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存空间再生对策研究

2022-06-24 23:27陆津
科技资讯 2022年11期
关键词:遗存遗产工业

陆津

摘要:受到现代化社会建设发展的不断推动,我国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实现了迅速推进,在快速扩建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满足城市的各方面需求,城市中心开始对一些建设用地进行进一步规划,特别是一些旧工业的遗存空间,的拆迁和改造,使工业厂房结构不断的进行规范化调整。尤其是在城区升级改造过程中,很多工业企业需要进行厂址搬迁,这样搬迁之后原厂址的遗存用地,在城市更新建设中又成为了重要的一部分,关于这一部分的更新问题,对于整个城市空间结构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当然由于地区之间承载着经济作用不同,要求也自然有着一定的差异,该文以龙江为例,针对我国城市中心过程中工业遗存空间的问题进行探索,同时分析遗存空间的战胜对策。

关键词:工业遗存空间再生对策龙江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6(a)-0000-00

吸取西方工业城市改造的经验与教训,为了避免我国工业城市因调整产业结构而发生结构性或物质性经济衰退的问题,在推進传统工业城市改造工程过程中,应该在不断改造与升级旧工业区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其在利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结构较为复杂、改造难度高、结构变动性大的工业化城市,更要不断探索有效的工业遗存空间再生策略。纵向分析,我国工业城市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工业城市在结构及发展方向方面具有一定的重合度,但并非完全相同,因此西方工业城市的失败经验可以吸取,成功经验却不能完全套用,相关研究人员应针对我国工业城市所体现出的独特的发展中国家的特色展开深入探究,在结合西方城市经验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国情,总结我国现有工业城市改造实践经验,进一步探究工业城市下一步的改革对策,不断推动我国工业城市遗存空间再生工作的有效落实。

1研究目的与意义分析说明

1.1研究目的

现阶段,我国城市工业化进程的脚步越来越快,这迫使传统工业城市必须立即开展城市改革与更新工作,对于城市中所存在的工业遗存空间展开有效处理,二次开发与利用旧工业遗址,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挖掘工业遗存空间的潜在价值。该文以龙江为例,从旧工业建筑开发及旧工业区设备革新等角度出发,对城市更新发展中的工业遗存空间问题展开探究,并在改造过程中按照实际情况,分析当前城市更新中所命名的一些问题,希望通过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为城市更新提出有效建议。

1.2研究意义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更新与改革工作应该着力于城市现有条件,对城市现存建筑及产区进行价值挖掘,传统工业城市应重视就工业遗存空间的文化价值,在不破坏现存工业建筑的条件下还能够对旧工业厂区实现功能效率的升级改革,让旧工业厂区能够通过更新改造实现价值变现,使其重新焕发文化及经济功能,让旧工业厂区能融入现代化城市建设,使工业遗存空间可以贴合现代工业城市发展与更新的需要。在进行工业遗存空间改造时还应全面落实绿色改革措施,全面解决工业城市一直以来极为严峻的污染问题,从历史文化角度出发,对工业建筑及工业设备展开合理保留及功能置换,最大程度地保存工业遗存空间中所存在的城市历史文化元素,有效地传承与延伸城市及历史文化。

2龙江“156项工程”的空间模式

龙江“156项工程根据苏联模式进行聚集性联合选厂,将其中存在协同关系的工厂进行统一布置,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使用,实现生产成本的合理控制与节约,在生产用房及科研办公辅助用房的基础上还具有生活服务区,这使工厂看起来像是一个微型小社会,形成一个封闭式且自成体系的部落。这种类型的空间模式规模相对宏大,而且彼此独立成房,却又彼此联系,结合工业区的需求进行绿色改造,设计绿化隔离带将生活服务区进行有序划分及排布。而工业布局的特征有[1]:(1)厂区院落。(2)住区街坊:附属性,围合性。单位住区均为附属型,常被称为企业家属区或单位社区,与厂区往往仅一街之隔,附属且围合,工厂的住区,多维家属区或单位社区,与厂区以街道作为间隔,呈现自给自足的“大院生活”。(3)路网格局:分隔且含义,工厂内的道路网络绿化带主要起到分界线的作用,是工厂整体呈现出南宅北厂的格局。

3龙江“156项工程”的建筑特征

3.1厂区建筑

龙江“156项工程”工业遗产是建国以后黑龙江省最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遗产。厂区布局特征以“前朝后产”为主,既对生产区与生活区进行有效的分割,使生产区成为完整的单独区域,又使二者间存在有效的连续关系。

3.1.1厂区建筑物

在工厂中数量及占地面积之最莫过于生产厂房,工厂厂房主要采用联排布置的形式,多维大跨度建筑,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比较常见的结构,不仅看起来简单立体,而且韵律感很强,双坡坡屋顶和拱形屋顶是比较常见的屋顶形式[2]。

办公科研建筑多采用中轴对称结构,其体积及占地面积较小,但整体设计与风格更为精致,在建筑顶部大多存在红旗、齿轮等装饰。

3.1.2厂区构筑物及生产设备

工厂除厂房及办公科研建筑外还包括诸多构筑物,例如:运输线、冷却塔、输送管道等,这些构筑物在工厂运行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现如今其失去了使用价值后,仍是深刻的城市历史记忆,能够直接生动的展现工业风貌,是构成工业景观的最基础的元素,同时工厂建设与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生产设备、流水线及代表性产品也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因其稀缺性及科学技术价值而具有功能再生的意义,它们能够直观地体现当时最为先进的生产记忆,也见证了工业城市的发展步伐。

3.2住区建筑

住宅区域的建筑多为3~5层的小楼,楼房采用砖混结构,外表以红砖或暖黄色涂漆为主,屋顶采用坡屋顶结构,门窗及洞口顶部多为拱形,屋檐层层叠立,部分房屋还会设计浮雕式结构。由于在最初设计与建设住宅建筑时聘请的为苏联专家,因此住宅建筑中既能体现苏联的规范与理念,又存在符合中国特色的民族元素,例如:中式花纹与中式窗格等,这种设计形式是东北地区在建国初期尝试的一种苏式工人住宅的建筑实践,具有鲜明的标志意义与历史价值[3]。

4龙江“156项工程”的现存困境

4.1记忆资料的缺失

就“156项工程”而言,在其遗存空间再生工作中面对着严重的记忆资料缺失问题,关于该工程的资料缺少系统性的保存与调查。该工程成完全保密状态的军工企业项目占1/3,另外2/3的民用项目中也有很多因与军工企业相关也成半保密状态,这导致其相关资料具备严重的不能记忆特征,未被详细的记录与保存。目前,关于“156项工程”的记忆资料主要包括各厂官网与《“一五时期”哈尔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一书,这些资料的主要内容多为概括工程项目的发展脉络,在具体工业厂区布局及建筑特色方面缺乏有价值的记载,而各厂厂志本应是工程改造工作的重要记忆资料,但受历史及社会因素的影响,该项目大部分工厂存在厂志缺失问题,且现存厂志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其无法成为有效的记忆资料[4]。

4.2集体记忆的断层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地群众与政府对于“156项工程”都不具备深刻的印象。自上而下的政府部门长期缺失保护与挖掘工业遗存的意识,这导致在城市化发展中有大量工业遗存流失,并为其带来了记忆危机。从下自上的民众在社会发展中为追寻高水平的生活而不断向新城区迁移,老旧的单位社区居民数量不断降低,而其中共存的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所产生的记忆存在明显的偏差与断层,缺少共鸣性与相似性。

4.3更新模式的单调

龙江在近些年来不断推进工业遗存空间再生与更新工作,已对部分工业遗存展开了更新与改造,但其更新模式主要以将工业遗存转变为博物馆或休闲公园为主,这种模式不仅单调且效果欠佳。从更新实时角度出发,更新改造后的博物馆或休闲公园功能单一且缺乏创新性,体现出明显的商业痕迹。从工业遗存与文化保护角度出发,该模式在改造过程中会进行大量的建筑推翻与重建,仅对重点历史建筑进行保留,此类孤立式的保护并不利于周边协调发展,缺乏长远性与持久性。而城市在不断地建设中即将步入存量时代,面对更广阔的改造机会与发展空间,龙江必须不断探索出更多元化的、科学的、适宜的更新模式。

5龙江“156项工程”的更新路径

“156项工程”的再生与更新工作需要政府与民众的共同配合,自上而下的政府与规划部门起到众测指导与有效管理的作用,自下而上的民众应积极参与、配合,主动提供意见。

5.1“自上而下”的更新路径

5.1.1 记忆储存:开展工业遗产普查

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由专业人员有效开展工程项目的普查工作,对项目及工业遗存进行价值认定,构建完善的工业遗产信息库,有序开展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将其中价值高、意义深远的项目或建筑设为文保单位并进行定级。普查工作应优先关注已制定搬迁改造计划的工厂,做好记忆资源的保存与记录。

5.1.2 记忆组织:构建工业遗产保护层次

在工业遗存保护工作中,应以企业或厂区为基本单元构建保护链、保护区,形成“宏中微”工业遗产保护层。其中,“宏”是指整体建设工业遗产群保护体系,通过工业遗产廊道或历史街区的形式将工业遗存空间计划融合至城市发展框架之中。就“156项工程”而言,其公唱具有集中且区域位置优越的优势,便于构建连续的工业遗产保护走廊,也能够形成成片的历史街区。“中”是指对工业遗产进行功能分区与价值分区,从而展开分区保护,将工业遗产划分为重点保护范围与缓冲控制地带,并遵循相关管控要求对其展开有效保护,使工业遗迹与城市面貌能够充分融合,不使其独立于城市发展。“微”是指对工业遗产建筑物展开分级、分类保护[5]。

5.1.3 记忆再现:创新工业升级改造模式

“156项工程”的运行主要以活态化为主,因此在尝试进行更新与空间再生时应不断探索创新性改造模式,既要通过引导未搬迁企业展开合理的经济转型,实现产业模式由传统向新型方向转型,提高工业区域与周围基地的交融性,又要强化搬迁企业改造模式的个性化与多样化,赋予其更丰富的空间功能。可以根据城市人才引进与产业升级规划,赋予工业建筑更多样化的功能。另外,通过原生产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效融合可以积极打造工业遗产旅游线路,扩展矿产体验等服务项目,将工业遗产区域建设成为城市旅游特色。

5.2 “自下而上”的更新路径

5.2.1 记忆储存:挖掘“老职工”,共享集体记忆

当地老职工对于工业文化及场所精神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与精神是依托于实体背后的人所形成的,通过自下而上挖掘老职工的记忆,能够丰富工业文化的故事性与真实性,发现更多动人的真实故事,同时老职工可能会保存重要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能够帮助还原历史情境,借助老职工的口头描述与认知地图能够实现重要人物、地区及集体记忆的再现[6]。

5.2.2 记忆组织:利用多元媒体,提高民众认知

当地媒体应围绕城市历史与工业文化保护展开专题报道,通过曝光率的提升促进民众对工业遗产的关注与正确认识,借助微信软文推送、微博场景打卡等活动,以文字、图片配合语音讲解的形式向民众宣传工业的演变史、工业流程、厂史等内容,利用现代媒介将工业文化以碎片化信息的形式渗透至人们的生活中,并实现工业文化与科技、艺术及创意的融合,使工业文化传承渠道更符合现代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5.2.3 记忆再现:保存“生活圈”,形成“社区遗产”

由于工业时期的衰退导致工业社区的很多居民存在下岗失业问题,在进行工业遗存空间再生时应重视生活圈的保存,对老旧的工业社区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域文化构建社区遗产。在更新与改造过程中应听取居民的意见,结合各方建议制定改造方案,强化民众的参与性。在打造旅游线路时,应重视文化的凝聚作用,通过沉浸式体验打破观光教育式旅游的局限性,利用新媒体发展、拟像世界与社区想象提高区域认同。

6 结语

工业遗存空间的再生与作用更新机可以使城市的土地存量提升,提高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特色化城市建设中,应结合城市特色展开综合设计,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应积极挖掘工业文化,强化对工业遗存的再利用,因地制宜构建科学的工业遗存保护体系,对工业遗存空间进行更合理的保护与开发,强化其文化功能。

参考文献

[1] 刘永峰,潘诗雨,李早,等.工业遗存改造型创意街区外部空间视觉量化分析——以合肥市“长江180”与“合柴1972”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1(11):193-194.

[2] 吴崇昊.诗意的古城空间叙事——新门街三创园改造[J].福建建筑,2021(11):38-41.

[3] 刘孟荀,宁可.工业遗存改造策略研究——以华清学院车间改造设计实践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25):153-158.

[4] 胡洪斌,管悦.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价值构成和发展悖论——以工业遗存型园区为例[J].理论月刊,2021(7):98-104.

[5] 刘永峰. 工业遗存改造型创意街区外部空间环境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21.

[6] 金明星. 工業型小城镇产业空间转型路径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21.

猜你喜欢
遗存遗产工业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遗产怎么分
遗产的分配
千万遗产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明代俗曲文献遗存
遗产之谜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