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城市空间对于公众共通的意义空间的影响

2022-06-24 23:27殷晓宇
科技资讯 2022年11期
关键词:工业区用地居民

殷晓宇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也在朝着更高水平不断发展。这一过程,已逐渐从粗放型的改农业用地转为城市建筑用地,转变为合理地规划城市建设。随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功能区也不断细分,各不同功能用地子集之间协助互补,共有交集,与城市进一步发展齐头并进。城市工业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划分的边缘化和城市功能的欠发展,使得在此居住的居民与城市其他地区居民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交流受到一定影响。该文以从大连市普兰店区太平工业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以期管窥各中一二。

关键词:传播学城市空间城市规划共通的意义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6(a)-0000-00

1重要的概念梳理

关于城市规划,学界并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这里简单概括为:城市化规划就是为了使城市发展达到既定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城市设计和布局。由于城市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不同,因此城市的规划也不尽相同。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地理、生态、社会等因素,以合理的规划,更好地发挥城市功能。

城市空间是一个跨学科概念,笔者总结为,城市空间是一个自然和社会的实体,是进行城市各种活动的“容器”。既是一个空间物理上的概念,也是一个居民进行精神活动的场域。根据地理边界划分出结界,居民在此场域内进行精神活动和精神交往。但在消费社会中,现代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目的下的城市规划,削弱了城市在物质空间上的居民之间的精神交往的功能。古希腊时期广场的主要作用之一——作为居民演讲和辩论的场所,在现代的城市规划看来似乎是无法想象的。要么广场作为公共用地让步于高回报的商业用地,要么在广场周维兴建大型商超——一切为消费社会服务,这是当代城市规划的缺憾。一个城市的空间生产,既是构筑市民创新生产、生活方式的场所,又是型塑市民享受权利和实现希望的新型社会关系,具有典型的社会资本属性、文化符号价值及其社会关系特征[1]。不得不承认,城市工业区的存在是一个尴尬的角色,另外工业区的诞生就是为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容纳的居民在职业和生活方式上就有异于其他一般社区居民。同时,欠发展的生活基础设施又限制了多元的城市生活的发展。

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认为,事物的意义由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赋予;人在此互动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元语言环境理解[2] 。工业区内居民相似的或者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是居民社会互动的基础。他们多为在工业区工作的个人或家属,工业区的配套设施较于正常社群存在一定差异。工业区内相对严格又长时间的的工作时限,使得这一部分居民彼此之间或向外交流较少。同时,居民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物质载体就是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成熟与完善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精神交流。因此,通过解读城市规划,可以大致了解居民精神交往的水平,使用与需求的满足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大连新生行政区的工业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解读

2014年6月23日,国务院设立大连金普新区,作为中国第10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东北三省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新区,太平工业区有着政策上的先决优势条件,是大连最年轻,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行政区,也是大连的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

依据《太平街道发展战略规划》,太平街道的功能定位为普兰店区拱围湾底的关联产业先导区;普兰店城区重要的产业。规划的三大目标即发展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综合型的现代园区;内行通畅、外联顺达的复合型的高效交通;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区组团[3]。由园区规划的定位可知,园区在规划最初,就是完全倚靠其经济职能而发展,对于社会文化等方面诉求有所欠缺。很容易让人有一种冰冷感,似乎工业区的规划都是围绕轰隆作响的机器而生,一排排蓝顶白墙的活动板房,缺少一种人情味充盈的温暖感。事实上根据下文所展示的详细规划图来看,也确实如此。空间是社会性的,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 [4]。太平工业区的规划,忽略了市民文化发展需要的生存空间。重经济,轻人文,这种规划从减少了居民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实践所能构成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可能性和居民从中受益的可能性。居民间的社会交往和活动,可能始终维系在一个基础的水平,而非深入的长久的有意义的生活体验,這也是追逐经济效应带来的巨大牺牲。

据表1所示,规划太平街道内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包括行政办公用地、教育科研用地、文化设施用地、社会福利用地等,总面积为29.74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24%。这些用地主要呈一条带状集中分布在工业区北部和中部,围绕交通较为便利的地点延伸开来。国家对于工业用地规划中公共管理与公共设施用地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相较于居民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占比的15%~20%,太平工业区1.24%的比例着实太小。这意味着工业区内居民的基础娱乐性活动仅能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建筑等景观都是媒介传播符号,在信息的传播和流动之间,诉说着城市的性格和气质,记录和昭示着社会的发展。比如:规划当中的广场的大小其实也透露出城市居民公共活动的参与度高低——大型的广场更利于大型活动的举办,更容易聚集更多的居民的参与,不仅有利于居民的城市交往,更是对于城市共通意义空间的强化。《规划》下的工业区布局,俨然使得公共空间遭到一定的破坏,使得居民共通的意义交流空间陷入困顿之中,从内部间离了居民之间信息传递,城市空间作为重要的居民传播与交流的途径和媒介,不但没有维持最基本的作用,反而产生了些负面效应,甚至产生交流上的壁垒——传播隔阂。目前,国内工业区空间的演替价值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轻文化,重经济,这是由资本的逐利性导致的。因此维护传统文化“记忆场”,适当拓展当代文化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5]。每一个城市同人一样,也有属于自己的记忆。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更是如此,童年路口拐角夏日里的冰棍,公园里冬日湖边的溜冰,儿童公园的旋转木马……没有了过去的记忆,就失去了现存的价值。工业区由过去荒凉的空地转变为厂房林立,热闹喧嚣的生活区域,浮华喧嚣的外衣下掩盖不住的是空虚的内涵。它过去的历史是空白,这种遗憾无法补救,那么现在规划时就要格外注重文化和共同记忆的培养,否则这里的居民只是生活在工业时代下冰冷的建筑硬壳子里。短期来看这种规划或许从经济角度考虑是不得已而为之,但长久来看是对工业区内外公众精神文化的损失。

3思考与对策

工业区的规划,由于其自身性质,难以磨灭本身经济属性带来的强大烙印,但是人的发展始终是一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所以不可舍本求末。

文化对于公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但是又深刻隽永的。空间本身就是信息的载体,就如“无声的语言”一般,藉由它的结构、特点传递出空间自身的文本含义;再者,空间对人的组合与行动能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对人们各种传播活动的开展,各种关系的建构会产生直接影响[6]。社会空间是具有文化隐喻性的。现代人的身份、阶级、性别、权力等因素实际上从某个层面上来说也是由空间所体现的,比如:关押在监狱里的囚犯自然和生活在生活环境优渥的中产阶级不同。作为工业区而言,地价较为低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都有别于市中心商圈的地价和生活的便捷性,考虑到这一敏感因素,要尽力减少这一因素给这一群体带来的心理落差。并要力图从其他方面打造一个属于该工业区的居住优势,让工业区内外的人都产生心理认同,增强居民的精神文化自信,减少由于经济或社会地位等因素造成的居民和外部世界的心理认同上的差异。因此,物理上的空间(如公共基础设施)和文化空间(居民的精神交往)是需并驾齐驱共同建设的。张鸿雁认为,城市必须创造城市人共通的生活愿景,创造属于城市自己的精神和文化,這是现代城市自身的一个责任[7]。因此在处理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多打造能够增进居民文化活动的场域和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居民对于所处环境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比如:不定期举办纳凉晚会、联欢会、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多走访了解居民,加强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流,维系和培养好情感的沟通,让居民自发对所处空间和生活环境产生认同和维护。对外,相关部门应当做好工业区的对外宣传工作,做好营销推广工作,在工业区硬件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好软实力增强影响力,为工业区下一步转型和升级做好准备。

另外,不断完善信息处理和传播系统,保证信息在信源和信宿之间流动通畅准确,避免传播中“噪音”对于信息的干扰。也要考虑由于受众的背景和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的不同,个体对于信息接收和处理的差异性。因此,在传播过程中要形式灵活多样,解读因“策”施教,以期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居民自身也要主动融入大环境之中。居民多为身在工业区的从业人员或家属,彼此身份上的趋同性有很多共同话题,因此要多加强沟通,温馨和睦的邻里关系不仅有利于生活和工作,更有利于加强凝聚力和身份认同。当工业区居民面向工业区外部的群体时,也更加有底气和自信。

总而言之,工业区的规划,会深切影响到居民的共通的意义空间的交往,不论是在浅层的语言风俗习惯方面,还是精神交往和文化交往方面。但是既然是被专门划分称作为“工业区”,这样的结果就是在预期当中存在的,我们亟待解决的就是怎样使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甚至可以结合该地区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层面联合发展的特色工业区,在不断发展中,慢慢揭下“工业区”的标签,成为宜业宜居的优秀居住小区。

参考文献

[1] 陈进华.中国城市风险化:空间与治理[J].中国社会科学,2017(8):43-60.

[2] 肖珺,张驰.短视频跨文化传播的符号叙事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0(3):24-31.

[3] 李乘.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9.

[4] 张诚.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的流变与重构[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0):58-64.

[5] 顾大治,徐益娟,洪百舸.新媒体融合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J].现代城市研究,2021(12):40-47,55.

[6] 杜未未.空间的文学建构与文化阐释[D].长春:吉林大学,2020.

[7] 孙仁礼.人工智能影响下未来城市理想空间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工业区用地居民
自然资源部:坚决防范临时用地“临时变永久”
石器时代的居民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滨海新区轻纺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管理与实践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