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愚公』唐八十

2022-06-27 09:00李富赤峰日报社
内蒙古林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沙海野鸡沙地

李富 赤峰日报社

人生不过百年,可他却用了35年和风沙打交道,让荒漠披上了绿装。他从一个腰杆笔直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依旧穿着旧鞋子,扛起铁锨和镐头,去林间劳作。

他说,“生态保护是我一生的追求,是祖祖辈辈不变的坚持,我老了,后代儿孙还要继续做下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他就是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布力彦嘎查的村民唐八十。他多次被评为全国、自治区、赤峰市劳动模范,并在2002年先后获得“全区绿化造林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等荣誉,2021年又荣登“中国好人榜”。

当记者走进唐八十家占地2000 亩的庄园式牧场时,顿时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马、牛、羊、鸡、犬的叫声好似一曲悦耳动听的交响乐;蓝天白云下,参天的白杨、婀娜的垂柳、粉红的桃杏、挺拔的青松构成了一幅优美绝伦的自然风景画;草丛间,野鸡展翅、山兔跳跃、狐狸奔跑,简直是野生动物的乐园。

记者很难想象,这一庄园式牧场竟然是在滚滚黄沙上建造起来的,这种“大漠愚公”的精神着实令人赞叹。

挺进沙海

中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位于大兴安岭和冀北山地之间的三角地带,布力彦嘎查就位于科尔沁沙地中。

1970年清明节,唐八十到离家七八里的地方去上坟时,居然连用石头做标记的坟头也找不到了。看到眼前漫无边际的“白眼沙”,唐八十哭了:“祖宗,我们对不起您们,前人留下的碧绿草原在我们手里被毁坏了,这无情的沙子把您们最后的宿营地都吞没了!我一定要治住这漫天黄沙,否则就不来见您们!”面对滚滚黄沙,他立下了宏愿。

于是,唐八十积极带领广大牧民种树种草、防沙治沙,还身先士卒把家搬进沙窝子。1987年春天,唐八十把搬进沙窝子的想法告诉家人后,家人都不同意,妻子长期疾病缠身,舍不得离开新盖的四间砖瓦房,更不愿到沙窝子里受罪。两个儿子虽然也不愿意到沙窝子里生活,但是他们了解父亲的脾气,没有直接反对,而是先后参了军。嘎查里的人也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说:“唐八十咋想的呀,扔了砖房住土房,从米囤跳到糠囤,到沙窝子里瞎折腾个啥?”还有人说:“你到沙窝子里建围栏,花那么多钱,几年后还不是一堆废物?今后政策变了,你治的沙、种的树都归公了,除了白受累,什么也得不到!”但是,铁了心的唐八十却说:“我治沙,压根就没想得到什么,我想实现的目标就是不能让沙子把我们的家园埋了,只要有一口气,我就要治沙!”

面对各方压力,唐八十没有退缩,反而斗志更强了。最终,他说服妻子和孩子,克服重重阻力,一家人毅然搬进了沙窝子,迈出了治理沙漠的第一步。他带领家人简单地盖了几间土房,他说,钱不能用在盖好房子上,要用来治沙。每当说起这事,唐八十总是那么从容淡定:“这是我的家乡,我不建设谁建设?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这块土地,决不能毁在我们这代人手上。我生在这沙窝子,长在这沙窝子,活着要把它建设好,死后也要埋在这里,还要看着后代们接着干下去。”

沙海放绿

在茫茫的沙海中治沙,谈何容易。唐八十舍不得花钱买菜,就在沙窝子里开垦出两块菜地,但一场风就把菜地刮得面目全非。他拿出自己多年积攒的一万元钱,买回网围栏,和妻子一根一根地立桩、一米一米地围封。几个月下来,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嘴上起了泡,脸上和身上都被晒起了皮,手上的茧子不知道剪了多少次,妻子也累倒了。令他欣慰的是,他们终于围封了600 亩流动沙地。

但一场大风袭来,他们的辛苦全都付之一炬。网围栏被大风吹得无影无踪,一米多高的木桩全被埋到了沙里,好多种下的树被风连根拔起。望着漫漫黄沙,唐八十欲哭无泪,只好咬牙将木桩一个一个地扒出来,再埋牢固。为了抵御风沙侵袭,唐八十将每棵树苗的防风沙障都加高了很多。

那时,从乌丹镇河南苗圃往回拉树苗特别艰难。由于布力彦嘎查不通车,往返乌丹镇要穿越一百公里的沙漠,唐八十只能赶着毛驴车去苗圃,由于路程太远,当天不能到达,需要在半路上的白音汗嘎查住一夜,第三天才能拉着树苗穿越沙漠。为了减轻毛驴的负担,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副“帮套”,以便在路上帮着毛驴一起拉车穿越沙海,几次折腾下来,终于拉回了2.5 万株树苗。

每年春季是北方地区造林的黄金季节,唐八十便带着病弱的妻子上山植树。他们早出晚归,风餐露宿,渴了喝口凉开水,饿了就吃茶水泡炒米,春秋两季,每天都披星戴月下山。高强度的劳作,使他二十几天就穿破一双鞋、十几天就穿坏一件背心。

经过三四年的围封治理,终于在茫茫的“白眼沙”中见到了一片绿色。唐八十欣喜若狂,他乘胜追击,从居住地附近分两次又向外围封了1200 多亩沙地,共治理沙漠2000 多亩。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唐八十与沙子、林草结下了不解之缘。2003年,他自筹资金十多万元,除在居住地治理沙漠2000 亩外,又围封沙地6200 亩。其中,营造杨树用材林80 亩,沙棘、柠条锦鸡儿、黄柳等防护林500 亩;人工模拟飞播小叶锦鸡儿、蒙古岩黄芪、沙打旺、沙蒿1000 多亩。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除利用泡子水外,他又自筹资金打五眼小型机电井,平均每年浇灌幼林三次,旱时五天浇灌一次。浇灌大沙丘上的树时,需要车拉人挑,全家老少起早贪黑,天天劳作十多个小时。

唐八十全家生活十分节俭,不抽烟、不喝酒,把节省下来的钱全部投入到治沙造林上。由于治沙,他没有及时给妻子和大女儿治病,使得大女儿终身残疾,妻子的病情也更加严重了。每谈及此事,唐八十都十分内疚。

效益显著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唐八十在治沙过程中,不断探索以林促牧、开发沙产业的致富之路。他利用丘间地种植玉米10 亩、蔬菜2 亩,年产饲料5500 公斤;种植优质牧草120 亩,年产牧草3 万公斤;饲养改良牛80 多头、羊80 多只,草料全部自给自足。

多年来,唐八十不断钻研畜牧改良技术,他饲养的牛全部达到改良标准,并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家庭畜牧业产业化格局,走上了以林促牧的发展之路,实现年收入6 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嘎查的其他牧民也改良了牛品种。有的牧民缺乏牧草,他就无偿让其到自家的围封地里打草。每年春季,他都把自家的饲草料调剂给其他牧民使用。

唐八十治沙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嘎查里的人都纷纷效仿他,也积极向沙漠进军。在得知邻居们缺少治沙造林资金时,他主动拿出一万元,买回网围栏和树苗,帮助他们围封了500 亩沙地,并把自己的治沙经验介绍给他们。

如今,在唐八十的带动下,全嘎查120 多户牧民中,已有60 多户在布力彦嘎查附近的风沙源头围封治沙2 万亩,建设了一道绿色天然屏障,有效地保护了1.5 万亩草场、4600 亩农田、6 个村庄。在他们的居住地以外,又围封治沙4 万多亩。

昔日黄沙滚滚,今日绿洲无垠。由于生态环境大大改观,动物也有了栖息之地。1989年,在唐八十治理的沙地里,出现了一只野鸡,他分外高兴。1992年,他又买回3 对野鸡进行繁殖,一年后,他把圈养的20 只野鸡放飞,如今野鸡已繁衍成群。为了使野鸡、野兔等免遭猎杀,他每年都将嘎查里的人们召集到一起,请他们手下留情,让这些生灵存活下来。如今,在绿色沙海中,野兔、野鸡、狐狸等动物都找到了理想的栖息之所。

站在沙丘高处,远看青山绿水,近看草木繁茂。那掩映在绿色之中的五间土房上方,飘动着缕缕炊烟,黑白花奶牛在林草地里时隐时现,好一派绿浪翻滚、瓜果飘香、林茂粮丰的绿洲景象。

看着他那黑里透红的清瘦脸庞、被风沙吹得绛紫色的胳膊,听着他那朴实无华的言语,握着他那长满老茧、裂出血口的粗糙大手,记者深受感动。唐八十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治沙事业,用生命描绘出了绿染沙海的壮美画卷。

猜你喜欢
沙海野鸡沙地
野鸡“大老爷”
能钻过柔软沙地的蛇形机器人
打野鸡
捕野鸡
视觉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沙地迷宫
三北工程:将沙海变成林海
茫茫沙海浩无边(书法)
风滚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