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战线上的科技标兵

2022-06-27 09:00马秀梅
内蒙古林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防沙沙地治沙

本刊记者 马秀梅

提起沙漠,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置身于一望无际的沙海深处,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除了眼前的壮阔美景,还有内蒙古人防沙治沙的赤子之心和无限热忱。

在科学开展防沙治沙过程中,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潜心研究。他们常年深入沙漠和沙地,不断地进行科学试验,探索适宜的防沙治沙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内蒙古的防沙治沙实践中。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员袁立敏就是这万千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从农家子弟到治沙专家,刚进入不惑之年的袁立敏已在荒漠化防治道路上奋斗了12年。他坚守科研岗位,深入治沙一线,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以及呼伦贝尔、科尔沁、浑善达克、乌珠穆沁和毛乌素沙地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将防沙治沙文章写在“沙地”上

在浑善达克沙地边缘地带,有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在整齐划一的纱网沙障中栽植的樟子松和柠条、杨柴等灌木长势良好。这里就是袁立敏辗转奔赴的科研热土之一。

2010年硕士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他依托内蒙古的沙漠和沙地,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项目等12 项,先后参与内蒙古重大专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等16 项。

依托库布其沙漠,他主持完成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专题“适沙型复合生物菌肥应用技术”项目,研发出了适沙型复合生物菌肥及施用技术,并在鄂尔多斯市完成了1000 亩流动沙地治理的应用示范。主持完成了内蒙古自然基金“掩埋黄麻纤维沙袋沙障建植机理研究”项目,开展了新型沙障建植机理研究,改进了沙障设置方式,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 项,分别为 “一种覆盖式生物沙障”和“一种草本植被盖度激光测量仪”。参与原国家林业局“948”项目“流动沙地植被恢复一体化技术引进”项目,完成了“生物模块固沙及植被恢复一体化技术”构建,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 项,分别为“鱼鳞式岛状沙障”和“固沙肠式沙障”。

依托乌兰布和沙漠,他参与完成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题“流动沙地植被重建技术与模式”项目,研究出了流动沙丘风蚀控制关键技术,并配套造林技术,通过对比不同沙障配置方式的防风固沙效益和防护样地植被恢复效益,提出了流沙快速治理技术方案。

依托呼伦贝尔沙地,他主持研究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工程和生物措施一体化的沙化草地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目前已完成草牧场风蚀坑、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的工程措施治理,开展了草牧场风蚀坑形态动态变化监测,以及风蚀坑扩展对周边植被特征的影响研究。基于此项目,他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资助的“沙袋沙障固沙设置技术规程”地方标准项目。

依托科尔沁沙地,他主持完成了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纱网沙障固沙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完成纱网沙障关键技术示范区建设1000 亩,并首次开展了机械治沙技术试验研究与示范,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 项。参与完成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流动沙丘分部位治理造林模式”项目,作为项目副主持人,完成了流动沙丘分部位综合治理技术提炼,研究出了纱网沙障固沙技术,获得了“疏透型纱网沙障”实用新型专利。

依托浑善达克沙地,他参与了内蒙古多伦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编制了浑善达克沙地治理方案,并负责部分方案的实施。参与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题“浑善达克沙化土地治理与沙产业技术研发及示范”项目,研发并应用了固定沙丘活化风蚀坑新型治理技术,以及后期植被恢复成效调查、关键技术提炼与成果总结。参与完成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专题“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与近自然植被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作为项目主要参加人,完成了“固定沙丘活化风蚀坑治理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

在沙区开展试验研究,最苦的就是进行风沙监测。在内蒙古多伦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每年春季沙尘暴来袭时,天昏地暗,风沙肆虐,他和同事们扛着风沙仪器,不一会儿就消失在沙尘暴中。在这里,他们经历了每一年的每一场沙尘天气,从没有间断过。为了获取精准的风速、地表风蚀量、输沙量、沙尘粒径等数据,他们需要在风沙中完成采样工作,无孔不入的沙尘钻进他们的耳朵里、嘴里甚至眼睛里,回到住地大多已是晚上八九点钟,洗漱后的脸盆底常常积淀了一层泥沙,这样“灰头土脸”的状态一直持续到风季结束。但当看见电脑中一行行数据时,所有人都很欣慰,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将防沙治沙技术传播到国内外

袁立敏工作积极,踏实肯干,科研业务及创新能力突出,和同事们研发出了一些科学实用的治沙新技术、新模式,并提炼出了一些新的防沙治沙理论观点,其中,部分新技术、新模式已在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示范。除此以外,他还想方设法把这些新技术、新模式、新理论传播到国内外,为荒漠化治理学科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他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报告会、专题研讨会,多次进行专题汇报,通过做报告、设置展板等方式,全面展示了他和同事们探索出的先进治沙理论、经验和技术。特别是在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上,尽最大努力争取机会,向国内外展示内蒙古的先进固沙技术与治沙经验。

2018年6月,袁立敏参加在法国波尔多市举办的第十届国际风沙大会,在会上制作了内蒙古先进治沙成果、治沙技术的展板展示,受到了很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2018年11月,参加了第一届中国水土保持学术大会,并在风蚀分会场作了关于“模块沙障固沙与建植技术”的报告。2019年6月17日,在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上,他在分会场作了关于“直压立式纱网沙障固沙技术及固沙机械研究”的报告。

除此以外,作为一名中共党员,袁立敏还在试验研究之余,投身科普宣教工作,向中小学生讲述中国的治沙故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绿色的种子。

2019年5月14日,他组织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防治研究所党支部成员,在毛乌素沙地现场开展“传递治沙精神,播撒绿色希望”学党史主题党日活动,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第一小学三年级150 多位师生普及沙漠、沙地及沙尘暴相关知识。在高大的流动沙丘顶部,他将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闫德仁研究员撰写的科普读物《解读沙漠》书籍送到少先队员手中,寄托了中青年治沙工作者对少先队员的殷切希望。他带领党支部成员为小朋友们示范沙障铺设方法,并指导他们进行实际操作。身后的纱网沙障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仿佛在为这场治沙接力拍手叫好。

将荣誉成绩化为前进动力

2010年以来,袁立敏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2018年12月,他参加完成的“生物基可降解沙障治沙关键技术创新及绿色治理应用”项目,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12月,参加完成的“固定沙地活化风蚀坑土壤风蚀控制与植被恢复技术”项目,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7月,参加完成的“沙地樟子松干扰恢复机制与调控技术”项目,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9年11月,参加完成的“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与沙化土地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4年12月,参加完成的“流动沙地直播生物沙障综合治沙技术推广”项目,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三等奖;2016年12月,参加完成的“内蒙古退化植被恢复技术和定向经济型植物产业化种植与示范”项目,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一等奖;2017年12月,参加完成的“流动沙丘分部位治理造林模式推广”项目,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三等奖。

多年来,他发表科研论文30 余篇,参与编写专著6 部,参与编写行业及地方标准6 项,获得授权专利18 项。2020年,他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奖”。2021年,他被选拔为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并获得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他还在紧张的工作期间,取得了博士学位。他努力引领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防沙治沙团队建设,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目前,他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8 人。2011年以来,他5 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年度考核优秀人员,3 次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踔厉奋发启新程,笃行不怠向未来。作为新时代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袁立敏将持之以恒投身防沙治沙研究,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耐心,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敢于创新的精神、勇于担当的信念,深入践行“科学家精神”,为内蒙古乃至全国的荒漠化防治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野外调查沙地植被恢复成效

猜你喜欢
防沙沙地治沙
防沙治沙视角下林业生态建设分析
能钻过柔软沙地的蛇形机器人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沙地迷宫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风滚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