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干预对低Hunt-Hess分级破裂动脉瘤夹闭手术的应用研究

2022-06-24 23:27徐娜王京京王爽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12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健康宣教

徐娜 王京京 王爽

摘要:目的:研究Hunt-Hess I-II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行显微镜下颅动脉瘤夹闭的患者進行手术室护理干预的意义。方法:随机将2017年10月~2020年6月共48例行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48例患者Hunt-Hess分级均为Ⅰ级和Ⅱ级。实验组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照组仅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随访1~24个月,记录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及病情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比对照组好,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结论:对于低Hunt-Hass分级患者,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并进行手术室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及预后。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夹闭;健康宣教;护理评估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2--01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动脉瘤系指颅内血管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其破裂可导致恶性颅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动眼神经的损伤、肢体的偏瘫、语言功能的障碍,并可引起脑血管痉挛,加重脑水肿、脑肿胀,形成脑疝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显微镜下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是治愈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复发比例较低且效果较好。但手术难度相对较大。本次研究中,为讨论手术室护理干预对于Hunt-Hess I-II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作用,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组48例,均为2017年10月~2020年6月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入我院。且经CT血管成像和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瘤,术前Hunt-Hess分级均为Ⅰ级和Ⅱ级(高Hunt-Hess分级未纳入研究),排除精神障碍、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严重全身系统性疾病等。按照1:1的比例将48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24)与实验组(n=24)。对照组24例患者,13例男性,11例女性,最小42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52.5±3.86)岁。观察组24例患者,12例男性,12例女性,最小41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54,1±4.15)。上述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观察, 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只给予临床术前、术后普通宣教,即术前禁食水、遵医嘱用药、导尿、胃肠排空情况等;术后饮食、排便、皮肤、管路、生命体征等。试验组则由手术室人员从术前、术中、术后三方面给予护理干预。

1.2.1 术前护理:

心理疏导: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对即将手术有严重的恐惧心理,及时的、正确的心理疏导非常重要。沟通主要是减轻病人心理负担,缓解病人紧张情绪,稳定血压,减少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机率。同时使病人正确的认识手术,树立信心。

缓解应激: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造成的剧烈头痛,多数病人会烦燥不安,血压波动大,这就增加了再出血的机率。因此本组术前全部给予适当镇静镇痛治疗。静脉持续泵入美托咪啶。减少病人对疼痛、应激的反应,也使周围环境对病人的影响降到最低。

术前准备:因剃头、导尿等术前准备对病人心理影响较大,本组病例上述术前准备均在麻醉后进行。这样最大程度减少了疼痛和心理波动刺激对病人的影响。

1.2.2 术中护理:

体位:本组所有病例均采用仰卧体位,头架固定头部,头略仰,颈部相应牵拉,使患侧额骨角突为最高点。在护理体位上,需身下加垫胶垫防止压疮。同时由于头架使用,颈部相对悬空,需对颈部给予相应支撑。

合理分配手术室空间:麻醉机、手术用显微镜、电凝设备、吸引设备、开颅用动力系统均应合理布局,提高手术效率。

加强术中配合:观察手术进程,骨瓣即将成形时给予静点甘露醇降低颅压,以方便开放侧裂。熟悉明胶海绵等止血材料的应用时机和剂量。制作合适大小的各种脑棉片。

监测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中心静脉压以及尿量情况,特别是在显露动脉瘤过程中。及时发现异常并与医生沟通。

1.2.3 术后护理:

重症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控制血压于正常水平,不可降为过低。同时观察病人瞳孔大小及光反射,观察患者麻醉逐渐转醒过程中的意识变化,观察肢体活动有无偏瘫,观察头部引流管引流情况。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记录24小时尿量。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脑血管痉挛的观察护理: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可以导致脑梗死的发生,甚至有至死的风险。因此早期的观察非常重要。脑血管早期的表现为麻醉苏醒缓慢、意识障碍加重、一侧肢体运动障碍、语言障碍、视力障碍等表现。为防止血管痉挛,除应用尼莫地平等抗血管痉挛药物外,液体扩容、升高血压也很重要,同时要减轻病人头痛症状,减少焦虑情绪,以减轻脑耗氧,这样也同样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后果。

疼痛评估及控制:动脉瘤夹闭完成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基本排除,但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仍然存在,因此患者仍可能表现为严重不适、焦躁不安。如此可能加重脑耗氧、升高颅内压,引起相应后果。护士通过对患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骨骼肌的紧张度和生命体征做出相应的疼痛评分。对于轻度疼痛患者采用安慰治疗、音乐疗法、心理疏导,中度、重度患者则应用相对剂量的镇静、镇痛药物。

2结果

48例病人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4小时。术后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情况见表1。

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情况见表2。

3 讨论

对于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术夹闭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对于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社会背景的患者,手术室的护理也应该采用多元化、针对性,把围手术期手术室护理提升为常规护理计划[1]。很多学者也进行了相关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研究[2][3],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4]。

3.1 手术室护理干预明显提升了患者术后舒适度

表1統计了两组病人术后病情,我们采用了症状性的评估,可见研究组的头痛、症状脑水肿、烦燥、明显不适明显低于对照组。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头痛”是最常见的表述,相对于普通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头痛更为剧烈,许多病人描述这是自己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头痛,头痛也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体验。针对头痛,研究组使用了心理干预和药物干预的方式,效果明显。症状性脑水肿在两组病人中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痫样感觉、波动性高颅压、恶心等。而术后的烦燥除颅内出血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引起功能障碍之外,麻醉、疼痛、心理状态等也会对导致烦燥状态。因此心理干预和疼痛的减轻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烦燥。对于症状性不适,在临床上应用镇静镇痛药物十分重要,研究组几乎全部应用了镇静镇痛药物,最常用为右美托咪定,但结合护理干预,每个病人的应用剂量有所调整。患者症状性不适减轻,术后舒适度增加,能明显提高患者和信心和配合治疗程度。

3.2 手术室护理干预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

表2统计了两组病人术后的并发症,两组病例中,发生率最高的血管痉挛,血管痉挛表现为间断一侧肢体的麻木、无力、面瘫、流涎、眩晕等。血管痉挛一般是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对脑表血管的直接刺激,但本组研究显示通过护理干预,研究组血管痉挛发生机率小于对照组,提示心理、情绪也是血管痉挛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组通过护理干预缓解了患者的紧张和恐惧情绪,配合抗血管痉挛药物,得到了较好的结果。肺炎、压疮、静脉血栓和术后患者卧床、活动减少直接相关。所以一旦护理积极干预,此三项的发生率即得到改善。护理干预可以明确减少颅脑手术病人术后并发症已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5],而系统的、积极的手术室围手术期干预在本组术后并发症的患者中效果尤其明显[6]。

开颅夹闭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是治疗破裂动脉瘤最为关键的一环,但术后的治疗和护理也非常重要。本研究手术室的护理干预对病人术后的舒适度、并发症都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为患者康复提供了更有利条件,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1]齐红, 周晶, 赵丽茹. 围手术期护理在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6, 23 (05):602-604.

[2]张蓓蓓. 知信行模式对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 40(19): 3517-3520.

[3]董明明. 分析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护理配合[J]. 中国医药杂志 . 2019,17(35):246-247.

[4]王娟, 张美霞, 郝佩, 等.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血泡样脑动脉瘤患者的护理[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36(15): 33-35.

[5]胡友珠,  邹国, 黄波, 等. 显微镜下脑动脉瘤血管夹闭手术80例临床分析[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18): 16-17.

[6]王屹, 王贺, 宋科, 等. 延续护理对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填塞术后脑积水预后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 24(17): 1546-1552.

猜你喜欢
颅内动脉瘤健康宣教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护理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
临床护理路径在开颅手术患者术后健康宣教中的应用
多元化健康宣教模式对护生关键能力的影响研究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加强宣教对提高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对输液室患者实施图片式拔针宣教的效果研究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
颅内动脉瘤急诊手术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