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心理护理研究新进展

2022-06-24 23:42磨艳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不良情绪心理问题艾滋病

磨艳

摘要:艾滋病主要是由于感染HIV(免疫缺陷病毒)所致,HIV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大部分艾滋病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病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焦虑、绝望、不安、烦躁、愤怒等心理问题。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会严重影响患者睡眠,甚至增加自杀或报复社会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本文主要对艾滋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展开综述。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问题;不良情绪;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2--02

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开放,艾滋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艾滋病的传播人群已从高危人群转为一般[2]群。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直至2018年,我国艾滋病患者高达125万[3]。艾滋病具有无法治愈、需接受长期治疗等特点,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免疫功能逐渐丧失,会引发诸多并发症[4]。由于艾滋病在社会上备受歧视,故艾滋病患者普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绝望、烦躁、不安等[5]。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有助于艾滋病患者控制病情[6]。心理护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护理模式,是对传统护理的改进、升华,与传统护理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患者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重视度较高。本文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艾滋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一系列心理干预对策,具体如下。

一、艾滋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艾滋病患者从最初得知自己患病后的心理应激状态,转变为客观、冷静面对,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7]。报复、消极、麻木、压力、恐惧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虽然大部分艾滋病患者通过药物治疗,疾病处于稳定状态,但患病以后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睡眠、生活,导致患者常常处于绝望、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中。以下时艾滋病患者典型的心理问题。

(一)怀疑

对于HIV检测为阳性的患者,第一反映普遍是自觉身体状况良好,不可能感染HIV,对于HIV阳性这一检测结果,没有做好心理准备。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HIV感染者,往往不愿意重复检测,拒绝上极程序机构复查,不愿意配合、接受治疗,导致患者错过了最佳的诊治试剂,最终造成病情延误及艾滋病传播、扩散。

(二)抑郁

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是抑郁[8]。具体体现为沉默寡言、不愿意與他人沟通、交流、过分敏感、情绪低落等,甚至部分患者还会产生厌世心理,对其睡眠、饮食均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由于,当前社会对艾滋病持有恐惧、歧视心理,故患者在患病后往往存在自责感、羞耻感,感觉自己像犯罪一样,有被家庭、社会遗弃和孤立的感觉。在景兴科[9]等研究中,对107例艾滋病患者展开调查,发现SCL-90(90项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在(142.68±23.07)分,抑郁检出率是68.75%、焦虑检出率是52.08%、精神病性检出率是35.42%,可知艾滋病患者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三)焦虑

艾滋病患者焦虑情绪具体体现为胡言乱语、失眠多梦、惊慌失措、胸闷气短、心烦意乱等[10]。艾滋病患者一旦疾病被确诊,就相当于宣判了死亡,患者容易出现濒死感。尤其是当患者目睹病友死亡或者疾病恶化时,患者的濒死感会更加明显,焦虑心理会更严重。有研究表明:艾滋病患者之所以会出现焦虑心理,可能与艾滋病的不可控性和不可预知性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11]。艾滋病患者如果处于过于焦虑的情绪当中,会导致患者在与他人沟通、交流时,变得更加多疑、敏感。艾滋病患者治疗期间药物的副作用及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也是引发抑郁的一个重要因素[12]。

(四)仇视报复

仇视报复也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容易激动、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仇视周围的人物等。性传播是目前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部分患者由于配偶存在婚外性行为而感染HIV病毒,导致自己患有艾滋病,认为自己是无辜受害者,或者是配偶及配偶的性伴侣对不起自己,而产生报复行为。艾滋病患者由于疾病影响了患者的婚姻、家庭、事业、身体,同时受到社会的偏见,极易产生报复行为。据调查显示:艾滋病患者中将近5.6%的患者存在报复行为[13]。另外,部分艾滋病患者对于治疗效果不满意,也会产生报复、抵触心理,故意找医护人员的麻烦,或者故意将自己的血液弄到他人身上,这些均属于报复行为,均会导致艾滋病传播、扩散。

(五)自杀倾向

调查显示:艾滋病患者的自杀率极高[14]。艾滋病患者容易产生自杀行为,可能与病痛折磨、社会歧视、工作丢失等有关。部分艾滋病患者不愿意委曲求全的生活,宁愿选择一种体面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六)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艾滋病患者极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也属于心理问题范畴。艾滋病患者在患病后普遍存在入睡困难、睡后易醒等问题,长期睡眠障碍会导致患者运动、行为、认知能力减退,增加痴呆等并发症发生率。

二、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

大量研究证实:对艾滋病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及时减轻或消除患者心理消极情绪,可帮助患者减轻精神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延缓疾病进展速度[15-16]。以下是针对艾滋病患者展开的心理护理内容。

(一)心理关怀

护士应及时与艾滋病患者的家属、亲朋好友等取得联系,向其讲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鼓励其予以患者真诚的照顾与关爱,让患者有一种未被抛弃、被重视的感觉。艾滋病病友之间可以成立心理互动小组,彼此分享自己治疗的经验,相互鼓励、安慰,寻找心理慰藉。对艾滋病患者展开心理支持,可通过以下三点进行:1.心理咨询:医院可设置艾滋病心理咨询平台,制定专门的医护人员和心理学家负责,及时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向其介绍艾滋病的相关知识。2.小组互动:护士可鼓励艾滋病患者参加一些自助的体验活动,以正确的心态看待疾病、接受现实,保持心态放松,减轻孤独感。3.同伴教育:部分艾滋病患者在患病之后,更希望与同样患有艾滋病的患者交流,护士应鼓励病友加强交流,对于预后想好的艾滋病患者,可邀请其进行现身说法,为其他病友树立榜样,重建生活的信心。在金小雅[17]等研究中,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干预后症状管理评分为(23.5±2.7)分、疾病共性管理评分为(8.2±1.3)分,接受同理性心理护理的观察组干预后症状管理评分为(26.6±3.2)分、疾病共性管理评分为(11.2±2.3)分,观察组症状管理评分、疾病共性管理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证实了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

(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可提高艾滋病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及时纠正错误行为和认知,以真实、适宜的替代性思维改变感知。护士可通过文字、微信、海报、宣传册、一对一沟通等方式向患者介绍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案等,在宣教过程中,护士应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及时以自身专业知识解答患者、家属的疑问,提高其对艾滋病的认知度。引导患者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待疾病、考虑问题,及时矫正扭曲的判断和心理。在刘丽丽[18]等研究中,对艾滋病人群展开健康教育,接受常规艾滋病宣教的对照组对艾滋病知识掌握率为77.05%、1年后艾滋病发生率为6.01%,接受自省式健康宣教的研究组对艾滋病的知识掌握率为90.16%、1年后艾滋病发生率为0.55%,研究组对艾滋病的知识掌握率比对照组高,1年后艾滋病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证实了对艾滋病高危人群患者展开健康教育,可提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降低艾滋病发生率。

(三)社会支持

大部分艾滋病患者迫切的需要得到社会、家庭的支持。有研究表明:良好、充分的社会支持,可减轻艾滋病患者交流、自卑、绝望、抑郁等不良情绪[19]。社会支持有助于稳定艾滋病患者情绪,一定程度上可调节免疫系统,延缓疾病进展,防止病情加重,提高睡眠及生活质量。在邵英[20]等研究中,依从组主观支持评分为(19.97±5.72)分、客观支持评分为(6.64±3.31)分、支持利用度评分为(8.13±2.43)分、总分为(34.74±7.69)分,不依从组对应是(14.73±5.29)分、(5.48±2.74)分、(5.53±2.05)分、(25.64±8.28)分,依从组均比不依从组高,P<0.05,经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社会支持程度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呈正相关性。

结语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情绪特征呈多样性、复杂性,一般表现为强迫、抑郁、恐惧、焦虑等。由于艾滋病具有不可治愈性,大部分艾滋病患者会出现压制、自杀、排斥、否定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均严重影响了患者躯体健康。故临床对艾滋病患者应及时展开科学、针对、有效的心理干预,心理护理期间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及时、主动的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出现的原因,予以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尽可能发挥心理干预的作用。良好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艾滋病患者健康水平,控制艾滋病流行,维持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韩晶, 吴诗诗, 刘宇,等. 北京市艾滋病护理人员循证护理实践知识 态度 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0, 26(4):66-69+74.

付莉, 王燕, 万彬,等. 四川省艾滋病护理人员心理一致感与职业倦怠及其相关性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8, 45(9):29-32.

颜婵, 万秀兰, 刘聪,等. 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 2019, 19(11):72-74+82.

张雨, 张晓霞. 院外跟踪护理对艾滋病病人疾病管理能力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全科护理, 2018, 16(2):135-137.

卢凤玲, 刘宇, 王克荣,等. 中医护理在艾滋病患者相关症状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 25(9):1185-1188.

徐丽霞, 蔡艳, 王晓波. 连续护理对艾滋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河南医学研究, 2017, 26(1):169-170.

徐艳, 鲁桂兰, 范春红,等. 延续性护理对艾滋病患者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贵州医药, 2017, 41(3):324-326.

王辉, 任珍, 伊文慧,等. 中心静脉导管输液联合共情护理对艾滋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0, 36(9):693-697.

景兴科, 杨海峰. 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J]. 华南预防医学, 2017, 43(3):206-210.

李妍、肖艳玲、周聪. 分层次护理模式下规范化培训对艾滋病护理人员的影响[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0, 37(5):40-42.

杨静秋, 范红兰, 李双. 人性化护理在艾滋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0, 33(1):155-156.

李晓琼, 寇建琼, 李麗,等. 达标理论护理模式对艾滋病合并重性精神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 现代临床医学, 2020, 46(3):41-43+48.

牛丽红. 个体化护理对艾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皮肤病与性病, 2019, 41(1):40-41.

贾玉枝, 张红霞. 循证护理对艾滋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医学工程, 2020, 27(5):667-668.

栾春红. 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 30(1):141-142.

黄丽秀, 许慈萱. 护理延伸服务对艾滋病病人服药依从性及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J]. 全科护理, 2017, 15(19):2416-2418.

金小雅, 康永, 王莉, 等. 同理心护理对艾滋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2019,48(22):2830-2833.

刘丽丽, 王庆, 潘振强. 艾滋病危害宣传的自省式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18(5):143-144.

刘雪萍. 护理人员对艾滋病认知及感染风险认识与其照护意向的相关研究[J]. 广西医学, 2017, 39(3):364-366,381.

邵英, 刘晓宁, 何克静, 等. 感染HIV孕产妇的社会支持现状及其与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20,26(11):1190-1192.

猜你喜欢
不良情绪心理问题艾滋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立足本校实际,关爱特殊家庭学生
人性化护理模式对胃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不良情绪的影响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
结构式心理护理对鼻出血患者疗效及不良情绪的影响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年轻教师课堂不良情绪与自我调适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