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需求结构调整背景下河南省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研究

2022-06-25 22:38陈静余永明徐胜楠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河南省毕业生

陈静 余永明 徐胜楠

作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与知识载体,高等教育在国家教育事业战略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经济发展需要高等教育输送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以经济为支撑。从系统论的视角看,结构是一种关系的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系统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类型的结构系统,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发展规律。一个区域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是一个区域高等教育规模层次、区域分布、高校类型、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等宏微观结构的优化组合。课题组重点以河南省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市场经济人才需求结构的现状为研究对象,探索优化河南省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对策。

一、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代表了它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一种构成。专业结构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内部系统与课程结构紧密相连,外部系统与产业结构、毕业生就业的职业结构密切相关。目前,大部分本专科院校在设置新专业和优化老专业时会充分考虑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2年)》显示,普通高等学校共有本科专业12个门类,92个专业类,771个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与社会需求呈现结构性的匹配。

一般来讲,经济快速发展势必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会影响劳动力市場人才需求的结构,而人才需求的结构与专业设置关系紧密,最终必然影响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结构的变化。

纵观我国产业结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有不同需求,具体差异体现在劳动力的类型、规格和层次方面。在农业社会,劳动力主要为小学以下学历层次且小规模的农民;在工业社会,劳动力主要集中在高中及以上且中等规模的制造业类人才;知识经济社会中则多为大学及以上且大规模的创新型人才。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必将通过市场机制向受教育者和家长传达教育需求信号,而这种需求信号最终影响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

产业结构的发展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促使高等教育的科类或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合并。反之,科类或专业结构的变化又会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不同格局的产业结构,需要高等教育的各类各层次人才的分布和配比体现产业的差异化;人才需求结构是社会经济变化的直接体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影响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劳动力市场人才供给与需求匹配与否,能折射出产业人才需求类型结构与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之间的适切度。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的现状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现状

1.河南省高等教育本专科院校发展情况

《2020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近5年河南省的本科教育机构总数保持平稳,高等专科教育机构总数逐步提高。从2017年到2020年,河南省本科院校分别是55所、57所、57所、57所,基本保持稳定,而高等专科院校数量从79所上升到94所。截至2020年,河南省共有57所本科院校(其中公办38所),94所高等专科院校,专科占比超过50%。

2.河南省高等教育各专业大类招生分布情况

对专业大类招生情况统计分析后发现,工学招生比例最高,管理学招生比例为19.3%,文学和艺术学招生比例在18.8%左右,教育学和理学招生比例在11.6%左右,法学、历史学等其他类别招生比例相对较低,哲学招生比例最低。金融、会计、财务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占据主流,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工科专业招生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河南省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结构现状

劳动力结构的合理配置保证了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分析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就是分析劳动就业人口在不同产业的分布情况,也就是劳动力在现代生产部门间的有效配置问题。国家统计年鉴2021年前三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8.4%,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9.2%,均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3.5%、10.9%,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2.0、1.2个百分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2015年至202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均在4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三大产业结构逐渐由“二、三、一”的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的结构,即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同时,将河南省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进行对比后发现,河南省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一直有所调整。2015年至2019年的数据显示,2015年三大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9.0%、30.8%、30.2%,2019年三大产业的比重为34.7%、29.2%、36.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略大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在减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在增加。

综上,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区域层面,都在不断加大第二、第三产业构成比例,未来产业结构的演变必将延续“三、二、一”的发展方向。因此,河南省今后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使其逐步发展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人才需求结构有所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必然也会进行调整。

三、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矛盾分析

(一)专业结构同质化倾向较严重

数据显示,最近20多年河南省高等教育入学率提升迅猛,1997年入学率仅为9.1%,而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提升至22%,到了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突破50%。可见,高等教育入学率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而逐年提升。

河南省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专业规模也在迅速扩张,这导致高校的专业结构同质化倾向愈来愈严重,各高校的专业特色不够鲜明。河南省高等教育专业的设置存在跟风现象,专业布点相对集中。财经类、电子信息类、制造类和文化教育类专业开设率超过90%,艺术传媒类专业紧随其后。具体而言,电子商务等专业高技能人才供给过于集中,超过市场需求,既浪费了宝贵的高等教育办学资源,又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生供给过剩,造成“结构性失业”现象。

(二)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与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

第一,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数据显示,2017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达到50.41万,创历史新高,2018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5.99万,2019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9.34万,居全国首位,2020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达到63.82万。总体上,河南省就业人数连续多年高于前一年同期和全国平均水平,就业难依然是社会难题。

第二,就业满意度和用工满意度低。近3年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对普通高校毕业生需求统计显示,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体经济组织等每年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对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满意度调查显示,近5年岗位匹配度、个人就业满意度高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金融、计算机、会计等多个热门专业。同时,在教育、媒体、信息、通信、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等行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呈上升趋势,专科应届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主要是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教育,同时在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教育、金融行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也呈上升趋势。然而,各大招聘网站上统计出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企业用工满意度呈现巨大反差。课题组随机选取部分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研,发现很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找不到与自己专业匹配度高的岗位,迫于就业压力,不得已另寻其他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岗匹配出现错位,结构性矛盾异常突出。

四、河南省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策略

(一)以需求为导向,提升高等教育專业结构与人才需求的契合度

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要贴近行业,要把行业作为需求方。从近年的就业统计数据来看,高等教育的供求不平衡现象在专业上显得尤为突出。产业格局不同,对应的各产业专业人才分布和配比就不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党和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落实,河南省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农业、林业等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成绩显著。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涉农专业中农产品质量检测等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对匮乏。

高校专业结构必须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主动适应、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和空间。随着一系列国家战略实施和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的逐步推进,河南开放的步伐全面加快。河南坚持构筑高层次产业结构的战略规划,不断壮大电子通信、汽车制造,努力发展医药、新材料,全力抓好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优化专业结构,顺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满足河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提升高等专业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的契合度、实现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关键。

(二)加强产教融合,发挥企业在缓解供需矛盾过程中的作用

建立产教融合的高等教育体系,需从专业设置上着手,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与产业的匹配,避免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一条线、市场人才需求一条线的尴尬局面。发挥企业参与的重要作用,是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关键。在实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要重视企业的主导地位,促进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化企业参与的高等教育培训体系。各高校要积极拓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优化专业结构,发挥企业在高等教育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专业结构与人才需求相匹配。

(三)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科学预测专业设置

高校在专注自身教育质量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市场动向,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在专业的设置上,要根据每年的红黄牌专业情况,做好“加减法”。河南省各高校要主动了解经济社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人才需求的变动,建立人才需求预判机制,及时跟踪和预测人才市场的变化,适时增加新专业。对于学校现有专业结构做好“减法”,建立专业退出预警机制与退出机制,完善毕业生就业监测反馈系统,根据市场需求缩减或停止一些专业招生,以动态调整的机制提高契合度。在专业设置的前期,各高校要严格审批,加强管理;在专业设置的中期,各高校要整合优质资源,以专业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的改革,达到最大的成效;在专业设置的后期,各高校要以成果为导向,根据就业结构和质量调整专业结构,将动态的监控体系贯穿整个优化过程。

(四)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形成区域优势特色专业布局

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不在其历史的长短或规模的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高校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内部潜力,促进内涵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推陈出新,培育新的特色专业。各高校要以自身条件和资源为基础,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和产业需求,培育新的特色专业,从而更好地契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河南省高校众多,但是优势特色专业较少,大多集中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办学实力较强、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校。而占据最大比例的高职院校中省级重点学科、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布局较少,这不利于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此,需要调整优化河南省高等教育区域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布局。一方面,政府需要推进体制机制综合改革,鼓励优势特色专业群的建设,帮助河南省各高校对接区域发展,提升办学活力;另一方面,学校在优化专业结构时,要结合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实际,把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河南区域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及其特色优势学科的需求,形成特色优势专业布局,以此催生与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新兴和交叉学科,从而不断提升河南省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观石.河南省高等教育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

[2]宋争辉.高校专业设置同质化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

[3]李战国,谢仁业.美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7).

[4]岳彩霞,孟文楚,孟兆生,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地方本科院校专业优化探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9(4).

[5]杨泉,崔国富.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5).

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基于双边匹配理论的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编号:19A880033)

作者简介:陈静(1977— ),女,郑州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余永明(1989— ),男,郑州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学;徐胜楠(1992— ),女,郑州财经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与教育。

责编:应 图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河南省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