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发展研究(2001-2020)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022-06-25 03:43杨慧文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葛浩文字幕儿童文学

杨慧文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接受美学理论由姚斯和伊瑟尔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该理论以西方阐释学中的“偏见”“前理解”“视野融合”等概念作为其哲学基础,在70年代经历蓬勃发展后形成读者反应批评的一个流派,并于80年代被引入中国。[1]接受美学打破传统文艺理论的局限性,拓宽其研究范畴,进一步转向对作品的接受活动进行探究,转向从读者视角来探索创作与接受、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强调在历史与现实进程中接受活动和接受者之间的能动作用[2]。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文艺理论被引入中国后,经历几十年的发展演变,与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相互借鉴、相互作用,该理论研究日益走向成熟。因此,深入探讨接受美学翻译理论的发展现状,弄清该理论的热点前沿问题,以此促进接受美学翻译理论进一步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

与其他综述性研究相比,本文拟突出以下特点。第一,借助CiteSpace软件将现有与“接受美学”和“翻译”相关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直观得出接受美学理论指导翻译研究的发文数量总体趋势、活跃度较高的发文机构和作者、研究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近5年的热点研究领域。第二,深入分析研究频次较高的领域,可以将高频关键词主要划分为接受美学理论基本内容的阐述、接受美学理论与其他理论如何相互作用、接受美学理论如何指导不同类型文本进行翻译实践、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热门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分析等。第三,详细分析近5年的热点研究领域,探究其成为热点的原因,分析未来的发展路径,并为之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CiteSpace软件常被研究人员用于文献综述阶段,利用该软件可进行文献期刊和作者之间的共被引关系分析,也可以用于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3]研究人员在调研初期需要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有效内容,所以合理利用该软件较强的技术和功能优势,在文献计量分析的过程中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4]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上2001-2020年有关接受美学理论1943篇文献,围绕相关文献的发文总量、发文作者和机构、关键词、关键词引用突变等进行分析,以图谱和表格的形式展现其研究趋势、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以期为国内接受美学理论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数据分析

(一)文献时间分布

从图1可知,对接受美学理论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其中,2004年以前该领域研究文献较少,关注度不高;2004年至2014年间为文献快速增长期,2014年该领域受到的关注取得最新突破,发文量达到171篇;2015-2020年间文献数量有较小幅度回落,但总体较为平稳。

图1 国内接受美学理论研究走势图

(二)主要研究作者及单位

运用CiteSpace这一软件分别绘制出作者及机构合作网络。每一个节点(Node)代表一个研究机构或作者,作者的发文量越多,图中节点和字号越大。[5]此外,图中连线越粗表明他们之间的联系越密切。[6]由图2可知,研究机构之间或者研究机构与作者之间缺少明显的节点、连线,且缺乏明显的中心性(centrality)。由此可知,在接受美学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各个主要研究者和研究单位之间各自为战,研究呈分散性。

图2 机构及作者合作网络

(三)关键词共现和突变分析

关键词词频分析可以严谨地反映出某个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前沿,同时避免研究者用主观意识对事实进行判断。[7]本文以关键词“接受美学”并含“翻译”为检索依据,可以从生成的关键词共现分析网络图谱中(图3)发现,“接受美学”节点最大,这证明了数据检索的准确性。经过统计分析,笔者认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有:“期待视野”(306次)、“翻译策略”(187次)、“文学翻译”(143次)、“儿童文学翻译”(141次)、“译者主体性”(91次)等。在图3中,将“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接受理论”等相似词合并,并且由于研究主题的关系,“接受美学”具有最高中心性。因此,将其余中心性靠前的词汇由高到低排序可得:“期待视野”(0.37)、“翻译策略”(0.21)、“文学翻译”(0.21)、“儿童文学翻译”(0.21)、“视野融合”(0.12)、“译者主体性”(0.11)。

图3 关键词共现和突变图

对比高频关键词,突变词的动态变化特点可以方便读者更精确地分析不同时间段中某个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并且能够将这些研究内容进一步对比分析。[8]图4是排名第1位至第22位的引用突变数据,图中深色加粗线条为该关键词发生的时间段,“Begin”“End”“Strength”分别为突变发生的起始时间、结束时间、突变强度,强度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在特定时期产生的影响越大。[6]

对CiteSpace科学图谱观察比较,笔者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突变值来看,“文学翻译”(10.5)、“阐释学”(7.75)、“儿童文学翻译”(7.12)、“模糊语言”(5)在相应的时间段内突变明显,表明上述研究关键词在对应时期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时间跨度上看,学者们长时间关注的领域有“阐释学”(2002-2008)、“创造性”(2004-2010)、“翻译方法”(2015-2020)、“翻译策略”(2015-2020)、“目的论”(2007-2012),这些领域学者持续关注的时间都在5-6年。从近5年热点研究看,学者们对“字幕翻译”“儿童文学翻译”“葛浩文”有较多研究,其中“儿童文学翻译”的突变值高达9.08,体现出学者们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领域做了大量研究。

(四)近5年研究热点分析

1.字幕翻译

电影长期以来作为传播国家文化的重要媒介,发挥着极大作用。中国影视翻译的研究发展呈波动起伏型,2008、2013和2016三个年份呈现出分界特点。[7]接受美学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在中国发展已久,但从2016年才逐渐开始引发学者们较多关注,这也与中国影视翻译发展的时间有一定的契合。白宇镜、付翠较早分别探究了接受美学视角下电影中字幕的翻译,作者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中“视野融合”“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认知系统”等概念为字幕翻译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操作模式。宋艳、张玲分别将接受美学理论与“目的论”“多模态话语”“变通法”“简化法”相结合来解读电影《乱世佳人》。[8,9]影视翻译的传统研究方法有对比法和描述法,国际前沿研究多采用实证和语料库研究方法。[10]随着“字幕翻译”的不断规范,2016年之后学者们大量分析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经典影视作品,如《老友记》(邓丹黎 2016)、美版《甄嬛传》(李稳敏2019)、《舌尖上的中国》(胡际斌、柳青2017)等。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于字幕翻译重点集中在译例分析,研究内容及方法都较为单一。

2.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题材的作品具有特殊性,此类作品目标群体是儿童。由于儿童心理和生理上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在阅读理解能力上与一般读者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翻译儿童文学更加需要关注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张鲁艳是国内最早关注儿童文学翻译的学者,他引入了接受美学理论来研究儿童文学翻译,明确指出译者应该特别关注三方面问题:儿童文学的语体、儿童的心理情绪、文化差异。[11]2006-2014年间关注这一领域的学者还较少,多数文章只是浅谈利用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中心性”“文本的未定性”“期待视野”等概念来探讨儿童文学翻译,谭海燕则更加具体地指出翻译儿童文学作品要从语体、童趣再现、文化信息处理等三个方面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12]2005-2020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儿童文学翻译,陈丞指出,随着21世纪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儿童文学及其翻译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儿童文学译介作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何芳芳整理分析中国知网2005-2014年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博硕论文,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理论研究视角划分为传统视角和特定理论视角两大类,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赖晓凤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修辞层面具体地探讨接受美学理论下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而其他学者大多是对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及不同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如《夏洛的网》《绿野仙踪》《小王子》《格林童话》《彼得·潘》等。儿童文学外译作为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国内学者有必要对近年来在海外出版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如《青铜葵花》《团圆》等)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通过个案研究,总结值得借鉴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为今后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传播打下坚实基础。[13]

3.葛浩文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学者和翻译家,“葛浩文”成为研究热点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鉴于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和中西方读者的审美角度不同,葛浩文在翻译中,以读者为中心,摆脱了原文形式的束缚,对译本进行了大量创作。例如张静首次尝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葛浩文英译本Wolf Totem,并深入探究葛浩文在文学翻译中的创作。[14]第二,中国作家莫言于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全世界备受关注,也让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产生浓厚兴趣。莫言的大部分作品是由葛浩文翻译的,葛浩文多年来深耕于汉英翻译,他的作品不仅受到莫言本人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吸引了大量西方读者的眼球。一方面葛浩文的译作保留原著中的中国文化色彩,另一方面,他竭力使大部分西方读者领会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隐含之义。莫言作为中国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品《红高粱》《酒国》《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等都被葛浩文翻译,并且在西方国家广为传播。因此国内大批学者纷纷探究接受美学视角下这些英译作品的翻译策略、方法、特点等。例如崔英梅(2014)探究接受美学视角下的《酒国》翻译策略;王蓉(2017)、杨田田(2019)、张颖芳(2019)、池新洁(2019)探究接受美学视角下《红高粱家族》英译本,深入研究了葛译《红高粱家族》如何发挥译者主体性,如何调动目标读者的能动性并使其与译作发生作用,从而创作出接受度高且广为流传的译作。[15]笔者认为对于“葛浩文”及接受美学理论的研究不能只是追求莫言的热度,还需要追本溯源、脚踏实地,从“葛浩文”早期的译作以及他个人在中国的发展出发,呼吁更多学者进行深度探索挖掘。

三、结语

基于CiteSpace软件对图谱分析,并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对2001-2020年间CNKI上的国内接受美学理论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得出以下4方面结论。其一,研究发展趋势。国内有关接受美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4年以前该领域研究文献较少;2005-2014年间为文献快速增长期;2015-2020年间文献数量有较小幅度回落,但总体较为平稳。其二,主要研究者及研究机构之间基本不存在合作关系,分布比较松散,联系不够密切。其三,主要研究内容为探讨接受美学理论框架,以及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译本。其四,国内接受美学理论的研究热点前沿集中在儿童文学翻译、字幕翻译、葛浩文的研究。

接受美学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已经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国内学者对于该理论的运用和研究不应再局限于理论演绎和译例分析的单一层面。笔者认为今后的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领域的研究有以下三方面值得注意:首先,传统研究领域(例如文学,诗歌翻译)要推陈出新。随着中国学者跨学科意识的增强,翻译理论与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都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因此我国学者可以尝试将接受美学理论与这些学科结合进行研究探讨。其次,研究热点前沿(如字幕翻译、儿童文学翻译、葛浩文)要结合新兴技术和不同研究方法。近年来数据库、语料库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翻译学科的发展起着巨大推力,国内学者借助工具对译本进行深入挖掘是时代所驱。最后,接受美学理论研究要契合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内学者开始响应国家号召,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发光。这不仅需要有更多优秀的文学、影视等不同形式的作品走入大众视野,更需要有像葛浩文一样了解译入语国家文化背景及市场需求的杰出译者。同时国家层面要鼓励翻译界与其他学界学者合作,着力建立更多学者之间的链接,助推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与其他视角相结合,共同指导翻译工作的进行,使之更好服务国家文化的发扬与传播。

猜你喜欢
葛浩文字幕儿童文学
从“资本”到文化软实力:葛浩文英译研究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简单快捷提取视频文件中的字幕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