正成为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重点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公益性培训机构建设,实施高素质農民培育计划,打造高素质现代农民队伍。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开展耕读教育,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

参考文献:

[1] 叶兴庆.迈向2035年的中国乡村:愿景、挑战与策略[J].管理世界,2021,(4).

[2] 丁志刚.中国乡村治理70年:历史演进与逻辑理路[J].中国农村观察,2019,(7).

[3] 魏后凯.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脉络、经验与展望[J].中国农村经济,2019,(2).

[4] 彭超.“十四五”时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形势、问题与对策迈向[J].改革,2020,(2).

[5] 孔祥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展、问题与趋势[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2).

[6] 吴新明.扛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路使命[J].群众,2020,(12). 2021,(2).

[7] 刘长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现代化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1,(1).

[8] 庄晋财.关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几个问题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2021,(2).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 张莉莉39FDA99E-E917-461A-86E2-F5BDD1AD8BFF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