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2016-11-03 13:34刘继东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5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疗效分析介入治疗

刘继东

【摘要】 目的 探讨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应用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开颅夹闭治疗, 观察组患者则实施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瘤体栓塞成功率(90.00% VS 82.50%)及转归率(85.00% VS 7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及预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同开颅夹闭手术均可有效预防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出血, 但介入治疗可对多种复杂形态瘤体进行处理, 且其栓塞效果更为显著, 在患者预后改善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开颅夹闭;疗效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5.032

颅内动脉瘤多见于颅内动脉管壁上, 是一种常见瘤状突出。临床研究指出, 颅内动脉瘤同蛛网膜下腔出血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易导致患者出现颅骨增生、精神障碍、头痛等临床症状。随着近年来医疗机械的不断进步, 有报道指出, 采用以支架联合微弹簧圈技术为主的介入治疗方式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其预后, 较开颅手术效果更为显著[1]。本次研究为探讨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 随机选取近年来本院收治的此类患者80例,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 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得到确诊, 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男18例, 女22例, 年龄17~74岁, 平均年龄(60.7±5.9)岁;平均动脉瘤大小9.5 mm×8.2 mm;Hunt-Hess分级显示, 其中包括Ⅰ级18例, Ⅱ级19例, Ⅲ级3例。观察组男16例, 女24例, 年龄16~76岁, 平均年龄(61.2±6.1)岁;平均动脉瘤大小9.1 mm×8.4 mm;Hunt-Hess分级显示, 其中包括Ⅰ级15例, Ⅱ级20例, Ⅲ级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开颅夹闭治疗:选取Yasarhil筋膜间翼点入路, 对前循环及部分后循环动脉瘤进行夹闭;对于梭形动脉瘤等处理难度较大者, 仅采用棉片和止血纱布进行加强包裹。观察组患者实施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经DSA检查确认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及同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信息。行气管插管麻醉, 并实施股动脉Seldinger穿刺, 对椎动脉和双侧颈动脉进行DSA检查, 在确认动脉瘤情况后更换导引导管, 行全身肝素化。经导管将微导丝引入动脉瘤, 同时在微导丝的导引下将Enterprise支架系统引入瘤颈, 并对其进行调整、固定。在支架保护下, 选取合适型号微弹簧圈介入, 进行栓塞操作, 并进行支架完全释放。在确认栓塞效果后, 保证载瘤动脉的通畅, 并经造影检查进行确认, 并将微导管及导引导管撤除。在术后6 h即可将鞘管拔除, 并在穿刺点位置进行股动脉持续压迫以预防出血。术后24 h, 应对患者下肢进行完全制动, 并给予其常规抗凝治疗。对于蛛网膜出血严重者, 可给予其腰穿引流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用SF-36量表评价生存质量, 采用ADL量表评估生存能力, 其中分值越高, 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手术情况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共计36例在术中瘤体完全栓塞且成功夹闭, 瘤体栓塞成功率为90.00%, 其中34例患者完全转归(85.00%);对照组患者在术中共计33例完全栓塞并成功夹闭, 瘤体栓塞成功率为82.50%, 其中31例患者完全转归(77.50%)。两组患者的瘤体栓塞成功率及转归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预后 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再次出血。其中对照组患者共计出现遗留动眼神经瘫3例, 重残2例和死亡2例;观察组患者共计出现临近丘脑小穿支缺血偏瘫1例, 未出血死亡或严重残疾。观察组患者预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生存及生活能力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评分为(79.5±10.2)分, ADL评分为(80.8±12.1)分;对照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评分为(60.9±11.5)分, ADL评分为(70.5±11.3)分。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评分和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当前, 临床对于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结扎处理和开路夹闭两种。随着近年来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展, 支架植入术在临床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相关资料显示, 支架植入辅助微弹簧圈主要是通过对动脉瘤血流动力学进行控制, 促进瘤体所受血流冲击的下降, 从而加快瘤体内血栓的形成, 进而对动脉瘤破裂出血进行预防[2]。

以往临床主要采用开颅夹闭方法对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 此种方法可对瘤体进行彻底的栓塞处理, 效果较佳。但是开路夹闭术式对于梭形、宽颈等处理难度较大的动脉瘤则无法进行有效处置, 仅可对其进行姑息处理;而对于手术难以到达部位动脉瘤或瘤体较大者则仅可进行搭桥吻合处理或载瘤动脉结扎处理, 效果有限。Saito等[3]报道指出, 对于梭形动脉瘤, 姑息处理不但会引起再次出血, 且会造成动脉瘤的持续生长。在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中2例梭形动脉瘤仅接受加强包裹处理, 在随访期间未见再出血, 可能同本次研究随访时间相对较短有关。且Ibrahim等[4]研究指出, 在采用开颅夹闭方法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治疗时, 对于Hunt-Hess分级Ⅳ~Ⅴ级者, 此种术式易造成患者预后不良, 出现死亡或重残等恶性预后事件, 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介入治疗目前在临床肿瘤治疗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具有创伤小、作用直接且效果显著的特点。相关资料指出, 同开颅夹闭术式相比, 在颅内动脉瘤治疗方面介入治疗的优势主要在于此种方法可对开颅手术无法到达部位的瘤体进行有效处理。徐高峰等[5]在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介入栓塞治疗研究中应用DSA检查显示, 介入治疗可对三分叉宽颈动脉瘤、不规则形宽颈后交通动脉瘤、多发前交通动脉瘤进行有效栓塞, 效果显著。在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的瘤体栓塞成功率及转归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能同本次研究中样本纳入范围有限, 复杂颅内动脉瘤样本较少有关。此外, 邓东峰等[6]研究指出,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评分和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同相关报道中的结论基本一致, 表明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7]。

综上所述,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同开颅夹闭手术均可有效预防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出血, 但介入治疗可对多种复杂形态瘤体进行处理, 且其栓塞效果更为显著, 在患者预后改善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邓其峻, 廖旭兴, 钟伟健, 等.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出血的防治. 广东医学, 2011, 32(1):90-92.

[2] 易勇, 虞德明, 彭华.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和介入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12):946-947.

[3] Saito Y, Fukuda I, Fukui K, et al. Hybrid Operation for Combined Aortic Arch Aneurysm and Aortic Root Dilation in a Jehovah's Witness Patient. Annals of Vascular Surgery, 2014, 28(7):11-14.

[4] Ibrahim GM, Vachhrajani S, Ilodigwe D, et al. Method of aneurysm treatment does not affect clot clearance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Neurosurgery, 2012, 70(1):102-109.

[5] 徐高峰, 左其龙, 高阳, 等. 支架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2, 13(1):1-4.

[6] 邓东峰, 李茂全, 刘建民, 等. 颅内动脉瘤栓塞后载瘤动脉缺血治疗的临床分析.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3, 12(5):323-325.

[7] 王东晓, 韩东, 王卿峰, 等.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1):13-15.

[收稿日期:2016-06-07]

猜你喜欢
颅内动脉瘤疗效分析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护理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
不同出血量采用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胶原酶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769例临床分析
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