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夫人《笔阵图》的自然意象与“一身之力”的要求

2022-06-25 14:11刘晓珂李文雅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9期
关键词:笔力用笔意象

刘晓珂 李文雅

卫铄,是魏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世称“卫夫人”,字茂漪。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曾经提到“晋中书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1]因此卫铄在历史上也因为“书圣之师”的身份,增添了一份传奇色彩。传为东晋卫夫人所作的《笔阵图》,自唐代孙过庭《书谱》对其真伪提出异议后,在古代鲜少再受质疑。然而二十世纪以来,有关《笔阵图》的辨伪工作增加,余绍宋、唐耕余、张天弓等学者均有考辨活动,都从不同角度对此文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因而此文及附之其后的王羲之所著《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恐怕都是伪作。不过,《笔阵图》内容涉及书法审美、书学追求、书写工具、书法技法等等,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提出了许多对书法的要求,其中不乏作者的独到见解,无怪孙过庭评价“尚可启发童蒙”。因此在抛却“书圣”以及“书圣之师”的高贵光环后,《笔阵图》依旧是一篇珍贵的古代书论,自有其價值所在,值得我们继续学习研究。

《笔阵图》短小精悍,论述内容虽多,但对于笔力的强调却贯穿始终。文章开篇点题“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并用李斯见周穆王书的典故,点出“患其无骨”来强调筋骨的重要价值,后文更是提出了“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这种高难度要求,继而加以举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肉微骨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2]反复强调笔力与筋骨。如此反复,很难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无法否认的是,笔力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评价标准。然而何为书法艺术中的“力”,人体怎样书写、毛笔怎样运动才能体现出这种“力”却没有一个科学而明确的标准。好在古人习惯以取象的手法来配合文章主题,《笔阵图》中通过许多意象对用笔、笔力等概念进行了直觉化的描述,达到一种可以意会的效果。特别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一条一种意象,每种意象都有各自的特点。

相比于其他笔画统一用四字词语来概括的情况,横和点这前两个笔画的描述更加细致。一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云是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其特点是轻、柔、软、绵,可以极大,可以极小,可以用肉眼看见具体的形体,却摸不透它的边界。云是“隐隐然其实有形”,横画也是如此,下笔时无论长短都要自然绵延生发出来,是有形与无疆的统一,发力就不能太过刚猛,应是用笔舒缓、线条柔润。丶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这是动态的描写。下坠的石子,力量绝对不会分散,而是垂直集中于一点,那么高峰坠石更是速度快、力量大,灌注一点,这样的冲劲足以穿透一切,甚至可以说尖锐,磕然有声,如山裂石崩之响。在书写点时,运笔速度要快且不能分散,虽然我们无法做到磕然有声,但那声音也只是描写笔势和笔力时,运用的一种通感的表达方式。仅从这两条来看,《笔阵图》已对笔力提出了比较详细的标准和要求,强调了书法线条的质感之美,只是这样的标准和要求并非用量化的、严谨的方式来表述,而是用偏向具象和直觉的描述,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领域常用的手法。而后续的五条更是如此。丿陆断犀象,撇画须得像是斩断犀牛角与象牙一般,直把撇画当作刀砍斧劈的招数,线条流畅且迅捷,速度、力度和准确度缺一不可;乚百钧弩发,百钧弓弩蓄势待发必然紧结无比;丨万岁枯藤,便是说竖画不但要有力,更要老辣,趋于亘古不变的稳定性,能抵御岁月侵蚀;捺 崩浪雷奔,捺画如钱塘江潮“怒涛卷霜雪”的气势,水虽无形,却有无穷的力量,又与蔡邕《九势》中提到的“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3]隐隐有所呼应;劲弩筋节,筋与骨既是力量的体现,也在用锋、运笔等有一定约束。

《笔阵图》所列出来的七行点画用笔方式,包含了笔法、形态、发力、速度等等,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些最基本的用笔方式来进行简单的构想,推测这些笔画组合在一起时不同笔画之间运笔变化所构筑起来的线条和节奏变化。而作者在描述具备整体性的时候,同样用了直觉取象的方法,“结构圆备如篆法,飘飏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这样的比喻和形容不仅是描述了书体的意境特色,也隐含了它们不同的发力特点,正符合书法那种形式抽象而表现内容极为丰富的表达。在《笔阵图》结尾,作者写“然心存委屈,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真正强调了书法“象形”的重要性。结合开头对于用笔和笔力的强调,作者对于书法“象形”的要求也已经水落石出,即用书写来表现自然意象所蕴含的力量而非追求表面上的象形。其实再回看开头,作者早已在强调笔力之后点明了“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的个人感受。

我们常说“书道玄妙”,古代书论中的大量用词都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相通,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述方式也会让人感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然而在《笔阵图》中,作者用丰富的意象来为自己强调的“笔力”提供支撑,丰富其内涵,这内涵不但精炼、精准,而且活灵活现。《笔阵图》扑朔迷离的出身让我们无法探究它的真实作者是何许人也,更不必说深究其与当时文化背景、政治环境乃至作者的总体书学理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其文本本身依旧值得我们品味。

参考文献:

[1]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历代书法论文选》[M]. 1.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2]卫铄《笔阵图》. 《历代书法论文选》[M]. 1.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3]蔡邕《九势》. 《历代书法论文选》[M]. 1.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作者简介:1、刘晓珂(1996.7),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湖北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书法史论。

李文雅(1998.3),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湖北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人文学院,研究方向:文化遗产研究。

猜你喜欢
笔力用笔意象
中国现代绘画的“骨意”表达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来自林间的风
包饺子
试论精品稿件的“真善美”
谈风骨
智力大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