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2-06-28 14:58孙有鹏
学周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摘 要:数学学科素养视域下,研究性学习模式已成为教学的重点和焦点,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新时代下的人才需求。基于此,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探究和探索,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并在知识探究中促进思维的独特性发展,真正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文章分析了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并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21-0142-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1.047

在最新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焦点。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就是借助类似科学的研究方式,引导学生以知识探究者的身份,围绕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并在探究中进行再创造,最终促使学生在研究学习中,对数学概念、数学定义、数学规律等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促进思维能力的独特发展,并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从“知识灌输”的教学理念束缚中解放出来,积极开展研究性数学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中,成功获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一、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弊端分析

数学是小学阶段重要的一门学科,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小学数学还承担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任。纵观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诸多的弊端。

(一)教学过程枯燥,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下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深受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依然被束缚在“死记硬背”数学概念和公式的学习模式下。可以说,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小学生面临着“背不完的公式,写不完的数学卷子”。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小学生逐渐对学习产生抵触的情绪,甚至喪失数学学习的兴趣。而结合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数学学习欲望直接决定了自身的学习态度,影响了数学学习结果。小学生由于内驱力低下,致使其始终被束缚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二)教师角色定位不够精准

小学数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唯有从传统“课堂主导者”角色中解放出来,坚持新课改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纵观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小学数学教师依然被束缚在传统教学理念上,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够精准,依然将自己置于课堂的“主导者”地位,在课堂上占据权威的位置,组织课堂教学时努力将学生引入自己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抹杀了探究学习的兴趣,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基于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极容易抹杀学生的独特个性,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新课改的要求相差甚远。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过分关注学习结果,以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课堂参与程度、思维发展情况、作业完成、进步状况等,确保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能够精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教师在实施评价时,弱化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参与度”,片面地借助“教师评价学生”模式代替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这种滞后的教学评价模式严重制约了教学评价激励性、导向性的价值发挥,制约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1]。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开展策略

(一)树立研究性学习意识

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应试化教学理念下的“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已经落伍,难以满足数学学科素养下的要求。基于此,在促进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树立与其相契合的教学观念。

首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数学学科素养下,教师必须要从知识性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结合数学学科素养的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发展情况、数学综合能力等,旨在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结合新课改下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学目标,尊重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区,设计出与其相契合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案。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应结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选择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以知识探究者、研究者的身份,围绕数学知识进行思考、探究,最终在探究学习中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再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将自己从独霸课堂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2]。

(二)基于问题情境开展研究性学习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手段,凸显了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个数学知识点进行研究、分析,最终促使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最终在探究中完成数学知识的探究学习,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促进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科学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研究性学习。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就指向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设计出具有探究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以便于学生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研究学习。

例如,在“乘除加减运算顺序”的教学中,教师可给学生设计问题情境:以学生常见的买文具为素材,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先加减后乘除”“先乘除后加减”两种不同的运算顺序,会对运算结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接着,依托问题情境的驱动,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研究学习,借助问题的引导,经过思考、探究,最终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乘除加减运算顺序”的探究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通过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真正唤醒了小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了小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真正提升了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三)基于合作交流开展研究性学习

针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其知识能力有限,很难凭一己之力参与研究性学习,致使研究性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面对这一现状,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应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数学知识的研究性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研究性教学之前,应按照小组学习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同时,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结合数学内容,设计出具有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预先设计好的学习任务展开研究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价值,借助科学的引导和点拨,确保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3]。

例如,在“计算各图形周长及内容”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可兼顾“学优生和学困生”的特点,将全班学生科学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什么是周长”来探究周长的规律和特点。之后,依托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包括花坛、书桌、教室等不同的图形进行探究。这样,学生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真正掌握了“计算各图形周长及内容”这一部分的理论知识,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也实现了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真正落实了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四)贴近生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小学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不仅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坚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元素中研究数学知识,并在生活问题中,实现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择与其相契合的生活元素,将其与课堂教学融合起来。通过生活元素的融入,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减少了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还可在完成教学之后,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贴近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考如何解决。

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研究性学习,在研究中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期末考试及格率计算”的问题,指导学生在统计及格人数后计算出考试及格率,并让学生掌握“及格率就是及格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比率”。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元素中,更好地参与数学知识研究学习。

(五)在实践操作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书本上间接获得、实践中直接获得。以往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基本上都是围绕数学教材,按照数学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知识灌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不够全面、系统,甚至存在表层化的现象,难以实现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因此,面对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师还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给学生准备数学研究性学习材料,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操作,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

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规律进行科学探究,就在课堂上给学生准备了三角形、剪刀等,引导学生动手将三角形的角剪下来,通过顶点对齐拼一拼,将剪下来的三个角接到一起,最终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4],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研究性学习中,真正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研究性学习,提升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六)基于实践调查开展研究性学习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还应坚持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数学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实践类的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社会实践调查方案,还应加强调查方法指导,引导小学生借助正确、常用的社会实践调查方法,使其在调查中获得关键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和思考,最终完成数学本质的研究性学习。

例如,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践性任务,引导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对邻居每天消耗的塑料袋进行统计,并将一周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如此,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这一部分知识的深度学习,也在实践调查的过程中感悟到白色污染的严重性,真正强化了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设计出研究性学习评价模式

新课改下,要求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树立与其相契合的教学评价模式。基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小學数学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应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思维发展等,旨在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全面、客观地表现出来。其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评价。在“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下,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在评价参与中明确数学研究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明确继续学习的方向;同时,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在优化教学评价时,还应结合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差异化的评价标准,旨在实现所有学生的发展。再次,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开展评价。为了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应灵活借助激励性教学评价,促使学生在肯定和赏识中,有所成长、有所发展。

综上所述,面对素质教育下的要求,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趋势。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评价等,促使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促进思维和能力的发展,真正落实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世华.浅谈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J].新课程,2021(47):52.

[2] 朱建平.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J].学周刊,2021(30):155.

[3] 李丹.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解析[J].智力,2021(23):113.

[4] 李颖.基于新课标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探究[J].成才之路,2021(16):126.

作者简介:孙有鹏(1979.5— ),男,汉族,甘肃武威人,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