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

2022-06-26 19:27王聪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心理健康初中

王聪

摘要:“双减”将给中小学的办学生态带来巨大变化。加强学校教育的主战场地位,无疑会使我们的教师肩负更大的责任和更高的职业要求。尽管“双减”的工作量略有增加,但促使我思考如何提高作业质量,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这就是“双减”对教师的积极影响。实行“双减”,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开展常规教学。

从当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的课程改革潮流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存在着“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缺乏建构的基础性问题。这一问题若不能解决,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学业质量评价将成为“空中楼阁”,课程的育人价值必将大打折扣。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心理健康

双减是《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简称,《意见》指出,要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行学校教育主体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主体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努力实现“双减”的教育目标。为此本文就班主任在这一背景下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有效措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高度重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这一目标的达成,与广大中小学校能否规范、有效地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密切相关。为此,建构初中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摆在初中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及评价面前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

一、初中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

(一)初中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应体现对心理健康素养发展的服务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某学科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它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心理健康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核心素养也应体现特定的育人价值。毫无疑问,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要体现的育人价值,就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发展。也就是说,判断初中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否恰当,就是看其对心理健康素养发展是否具有服务性。

初中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服务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澄明价值。心理健康素养是以终身发展的视角,对个体心理健康方面的素养进行的概括,其价值对各年龄阶段具有普适性,其表达必然具有高度抽象性。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应能将心理健康素养的抽象价值加以具体化,这种在心理健康学科层面具体化了的价值应成为心理健康素养抽象价值的重要支撑。

第二,细化内容。心理健康素养价值的普适性决定了其内容的概括性。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是心理健康素养在学科层面的细化,通过细化,使得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发展通过学科教学成为可能。

第三,划清边界。心理健康素养的发展是个体通过学习、生活的共同作用获得的。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要把通过学科才能获得最好发展的心理健康素养要素标示、组织起来,承担起学科在发展心理健康素养方面的不可替代的责任。

(二)初中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应体现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素养发展的关键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绝大多数已进入青春发育期。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过渡的人生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面貌很不稳定,且可塑性大,这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定的时期”。同时,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从青春期开始逐年增高,青春期是精神疾病发病的高峰阶段之一”。因此,帮助青少年顺利渡过“动荡不定”的青春发育期,减少精神疾病对初中生的威胁,应该成为建构初中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两大关键。

在体现初中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特征上,应该从关键内容和关键时期这两个方面来把握:(1)关键内容。即初中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应该是青春发育期不可疏漏,并且对个体的终身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2)关键时期。即初中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最应该且最适宜在初中阶段予以培养和形成的素养。错过了这一关键时期,某些素养的培养将难以弥补,进而使心理健康素养方面的问题成为终身发展的阻碍。

二、初中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

(一)自助助人的倾向与自觉

“自助助人的倾向与自觉”反映的是初中生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在态度层面的状态。初中生这一态度不可能通过教师单纯讲授促成,必须经由对具体情境的亲历实践,才能在认知倾向上获得领悟,在情感倾向上得到触动,在行为倾向上受到激发。初中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经过对丰富的具体情境的反复经历,将形成自助助人的主动意识和自助助人的行为自觉。

因此,“自助助人的倾向与自觉”可以表述为:初中生在心理健康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情境观察、角色扮演、问题解决等亲身参与的活动,在促进自身及同伴的心理健康和应对自身及同伴心理问题方面,形成的主动意识和行为自觉。

(二)积极思维的操作与品质

“积极思维的操作与品质”反映的是初中生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在认知层面表现出的活动状态(操作)和稳定特征(品质)。积极心理学将“积极”的特征定位于“正向、主動、建设性”,结合思维的三种形式——概念形式、判断形式、推理形式,积极思维可以具体化为全面思维(概念层面的正向、主动、建设性,与“只能、一定”的“片面思维”相对立)、多元思维(判断层面的正向、主动、建设性,与“非黑即白”的“二分思维”相对立)和希望思维(推理层面的正向、主动、建设性,与“一切都完了”的“绝望思维”相对立)。

积极思维的操作就是关于全面思维的要领、多元思维的要领和希望思维的要领。初中生通过心理健康学科各个主题的学习,围绕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的亲历实践,逐渐养成积极思维品质,即稳定的全面思维、多元思维和希望思维。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心理健康初中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