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馆》中王利发的性格特点

2022-06-23 15:20潘四红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茶客四爷茶馆

潘四红

《茶馆》是著名文学家老舍创作的经典话剧。剧作展现了从戊戌变法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老舍以一家名为裕泰的茶馆为窗口,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腐朽、黑暗以及各种奇怪的社会现象。在《茶馆》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多达数十人,有民间资本家、洋教士、流氓、特务、破产的百姓等。主角王利发无疑是作者刻画的关键人物。身为茶馆的老板,他精明强干,善于经营;为了更好地生存,他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左右逢源,八面玲珑;面对险恶的世事,他选择做一个“顺民”,三缄其口,明哲保身。王利发不仅是作品中的主角,而且是当时社会底层百姓的一个缩影。接下来,笔者就谈谈主人公王利发的特点。

一、聪明圆滑

《茶馆》总共只有三幕。三幕的场景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始终以“裕泰”茶馆为背景。时间则横跨了近半个世纪。第一幕开始时是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失败。这时的王利发还只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刚刚接管父亲留下来的茶馆。当房东秦仲义找上门来时,王利发赶紧迎上前去,口中说道:“唉一边作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秦仲义是王利发的房东,此时找上门来,必定没有什么好事。但是王利发半点都不慌乱,說话麻利,处置周到,先放下身段大倒苦水,说自己虽不会经营,但一切都按父亲生前的意思办,想来不会出大错,意思是希望秦仲义看在过去的情分上,不要给自己出难题。当秦仲义提起涨房租时,王利发虽然心中不痛快,脸上却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满,反而爽快应承道:“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么点小事不用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涨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作为“裕泰”茶馆的房东,秦仲义有权利在任何时间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即使是茶馆老板,也无权阻止。因此,面对秦仲义,他低声下气,只是不希望事情发展到最糟糕的那一步。王利发苦心经营,只是想维持现状。因此,他必须稳住秦仲义。

王利发虽然只是一个小茶馆的老板,但自幼跟随父亲混迹于市井,深知生存之艰难。父亲去世之后,他一个人支撑着小茶馆。世道混乱,他如果没有过人的本事,根本无法在世间立足。他精明能干,善于察言观色,想方设法让事情朝着有利于自己的一面发展,聪明且圆滑。

二、八面玲珑

身为茶铺老板,王利发每天都会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在这些人当中,既有清宫太监,也有地痞流氓,还有特务、相士、难民等,可以说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天长日久,王利发自然学会了一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当二德子与常四爷发生争执时,王利发赶紧出来打圆场:“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面请! ”常四爷性子耿直,喜欢管闲事,而二德子是个兵痞子,一向恃强凌弱。两人一旦开打,肯定会砸了王利发的茶馆。于情于理,王利发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因此,当发现情况不对时,他赶紧出声劝阻,希望能够息事宁人。当着秦仲义的面,王利发又不断地说好话,只为讨对方开心。

“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

“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比我的腰还粗!”

显然,王利发如此奉承对方,并非出于真心,不过是希望秦仲义能看在往日的情面上放自己一马,让自己的日子好过些。秦仲义离开茶馆时,意外碰到了前来喝茶的庞太监。一方是新兴的民间资本家,另一方是封建保守旧势力,因为身份、地位、利益等多方面的冲突,两人一碰面免不了又是一番唇枪舌剑,最终谁都没能讨得了好。王利发虽在一旁看得真切,却没有作声。在恭恭敬敬地送走秦仲义后,这才对庞太监说道:“总管,您里歇着吧!”秦仲义是“裕泰”茶馆的房东,王利发当然得罪不起他,而庞太监虽说已经“失势”,但对于王利发这样的“普通百姓”而言仍然有一定的震慑力,而且对方还是王利发的“衣食父母”,王利发也不敢得罪他,还得小心伺候,免得被对方挑出错儿来。

19世纪初期的中国风雨飘摇,战祸连连。普通百姓生存艰难。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寻得生存之道,王利发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他八面玲珑,心思敏锐,能在各色人等之间斡旋,一次次化解危机,维持着生计。这既是他身为茶馆老板的使命,也是他的生存之道。

三、谨小慎微

在第一幕戏开场之前,作者特别对“裕泰”茶馆中的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隔窗可见后院,高搭着凉棚,棚下也有茶座儿。屋里和凉棚下都有挂鸟笼的地方。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儿。”这样看来,“裕泰”茶馆并无特别之处,无论是布局还是摆设,都与城中其他的茶馆相似。较为引人注目的大约也就是这“莫谈国事”的纸条儿了。茶馆本是人来人往之地,也是人们互换消息的场所。当时,局势不稳,各种势力不断崛起,人们对“国事”也越加敏感。王利发有意在茶馆当中张贴这样的字条,既是为了提醒茶客不要因为一时嘴快招来祸事,也是为了保护“裕泰”茶馆。这也体现了他的谨小慎微。又如,常四爷与二德子起了争执,本想让马五爷给评个理。谁知道马王爷不搭这茬,起身就走。常四爷心中窝火,本想发作,王利发却赶紧上前解释道:“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王利发这样说也是一片好心,先让常四爷明白自己得罪的是什么人,然后道出马王爷的来历和背景,希望常四爷不要凭白惹事,招来祸端。当庞总管进入茶馆后,部分茶客见机不妙,纷纷抽身离去。有几名茶客却仗着旗人的身份,议论变法之事。王利发当即变了脸色,出言阻止:“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外国列强的步步紧逼、再加上革命呼声不断高涨,清朝的统治已如风中残烛,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封建势力对百姓的镇压也因此变得更加残酷。普通民众稍不留意,就会有牢狱之灾。王利发时时将“莫谈国事”挂在嘴上,并将其奉为“金科玉律”,既是为了保护这些茶客,也是为了保护自己。毕竟他只是一介小市民,没有力量与官府衙门作对,也不想不明不白地枉送性命。在险恶的环境中,王利发处处小心翼翼,只是为了“活下去”。E51F507D-CFDC-4E6B-8057-72BCFCFD317B

王利法的做法也是当时大部分普通民众的选择。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而言,他们如此努力,只不过是想平平安安地过一生。无论是“革命”还是“抗敌”,对他们而言都太遥远。谨小慎微、明哲保身也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

四、胆小自私

耿直的常四爷无意冲撞了马五爷。王利发上前劝阻。常四爷仍然不服气,大声说道:“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王利发听闻此言,赶紧道:“说话请留点神!”王利发的意思是提醒常四爷留心,免得被旁人听了闲话,可见他平时非常的胆小。乡妇带着小妞进入茶馆后,秦仲义让王利发将两人轰走,王利发没有丝毫的迟疑,当下便道:“是!出去吧,这里坐不住!”言辞生硬,不留一丝余地。乡妇动作慢了一步,想借機为女儿小妞寻一条出路。王利发见状,再一次催促道:“快着点吧!”对于乡妇和小妞的悲惨遭遇,他非但没有半点同情,反而显得极不耐烦,一再出声呵斥,一心只想着将人赶出茶馆。常四爷出面阻拦,要了两碗烂肉面给两人吃。王利发虽然照办,但也忍不住多嘴了一句:“常四爷,您是积德行好,赏给她们面吃!可是,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常四爷虽是旗人,但为人耿直豪爽,见乡妇和小妞可怜,大发善心。但在王利发看来,常四爷此举却有些多余。只因为当时世道混乱,战祸不断,每天都会有大量的难民进城,而他身为茶馆老板,每天都会见到这样的事,内心早已麻木。毕竟在当时的环境下,他连自身都难以保全,又如何能兼顾他人呢?

王利发原本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市井小民,但在资本家的盘剥、封建残余势力的压迫下,他变得胆小、自私,很少关注甚至是有意回避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作者通过塑造王利发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旧社会中大部分民众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况。

五、真诚善良

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中,王利发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复杂。但他仍然保留了一丝善良,尤其是对熟识的茶客。在第一幕戏中,唐铁嘴因囊中羞涩,想靠给王利发相面讨口茶喝。王利发并没有嫌弃对方落魄,而是用一碗茶打发对方:“算了吧,我送给你一碗茶喝,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这是一句真心话,也是一句大实话。无论是唐铁嘴还是王利发,他们处在相同的世道,难免要面对各种风波和磨难,王利发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处境暂时比对方优越就盛气凌人,而是真心地体谅对方,并且出言劝诫对方,希望他能尽早“弃恶向善”。“我告诉你,你要是戒不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灵验!”话虽不中听,却极其恳切。在当时的形势下,王利发能够如此对待一个身处困境之人,是十分难得的。

身处社会底层,王利发每天都会见到许多困窘之人。他虽无力帮助他们,却也不会奚落对方,而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给予对方回应。在那个被黑暗笼罩的世界,这一点温情与善良显得格外的可贵。毕竟,王利发只是一个普通的市民,无法做到高瞻远瞩,更没有能力改变他人的命运。他只能被动地面对一切,凭着自己的良知去对待自己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在不触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他乐于给身边之人带来一些关怀与帮助。

作为优秀的剧作家,老舍不仅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有着极高的文学造诣。他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反映了19世纪初期至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展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底层人物的关怀与同情。剧中的王利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形象,值得我们仔细研究。E51F507D-CFDC-4E6B-8057-72BCFCFD317B

猜你喜欢
茶客四爷茶馆
唠嗑茶馆
唠嗑茶馆
四爷和他的马
茶馆 、 茶客与沙汀小说的乡土叙事
《成都老茶馆》
老茶客
傻四爷
存在的苏醒
肺结核
北京的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