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2022-06-26 04:16孙祖恒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14期
关键词: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

孙祖恒

摘要: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成为必要环节。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展开教育教学进程中,应当积极创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展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小学阶段

引言:

近几年以来,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小学已然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阵地,并且还能够开阔学生们的视野,让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高[1]。因此,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于小学德育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使小学生能够更为热爱我国传统文化,进而协助学生明确自身的人生方向。基于此,本篇文章主要分析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旨在为广大人民教师提供些许意见与帮助。

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意义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熟悉基本的法律常识。此外,教师应积极向学生传授传统的文化知识,让他们在学好道德与法治的同时,既有爱国精神,又对中华民族充满自豪。知行统一是从古至今一直提倡的,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的青少年是教育的根本目标[2]。在教育中,教师应该遵循文化教育与道德法治教育相结合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觉悟。

二、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措施

(一)构建生动的教学环境

构建一个生动的课堂教学情景,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出学生们对本节课程的学习欲望。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构建一个符合学生们实际学习需求的教学情景。如此则会吸引学生们在课堂中的注意力,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们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主性。但是,如果道德与法治教师所构建的教学情景偏离小学生的知识学习的实际情况,那么则会让学生们对本节知识学习产生抵触的心理,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降低。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展开教育教学进程中,应当与学生们的发展特征及认知规律相结合,重视教学情境的构建,进而进一步帮助小学生充分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例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向学生们讲授《我们同有一个家》这节课程内容时,则需要让学生们能够深刻认识到56个民族之间,并未有高低与贵贱之分,同时也没有多寡之分,56个民族之间是平等的,就犹如家人一般。因此,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则可以引导学生聆听《爱我中华》这一首音乐歌曲,由于学生们十分熟悉这首音乐歌曲,再加之歌曲的旋律较为激昂,这时学生们的情绪则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被充分调动起来[3]。那么学生们对民族国家的热爱情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来。这不但能够达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目的,同时也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由此可见,构建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而言极为重要。

(二)借助经典成语弘扬传统美德

借助经典成语,一方面可以有效增添学生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借助成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借助经典成语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让学生能更加通俗地理解教学内容,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说话要算数”这一节课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朋友之间需要真诚以待、相互理解、讲信用,并且能实事求是地做出承诺以及兑现承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与学生展开互动,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小红和小明约好了,周日在小红家里一起做手抄报,但是在周日那一天天气骤冷,并下起了鹅毛大雪,小明心里犹豫要不要去小红家里做手抄报,你们认为他应该去吗?”学生大都回答让小明去小红家里,因为小明和小红约好了,彼此之间存在一个约定。在学生回答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出成语“言而有信”,言的意思就是说出的话,而信则是指信用,也就是指说话要有信用,让学生通过学习成语理解“说话要算数”这节课的重点,教会学生要讲信用,守原则,不轻易向他人许诺,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兑现,因为懂得守信是尊重他人最好的体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知道守信用和失信对他人的影响,使学生能成为一名讲信用、守原则的优秀学生。

(三)紧跟时政新闻,奠定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思想道德也在不断改进。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也要结合社会新闻热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渗入其中。

例如,在学习“我们爱和平”这一章节时,学生对教材中的战争场面有很深的感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关注当下的全球战争局势,分析战争产生的原因,并由此引申出传统文化中关于“和”字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国家“以和为贵”的历史渊源和深刻含义,充分理解战争的残酷及和平的宝贵,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爱好和平,但这绝不是软弱怯懦。孟子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分分合合,总结出“贵和”与“尚中”的思想,它要求人们做事需包容豁达、不走极端,求大同存小异,和谐致远,方可长久。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思想瑰宝,放之四海而皆准,纵观古今而共存。教师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为学生解读“和平”,能够让学生从纷纭的国际形势中看清是非、明辨真伪,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爱国精神和民族使命。

結束语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而在课下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弘扬,而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展开教育,通过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如虎添翼,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还可以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许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84.

[2]段文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天津教育,2020(31):103-104.

[3]宋云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天津教育,2020(26):121-122.

猜你喜欢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试论小学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