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社会动员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022-06-24 23:30赵阳史兆伟
科技资讯 2022年11期
关键词:动员突发事件大众

赵阳 史兆伟

摘要: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复杂性增加了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考验着我国应急管理主体落实相关工作的能力。该文重点介绍应急动员中的社会组织力量,从其定义、功能、形成过程以及基本组成入手,突出其在应急管理中发挥的促进应急工作效率提升、减少应急成本及事故损失、加强社会和谐互动等积极作用,而后提出社会动员在应急预防、应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响应、应急恢复四个方面的发展和完善对策,借此优化我国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动员模式。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社会动员大众群体

中图分类号:D63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6(a)-0000-00

1 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动员概述

1.1 定义和功能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指出,社会动员即社会大众充分集中起来,发挥全员力量来促进社会某一领域发展的社会性运动。因此认为,应急社会动员指的是国家协调并集中全社会力量,在紧急危机事件突发之

前、之中和之后有效预防与应对的活动[1]。该文重点介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时社会动员中的社会力量。

1.2 形成过程

1.2.1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该时期,我国人民高度团结,整体道德素质、价值信仰等非常高,行为统一,社会经济、文化及整体建设等因此获得空前支持和促进力量,人们积极参与并配合各类社会动员活动。不过该阶段社会动员

带有一定的情绪化,也给社会及公众造成了消极影响。

1.2.2 改革开放时期

该时期,国家将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随着市场经济转型,社会动员也有了重大调整,显著表现之一就是社会组织的崛起,在社会动员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如公益捐赠、爱心救助等,成为维护社

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1.2.3社会主义发展时期

到了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社会组织在社会动员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它们种类不同、规模不一,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积极地为社会发展贡献着心力。由此为国家节省了较多的官方资源和资金。同时因

为是由公众自发组织而成的,因此更了解社会大众的需求,也更易被社会大众信任,所以动员效率更高、过程更顺利、效果更良好。随着国家对社会组织力量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它们的活力和影响力均

与日俱增,在应急管理中承担的责任也更大。

1.3 基本组成

1.3.1 权威领袖动员

权威领袖动员主要是拥有较高社会威望和知名度的人士担任社会组织领袖,以其权威性动员社会力量积极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贡献心力。如商界精英、文体明星等,能够得到大众的信任和支持,进而

在社会起到榜样作用,带动大众成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体。

1.3.2内部动员

内部动员主要是组织动员内部成员开展社会救援工作。社会组织并非完全以社会救援为唯一目标,专门立志服务于社会救援工作的社会组织,会在突发事件出现的第一时间,发动内部成员配合相关部门

义务开展救援协助工作。而有其他目标和宗旨的社会组织,则是出于爱心或其他考虑而协助相关部门开展社会救援工作。

1.3.3 宣传动员

社会组织比较分散,人数众多,因此动员社会大众的优势更明显。利用街头奔走、发传单以及相关公益活动,能够将突发事件的相关情况宣传扩散到大众群体之中。这样的方式真实性更高,更容易赢得

大众信任,所以动员效果要远远好于其他方式。另外,宣传动员根据需要随时开展,也比较灵活。

1.3.4网络动员

网络动员是以虚拟的互联网将现实中不同时空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并动员起来,其具有的及时多向交互性,能够降低动员成本,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因此在发生突发事件后,能够短时间内将其推送到大众

视野之中,吸引更多人关注该事件及其发展,并为事件的应急管理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1.4 特征

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其进行应急管理,不可缺少的是社会力量的协调与利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防控和治理的有序的局面。社会动员既需要法律保障、组织规范,也需要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与支持,同时

全面调动社会各领域主体参与其中,通力合作,是高效应对和解决危机的重要保证,因此社会动员涉及发起主体、动员对象、动员实施(动员计划、动员资源、动员方法等)和动员效果(动员前后动员

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动员目标的达成情况)四个方面[2]。所以,社会动员的基本特征是组织化,也就是动员主体和动员对象同属于一个组合;其次是全员化、高效化、规范有序化、目的明确化等

。因为社会动员的成员均为社会各界大众,同时又作用于社会大众,总的来说是通过动员内部成员,号召和鼓励外部大众形成全员参与局面。当然,若大众响应迟钝,参与程度较低,就意味着社会动员

效果较差。一般社会动员的目标除了完成救济协助任务之外,也包括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但都是公益性的,且尽管是社会自发力量,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发挥作用。

2 应急管理中社会动员模式的积极作用

2.1 有利于国家高效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我國在现代应急管理过程中已经离不开社会动员发挥的作用,其根据国家的要求,第一时间协调社会资源集中开展应急救援工作,能够缓解应急资源的紧张,使国家调配物资变得更加顺利,从而保证了

国家高效地进行应急管理。

2.2 有利于国家节约应急管理成本

社会动员不仅可凭借自身高度的号召力短时间内提供更多的应急物资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省去复杂的流程,提高救援效率,而且其能够扩大突发事件在大众群体中的传播范围,将信息快速地覆盖到

整个社会,从而使大众迅速达成社会共识,团结起来参与到应急管理中,保证了信息的可信度,及时击破谣言,避免造成更多伤害。因此其能够帮助国家节约应急管理成本。

2.3 有利于降低社会损失率

社会动员促进了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准确传播,引导大众正确认识突发事件并合理地参与到应急管理之中,从而避免了个人盲目行动造成资源白白浪费且给应急救援造成消极影响,带来更多损失。另外

,突发事件难以预料且复杂多变,因此应对时要求应急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应协调统一。而社会动员恰恰符合这一需求,其能够集中各种信息,再将其扩散到大众群体中,做到资源和信息共享[3],保证决

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避免因此可能导致的更多损失。

2.4 有利于国家与社会和谐互动

国家是社会动员的领导主体,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国家迅速做出反应,制定决策,逐层下发并落实。但应急管理也需要人民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各单位、各组织及团体、企业等,形成统一的应急战

线,有序地自发起来,配合国家决策及要求,共同应对和解决突发事件,尽可能地减少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3 应急管理中社会动员模式的完善发展

3.1 应急预备模式的完善发展

3.1.1 形成社会宣传规范体系

有效的动员是得到动员对象的认可与信任,才能积极良好地与组织合作,因此社会动员的前提是做好宣传工作,让动员对象认识到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和损失,应急管理是为了保障社会和他们

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并让他们懂得该如何正确地去参与和配合。建议形成规范的社会宣传体系,及时响应并传递相关信息,体现出每次社会动员的正面价值。

3.1.2在全社会普及“应急文化”

了解应急管理知识,从思想上提高重视,能够增强大众的应急防治意识。为此,在日常工作中以及突发事件出现后,要在全社会普及“应急文化”,通过有效的宣传和教育,让大众正确认识风险,思想

上不松懈。目前,我国为宣传“应急文化”,已经建立了建设防灾学院,在各级学校中也设置了应急管理专业及课程,在社区、村镇中也定期开展“应急文化”宣传活动等[4]。社会动员也要通过组织公

益应急文化讲座、交流会等,为大众科普应急管理知识,使他们逐渐树立防患大于应对的意识。

3.1.3定期普查并储备应急资源

应急资源是应急救援的重要支撑,掌握应急资源状况才能保证随时支应应急救援,因此定期普查应急资源必不可少,明确人力、物力、财力、医疗、日常生活等应急物资的现有状况,调配是否顺利等。

建议利用大数据对应急物资进行整理和统计,制定调用标准及方案,及时补充,保证物资始终充足,能够满足一般和大型以及突发事件集中爆发情况下的应急需要。

3.2 应急监测预警的完善发展

3.2.1社会动员主体间加强互动

社会动员中包含众多的组织、机构、单位,而国家和社会力量之间,也存在紧密联系。为了实现应急监测预警的有效性,建议社会动员各主体之间、国家与社会力量之间,保持頻繁互动、友好合作,整

合并优化资源,便于在一方监测到突发事件时,及时发起预警,将信息传递给其他主体。如高校和科研所的专业人士可组建智囊团,敏感地捕捉到并分析不安定因素及其可能带来的突发状况,然后第一

时间通知其他社会动员主体。

3.2.2 更新监测预警参与手段

在国家应急管理统一规划中,明确社会动员进行监测预警的正确方式和应有权责,结合当前普及应用的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提高监测预警的效率和精准度,支持社会动员自主建立监测预

警系统,重视该系统识别的风险源头,及时确认,而后引导社会动员加强合作,共同消除风险隐患,扼杀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2.3提高大众应急救援时的配合度

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始终是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信念之一,也是提高突发事件解决成功率的重要手段。社会动员要始终保持自身的良好形象,给予社会大众应有的信任,才能有效地引导社会大众关注并

高度配合动员过程,自觉为应急救援出一份力。

3.3 应急处置响应的完善发展

3.3.1明确应急响应的分工及法律保障

保证应急响应的高敏性,一方面,需要社会动员要明确其内部成员各自的优势。社会动员的内容成员来自社会各个领域,如普通人、专家学者、心理咨询师、专业的救援人员等,他们掌握着各自领域的

知识和技能,因此应为他们合理分工,明确对应的责任,便于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响应救援需要,有序、稳定地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好各自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明确应急响应的相关法律

法规,以此约束社会力量在应急响应中的行为,同时也能保障他们应有的权益。

3.3.2规划科学的应急响应方案及内容

应急响应方案应包括防控、准备、落实以及评估等各个环节[5],提出社会力量开展应急管理活动的要求、标准、责任等,规划社会动员基本流程,并邀请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编纂、考核、评审应急

响应手册,用以指导社会力量根据方案及手册提出的思想、目标、流程,秉持相应的权责,规范参与到应急响应中,及时采取应急措施解决突发状况,确保社会动员应急管理的实效性。

3.4 应急恢复模式的完善发展

3.4.1高度重视全面评估应急恢复中社会动员的整体情况

评估的内容包括:(1)动员对象能否准确地明白动员的目的,是以什么途径明白的,信息是否能及时传递到动员对象群体之中;(2)动员对象在动员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和动员主体共同按照

策划的方案、提供的方法完成应急工作;(3)动员对象在动员过程中的配合程度,是服从协调还是个人化情绪突出;(4)动员过程中是否出现意外事故,出现的原因、严重程度、解决结果等。应明确

发生的根源在于出乎意料还是工作不到位;(5)及时反思、反馈动员过程中有失规范的行为,及时改正,总结并积累应对事故的经验,便于以后用来处理相同的情况。要注意的是,为保证评估的权威性

,建议由第三方机构负责评估工作。其可以综合使用定性和定量方法,根据相应的指标做出评估,所以结果相对精准、可靠[6]。

3.4.2利用培训提高内部成员的应急恢复水平

社会动员的内部成员多为志愿者和相关组织,他们有些经验丰富,但有些则是凭着一腔热忱加入其中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取得良好的动员效果。为此,建议通过培训会来为内部成员补充相关

知识,提高他们应急恢复专业水平,再加上应急实训演练,帮助他们发展成合格乃至优秀的应急恢复工作者。

3.4.3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除了生命、经济、社会秩序等方面之外,还明显表现在受灾群体的心理上,若灾后心理疏导及建设工作不到位,该群体就有可能失去对政府的信任,放弃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个

体人生发展也会出现偏差。所以,事后心理疏导也是应急恢复的重要内容。建议成立社会动员心理建设小组或团队,成员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利用面对面、电话、视频、聊天软件等,及时对受灾群体

的心理进行干预,为他们送去关怀和帮助,避免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4 结语

当前应急管理中社会动员模式发挥着重大作用。事实上,从首次应对突发事件起,社会动员便显现出了不可忽视的优势和能力,在其参与和配合下,国家应对突发事件拥有了更多资源和力量,效率大大

提升,成本及损失大大减少。因此国家应给予社会动员更多的重视,出台相应政策引导社会动员有序、合理地参与到应急管理工作中。而社会动员本身也应全面完善发展,更好地为国家人民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宇.我国突發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社会动员[J].决策探索(中),2017(12):33-35.

[2]薛莹莹.突发事件中的应急社会动员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0):133-134.

[3]雷晓康.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社会动员机制构建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7-42.

[4]孙晓晖,刘同舫.公共危机治理中社会动员的功能边界和优化策略[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23-32.

[5]王琳.浅议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动员[J].新西部,2018(32):96-98.

[6]徐明,郭磊,任韬.疫情防控中基层应急社会动员的逻辑、机制与优化策略[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40-51,106.

猜你喜欢
动员突发事件大众
大众偶像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音乐迪斯尼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