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乐安县“滚傩神”的舞蹈形态及文化内涵

2022-06-25 02:41刘秋彤刘永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杨氏道家仪式

刘秋彤,刘永红

(南昌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江西南昌 136000)

1 “滚傩神”的演变

中国傩舞历史悠久,早在周代时期便已存在于祖先们的视野之中。随着朝代的更迭、人类活动的迁徙,傩舞在历史的变迁中,落地生根,在不同地区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样式。江西这片红土地是傩舞的艺术宝地,傩文化更是当地的非遗宝藏,江西三朵花为“傩舞、采茶与陶瓷”。在江西省众多地域的傩文化里,乐安“滚傩神”在其中以鲜明的动物神特征独树一帜。

“滚傩神”[1]流传于江西省乐安县城南30 华里处的增田镇东湖村杨氏家族,仪式为家族传承,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有着严谨的传承体系,根据傩班艺人所言,“滚傩神”已传承几十代,至于源于何处暂无文字记载,“滚傩神” 作为我国傩舞品类中比较独特的动物神崇拜傩俗,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调研,对于“滚傩神”的历史缘起,我们查找了一些地方县志资料,对传承人进行了访谈,观其来源大致可归纳为两种。

第一种,来源可归于当地民众依据自身习俗结合当地需求进行调和而形成的特色傩俗。据该县董氏族谱记载,杨氏家族自后汉时期(公元923年)随同董氏家族从甘肃辗转迁居于此,后因氏族纠纷,其祖先杨治然举家迁往沙前排,便是当今的东湖村。杨氏祖先在此开基定居,“滚傩神” 亦跟随杨氏从甘肃陇西传下来,随着人们都迁徙移居,傩俗也根据当地的需求进行着调适。

随着对历史文献的挖掘,一些学者认为该地区以动物神驱傩的形式,可追溯到汉代宫廷的大傩。古代缺乏科学知识,把气象、草木、六畜的异常现象皆作不祥征兆,人们创造出鸡嘴神与猪嘴神以制服六畜瘟疫,或许是汉代神兽驱逐的延续,但其二神并非十二神兽中的某一神说。据相关学者对于鸡嘴、猪嘴面具的考辩,对于是否来源于十二生肖之中亦认为说法不具有说服力。

该学者的考辨,为本课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价值,随着文献引发的思考,笔者深入追溯,发现“滚傩神”仪式中有许多道家相关的文化内涵,由此“鸡嘴神”“猪嘴神”是否同二十八星宿有着某种联系?上古时代人们受到道家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是黄道附近二十八组星象的总称,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重要创举。其中的“昴日鸡”“室火猪”同该文研究的动物神崇拜貌似有所关联,笔者通过互联网联系询问了傩班传承人,然而,大家给予笔者的答复并不清晰,认为或许有可能有所关联,但由于文化有限,上一辈在传承技艺时并没有提到二十八星宿这一说法,因此并不能给予确定的说词。

根据民众所描述,曾在民间流传着一段俗语“临川才子金溪书,宜黄戏曲乐安猪”,乐安花猪早在1956年,就被列入江西省地方家畜品种名录,其体型矮小,肉嫩清香,味道鲜甜,是江西省八大地方猪种之一的赣中南花猪中的独特类群。该地区早期的农民多以耕地和饲养家禽为主,受地域因素影响,交通闭塞,农耕丰收下的许多粮食难以外销,多有余粮。食余粮而生的六畜肉质鲜美,乐安花猪作为历代皇家贡品更是皮薄肉嫩。为保六畜兴旺,驱赶瘟疫,此地自清代开始便出现了动物神崇拜,有以鸡嘴神和猪嘴神为面具的驱傩活动,凡有瘟疫地方,就来东湖村请“滚傩神”,创造出“鸡嘴神”“猪嘴神”作为傩俗面具,并有“小鬼巡游”“鹅王踩爆竹”等节目,以此来驱赶瘟疫,驱邪出门。

由此看来,“滚傩神” 因生态环境所需而进行发展演变的说法还是更具有公信力。

第二种,来源可归根于民众自行创造的民间传说,赋予“滚傩神”来源更多神秘感。相传在明代末期,村里的人们乘船赴京交粮,行驶在江上时,偶遇一只木头箱子在船侧边一直徘徊不去,押粮的船夫十分惊异,就对木箱喊道:“你若是神灵就帮我运粮平安进京,如果你不是神灵,请你远走它方! ”此后,这木箱便一路随着船尾至京,这一路上风平浪静。押粮的村民回村后,又听得后山鸟雀团飞,走进去察看,又见那一只木箱子,于是村内的长者高声问道:“你是真神还是假神? 真神请上家神龛安位,假神就请远走它方! ”回村后,村民发现那只木箱竟然就真的端端正正摆在其长者家的神龛上!长者大惊,于是便燃香跪拜,敬畏地打开木箱,里面装着一本书,书上记载着傩舞面具的制作方法及表演的顺序,村民们认为这是神的恩赐,于是此后东湖村便有了傩神[2]。

从上述来源可见,第一种更具有客观性,“滚傩神”历史悠久,有着规范的传承体系和一定的区域适应性,人们根据地域和生存所需对自身“傩俗”加以调适,这是一种民俗的引进与延续的过程,并非是当地民众随意编创的舞蹈;第二种则更具有主观性,人们对于“滚傩神”的认识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对于其来源的解释也赋予了更多的想象力,这种口口相传的故事亦是人们通过想象,将某种物件加以形象化所进行的一种非自觉性艺术创造,传说类来源的解释使得人民对“傩”的形象更加敬畏。

从古至今,“滚傩神” 在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东湖村的一代代村民们,人们从敬畏崇拜到生存依赖到传统艺术的转型,是时代的造就,亦是人们对于神灵意识的改变。现在,位于江西省乐安县增田镇东湖村的“滚傩神”不仅在2006年被收录于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近几年也分别在省级、市级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并通过以老带新、非遗进校园的形式进行着民俗传承与文化弘扬。

2 “滚傩神”仪式内容

东湖村的“滚傩神”仪式有着系统的传承体系,也形成了杨氏不外传、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一代代人相传,每代人都充满对自然的敬畏。仪式一般在该村落中的傩神古庙中进行,因具有祭祖的性质,有时也会在杨氏宗祠中进行。傩神古庙于清代乾隆时期建成,民国二十三年重修,2010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完善。傩神庙门口上方刻有“傩神古庙”的字样,两边对联为“傩驱瘟疫丁盛畜旺,神佑乡里邑立村宁”,庙中恭请供奉着“清源、七星、金毛”三个守座神像,杨氏宗祠中供有鸡嘴、猪嘴、歪嘴婆婆、鹅王、东岳、判官、小鬼、夜叉、土地、状元等十余种面具。“滚傩神” 除了为专家学者的研究进行的或是政府组织的表演之外,真正的仪式一般会在春节期间或有瘟疫或个别家庭需求的情况下举行。随着时代的变化、科学的发展,现今大多数是在春节期间,在跳傩中走街串巷为民众驱除邪祟,形成了属于当地的民间风俗。

每年的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整个傩仪分为“请傩、跳傩、谢师”三个部分[3]。正月初二,开始进行“请傩”仪式,首先由长辈到傩神庙点香礼拜,供奉傩面,点燃油灯,请出傩神。在请傩时要进行点灯仪式,为求得傩神的保佑,村里的民众会在庙中的神龛上点燃一盏油灯放于家中,油灯里面点上两根交叉的灯芯,然后将其置于一个装满米的瓷碗中,在灯与米之间还必须放上一张红纸。点灯仪式结束后,族长便对四方进行礼拜,最后再向傩神“求告”卦杯,直到求得一正一反的“顺告”为止,请傩仪式才算完结。初三,开始“跳傩”仪式,跳傩便是属于傩俗的舞蹈艺术,“滚傩神”由杨姓群众组成的傩班进行表演,东湖村“滚傩神”的傩班通常由12 人组成,一般表演时上场7 人,奏乐者2 人,祷告者1 人,傩舞者4 人,分别为鸡嘴2 人,猪嘴2 人,所有傩班人身穿黑衣红裙,头上扎戴白边红色帽,在腰间系上白色腰带,后背衣服上写有“西川启教妙道真君”字样,整个服饰非常具有道教文化的特征。外出跳傩时一般只跳《鸡嘴》与《猪嘴》两个核心节目,这是两个独具特色的节目,以动物神作为傩面具,面具由木雕的上、下嘴、耳翼三部分组成,上额刻有两只圆眼,额头中间写着“雨聻”上下组合的道符文字,此文字在古时常用于镇宅驱阴化邪,面具两侧用绳子连接耳翼,鸡嘴由两片中间挖空的锥形圆木合成; 猪嘴由一段中间挖空的圆形木块制成,两副面具极具特色。在表演之前需要在傩神古庙中祭拜神明,轮流上香,燃放爆竹,锣鼓在爆竹燃放的同时一起演奏,节奏由4 次鼓声加1 次锣鼓齐奏声,形成弱拍先起,强拍随后XXXX 0 的节奏形式。一路敲锣打鼓,到宗祠进行跳傩表演。表演从群舞开始,其次分别表演“猪嘴神”“鸡嘴神”,最后双人对舞,再集体群舞,完成跳傩仪式。在二神的驱赶下和鞭炮惊吓声中驱邪逐疫,在这样的仪式下村民的心灵得到了慰藉。“滚傩神”的节目并非只有两种,有时在表演完两个核心节目后也会表演 《牛魔王》《小鬼巡游》《歪嘴婆婆》《鹅王踩爆竹》等节目。

待整个“跳傩”结束后,正月十五便开始进入“谢师”部分,这是仪式的最后一个部分,充斥着庄严肃穆的氛围,杨氏长辈神态庄严,每家的女性在太阳落山之前要去傩神庙里将供奉的分神灯请回家中的神龛上,众人礼拜傩神,以谢神灵保佑,并恭请傩神归去,完成对傩神的感谢仪式。

随着“谢师”仪式的结束,整个“滚傩神”仪式也就圆满完成了。作为一种祭祀仪式,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对“滚傩神”的观念也由人神关系发展出了人祖关系,曾经这是乐安人们驱鬼逐疫、祈福平安、保佑安康的心愿和心灵的寄托,现今,在此基础上“滚傩神”仪式又发展成为该地区村民们共有的文化记忆,一种带有浓厚乡愁的文化载体。

3 “滚傩神”的舞蹈形态解析

我们按照表演形式对“滚傩神”的舞蹈形态逐一进行分析,“滚傩神”舞蹈部分按照表演形式可以分解为群舞、单人独舞、双人对舞三种,常用手持道具有马枪、短棍(弟弟杵)、弓箭、关刀等,其动作形态结合道具变化多样,风格质朴粗犷。“滚傩神”表演流程分为《四人舞》、《猪嘴神关刀舞》独舞、《鸡嘴神弓箭舞》独舞、《双神对舞弟弟杵》双人舞、《双神徒手对舞》双人舞、《四人弓箭舞》群舞六个部分,整场节奏保持在XXXX 0/XXXX 0/XXXX 0 的节奏音,四次鼓声加一次锣鼓同奏,最后一次为重拍。“滚傩神”在锣鼓声中开始,几位傩神舞者会分站于四角,猪嘴神2 人列站于上场口,鸡嘴神列站于下台口单膝跪地,此时会由一位长者站于四角中间进行祷告,并抛掷圣杯,求告成一正一反为“顺告”,结束后众人合声,锣鼓声过门,开始“滚傩神”跳傩仪式,以下笔者将以表格的形式分别对六个部分进行舞蹈动作形态解析(见表1)。

表1 滚傩神舞蹈形态解析表

4 “滚傩神”动作形态的文化内涵

滚傩神作为当地的一种古老祭祀仪式,傩俗随着杨氏家族从甘肃到江西,在历史的演变中同当地生态相融合,落地生根,逐渐成为人们为驱鬼逐疫、祈求平安,寻求心灵慰藉的民间风俗。综合上述对“滚傩神”的历史溯源与舞蹈形态解析,不难发现其具有傩仪共有的巫神文化内涵,也有独特的道家文化内涵与动物神崇拜的文化内涵。在滚傩神中有着特有的手势及独特的动作,如“三叉诀”“五义诀”“掌诀”“扛箭”“仰天射月”“上腾下跃”“拂脸甩手”等。

续表1

续表1

“滚傩神”的面具上画有「雨漸耳」的字符,在道家文化中又称紫微讳,“雨聻”共28 笔画,代表二十八宿。跳傩时的手势更是具有浓厚的道家文化内涵,手势中的“诀”在道教仪式进行各种斋醮科仪时具有重要作用,依据道家的理论“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心”,一个手掌上不同指法的掐握能代表不同的含义,从而起到内聚精会,外召鬼神的作用。例如“三叉诀”在跳傩时常出现,这在天道师的手诀中意为“道诀”,也是道家做斋醮科仪时常用的基本手诀;“五义诀”即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4];“掌诀”,道家认为诸天星斗、二十八星宿、九宫、八卦、五行等都在手掌之上,也属于基础手诀[5]。除手诀之外,在滚傩神中的独特动作“仰天射月”“上腾下跃”“拂脸甩手”等也都充斥着道家文化的气息。江西是中国最早的道家起源地之一,“滚傩神”随着杨氏家族从甘肃的迁徙,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扎根,其傩俗便也和当地的环境结合起来,结合道家的手诀、步伐,使得这些射箭、刺抢、打箭的动作被赋予了神秘的意味象征,也蕴含了驱鬼逐疫的文化内涵,祈求平安、保佑村民的文化思想,动物神崇拜的文化心理[6]。

今天乐安地区的“滚傩神”或对祖先、对自然、对动物图腾,或多或少地都残存着古老的崇拜心理,尽管村里面流传着一些对跳傩者不利的传言,却也有人仍旧为了文化进行传承。乐安的“滚傩神”以古朴的习俗仪式、 独特的动作形态和悠久的文化内涵在江西省乃至全国的傩俗中都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为保护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与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并给予了大力的扶持。滚傩神作为一项独特的动物神崇拜傩俗,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今天我们对于乐安“滚傩神”的舞蹈形态进行探析,挖掘其文化内涵是极具传承与弘扬意义的,希望这朵傩俗中的奇异花能够永绽光彩。

猜你喜欢
杨氏道家仪式
仪式感
仪式感重要吗?
Fort Besieged
漫画道家思想
浅议海源阁杨氏藏书贡献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Talking strategies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