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内涵建设 彰显民族特色

2022-06-29 22:26王秀莲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课程

王秀莲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实验小学是一所建校于1962年的民族学校。学校秉承教书育人的初心,基于民族学校发展的实际,立足内涵建设,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民族创新人才”为办学宗旨,以“创‘规范+特色’学校、建‘敬业+专长’师资、育‘合格+特长’人才”为办学思路,彰显民族特色,形成了以现代化办学手段为基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支撑、优化的课程结构为策略、自主互助的课堂教学为中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依托、发展性评价为机制的具有民族小学特色的发展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所学校要树立自身的品牌,必然要求具有科学的办学理念。”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教育观念要有新跨越,特色创建要有新突破,学校管理要有新举措,文化建设要有新变化,教育质量要上新台阶”的工作要求,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转变教风、学风为基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营造“幸福教师,快乐学生,和谐校园”的育人氛围,全面、持续地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提高师生的生命质量。

一、以特色文化建设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底蕴

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在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我校力求“四个创新”,实施“六大策略”。

力求“四个创新”:一是力求课程创新,传承民族艺术,体验文化魅力;二是力求环境创新,凸显民族特色,注重人文内涵;三是力求课堂创新,关注学习能力,打造幸福课堂;四是力求管理创新,实施文化管理,贯彻幸福教育。

实施“六大策略”:优化校园环境,以富有民族风情的环境文化陶冶幸福情怀;强化制度建设,以饱含人文理念的制度文化播撒幸福关怀;提升课堂品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幸福成长;加速专业发展,以构建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培养幸福教师;弘扬民族文化,以蕴含民族特色的课程文化奏响幸福乐章;彰显活动育人,以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文化加深幸福体验。

(一)力求课程创新,传承民族艺术,体验文化魅力

作為一所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学校,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我校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可以依托的宝贵财富。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我们积极探索适应民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与模式,探寻有效开发与利用民族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在民族艺术教育、民族语言教育、经典诵读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开发了“2+X”校本课程核心体系。“2”指的是两个语言类学科校本课程,即蒙、汉双语校本课程;“X”系列课程是指以“大课程观”为理念,架构起民族艺术教育、经典诵读教育、益智健体教育等三大类课程模块下的“X”个特色兴趣项目课程,包括艺术类的马头琴、民族合唱、民族舞蹈、百人军乐,美术类的多彩泥塑、惟妙水彩、惟肖素描、巧巧手工、逸风书法、植物艺术,健体益智类的趣味篮球、快乐足球、花样跳绳、田径、围棋、喜塔尔蒙古族象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校还挖掘并开发了智能教育课程——钟鸣机器人搭建、图像化编程启蒙、八爪鱼STEAM创客课程等。学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采取“教师走班”和“学生选课”的两种模式实施“2+X”校本课程,“一届一方案,各有特色”“一人一课表,各美其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自己特长发展的“社团课程”;让教师选择自己擅长和适合自己专业能力的“走班课程”——选课走班,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多样化发展需求。我校“2+X”校本课程与国家“双减”政策不谋而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大餐”。

(二)力求环境创新,凸显民族特色,注重人文内涵

我校关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墙,积极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力求创新,注重人文内涵,力争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育人,润物于无声处,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文化墙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德育板块、经典传统文化板块和艺术板块。

德育板块的文化墙有:综合楼外墙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围栏上挂有图文并茂的《三字经》展板;教学楼门楣上设计“中国梦,从美丽孩子们的心灵做起”标语;楼内走廊显著位置悬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条幅;楼内每个楼梯对面墙上写有“入楼即静,入班即学”“好习惯成就一生”等警示语。文化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大的德育。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激励作用,把德育置于校园文化的芬芳中,把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放到校园文化的创建上。

经典传统文化板块的文化墙有“沐日月清辉,扬民族光华”民族文化长廊,展出学校民族教育教学活动成果。

艺术板块的文化墙有“畅游艺术海洋,睿智美好人生”艺术教育成果大展台,展出每届校园艺术节和每项重大艺术教育成果。

(三)力求课堂创新,关注学习能力,打造幸福课堂

我校致力于打造富有生命关怀的幸福课堂,使课堂洋溢着新、活、趣、美、实的教学特色。学校所倡导和实践的“125幸福课堂”教学模式以幸福教育、自主、合作、探究、因材施教为理论基础,以学生发展、进步为中心(“一中心”),以任务导学和小组学习为路径(“两路径”),以“坚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五个坚持”为原则,以“根据‘学习目标’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等“五个习惯”培养为抓手,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反思”为模式基本结构。

落实“双减”政策,要在校内课堂教学上做好“加法”,要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我校坚定“课改再出发,行动在课堂”的思路,从转变教学理念、变革教学策略入手,要求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在层次上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从而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学校力求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成为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切磋的舞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以此推进优质课堂文化建设,推动“双减”落地见效。

(四)力求管理创新,实施文化管理,贯彻幸福教育

在管理过程中,我校坚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深入调研,制订并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管理的计划性、服从性、主动性和统一性,发挥管理的规范化作用;以“教师、学生第一”为理念,以教师、学生的发展为本,确立校园文化建设制度。我校打造校园制度文化,凸显运用实践,设立民族文化日,开展校园“五大节”活动,力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我们将每周三定为民族文化日,以节日的形式营造民族文化氛围,打造诗意校园。在民族文化日,我校开展大课间经典诵读特色活动,这一活动是学校“2+X”校本课程成果的一个综合展示。活动以时尚的艺术形式“快闪”为载体,学生以年级为单位,随着音乐,聚来闪去,在翩翩起舞中或铿锵吟诵,或激情咏唱,此起彼伏,瞬间入场、旋即变换队形、纵情诵读,词断情不断,句断意不断,让人心旌摇曳,实现“润物细无声,匠心育桃李”。

我校把文化建设融入到艺术、体育、劳育课程,以开展艺术节、阅读节、体育节、科技节、劳动节等主题活动,创设文化建设载体,对学生进行美德熏陶,提升文化素养,促进全面发展,装点学生的美丽童年。

科学的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其茁壮成长。校园内严谨规范的秩序、师生们积极向上的情绪,深深体现了学校科学的管理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实践证明,其潜在的功能是巨大的。

二、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首要因素,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失去了有形的支撑,成了空中楼阁。

我校立足当下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以集体智慧引领学校未来发展之路。我校加强党支部建设,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学习;充分利用新中国建设伟大成就,加强师生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锤炼勇于担当、勤奋务实、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

我校以黨建为引领,建立健全落实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突出党员形象,通过评选学校“最美教师”,把师德师风建设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我校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采取了以下方法:一是读书学习,提升理论;二是建设“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同研共进,互助提高;三是岗位练兵,以赛促训;四是“走出去、请进来”,开阔视野;五是课题引路,以研助训,开展校本研修、组本研修和名优骨干教师培养等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学者型转变和发展。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和学校的文化品质,还形成了以问题、读书、行动、反思、改进为基本模式的教师成长路径。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89人,其中省骨干校长1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师德标兵1人,省学科带头人2人,省优秀班主任2人,省骨干教师8人,市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十佳青年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标兵、教学能手、骨干教师35人。

三、以全面育人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021年7月,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我们积极响应,第一时间召开班子会,研究制定实施方案,以“控量、保质、赋能”为宗旨,立足“全面压减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育人功能”三项任务,紧紧围绕“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的教育目标,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两个着眼点:一是着眼于学生的当前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幸福,培养核心素养能力,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我们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树立“大思政”理念,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寓德育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之中。我校抓住青少年“拔节孕穗期”,举行入学礼仪式、创新“开学第一课”、抓牢德育实践活动,形成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的长效机制,对学生进行美德熏陶,提升文化素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安全教育、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坚持德育为先,突出实效

1.构建德育网络

我校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礼立校,以礼立人”,构建全方位德育网络——德育领导链、德育队伍链、自我教育链、德育监督链、育人渠道链、德育教育阵地链,使学校工作时时渗透德育,事事交织德育,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求教师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做到“心中有爱,严而有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心理效应,有效运用心理学知识,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要求教师重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落实到教学各环节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导下,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持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五个一”行动,即一次实效的家访、一次全员心理健康筛查、一系列生命教育、一次高质量的家长会、一场心理剧表演。我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我校教师在疫情期间编导的心理音乐剧《守护心灵,“疫” 路阳光》被推送到省里展评,荣获二等奖;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沙漠中的苹果”荣获省二等奖;校园心理剧《十一岁的烦恼》荣获市心理剧展评活动二等奖;心理健康情景剧《淘淘变了》在全县教育深化改革推进会上展示。

(二)坚持智育为重,提升素养

1.树立教材整体观

我校坚持智育为重,要求教师树立教材整体观,把握准教材的能力发展序列,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我校通过教材培训、优秀课例观摩、集体教研等活动,注重指导教师深入学习,掌握教材的育人功能,把握教材中涉及的学科思想、价值观、方法论。

2.提升作业设计能力

我校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优化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加强作业管理,实施作业设计研究。各学科探究性、实践性作业异彩纷呈,如数学思维导图、古诗配画、科学小实验、英语绘本剧、社会小调查等;跨学科综合性作业精彩纷呈,如环保小发明制作、美食大体验、各种手工作品、迎奥运创意雪雕等。我们在坚持做好作业“压总量、控时间”的基础上,从学情出发,注重“调结构、提质量”,深耕作业设计,开展任课教师单元作业设计大赛,以赛促研、以赛促进,基于增强学生学习自主能力,不断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水平,不断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落实“双减”要求,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

3.完善评价机制

我校探索教学评价机制改革,评价突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等。“考什么”正在影响“教什么”。“双减”后首场期末考试,我们开展了“争星闯关”表现性评价活动。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争星闯关游戏方式检测了他们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及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综合考查了学生思维反应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创新评价机制改革倒逼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促进“双减”落地见效,推进素质教育。

(三)坚持体育为基,强化锻炼

我校以“健康第一”为理念,实施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运动理念深入人心。

1.丰富课间操

我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上好“2+X”课间操。“2”是指小学生广播体操“七彩阳光”和校编民族特色韵律操“马背少年,舞动梦想”;“X”是指张三丰太极拳、班本化的健身或益智游戏,包括花样跳绳、踢毽子、呼啦圈、跳格子、鹿棋、喜塔尔等;校本化国家课程,如坚持把体育与健康国家课程与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这里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包括摔跤、布鲁等。

2.组建体育队

我校成立体育田径竞技队、足球竞技队和篮球竞技队。校体育队在全县中小学运动会小学组比赛中连续三年蝉联冠军。体育竞技培养了学生勇于拼搏的良好品质。

(四)坚持美育为要,增强熏陶

1.搭建舞台

学校以培养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为目标,实施美育,强化熏陶和体验。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爱党、爱国的情感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体验美、感悟美、享受美,同时获得道德提升,情感升华。我们从不放弃对每一方舞台的打造,特别看重学生每一次登台的机会,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为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才华搭建了一个又一个舞台。“我欣赏,我创造;我展示,我成功”的艺术思想根植学生的心灵,经历学校这方舞台的历练,学生变得更加自信、优雅、从容。

2.组建社团

学校组建了阿吉奈马头琴表演队、娜荷芽民族合唱队、朝鲁门民族舞蹈表演队等社团队伍,并已经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学生富有民族特色的演出令人陶醉。如马头琴表演,琴韵悠扬,奏响迷人乐章,引领着学生走进神圣而美妙的民族艺术殿堂,陶冶情操,积淀文化素养。

艺术教育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已成为我校办学特色之一,是学校发展的一张名片。学校曾荣获辽宁省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示范校,被确定为省级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马头琴队曾荣登央视舞台,曾荣获教育部中小学艺术展演二等奖;合唱队曾获省艺术展演一等奖;经典诵读《蒙古族礼仪颂》走进新华社云直播现场;舞蹈队连续两年参加阜新市春晚;自编课间韵律操《马背少年,舞動梦想》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播,点击率达到6.5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五)坚持劳动为本,加强教育

1.课内融入

在落实“双减”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加强劳动教育,积极探索劳动课程实施的新策略,安排专职教师,每周抽出1课时并纳入课程表。我们通过劳动与德育的结合来提高劳动课程的实效性,以德育为依托,将劳动和德育、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使得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2.活动实施

我校设立劳动月、劳动周,开展劳动节、劳动技能大赛。根据不同年级设立不同的竞赛主题,低年级以自立自理能力为重点,中年级以创新能力为重点,高年级以感悟工匠精神为重点。通过适合学生的趣味劳动竞赛,评选校内、班级劳动小达人。此外,我们抓住机遇精心设计劳动教育大课堂,如冬天下雪,我们以雪后操场为劳动场景,以清除校园积雪为劳动内容,将劳动教育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历出力、流汗的劳动过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

3.家校协同

我校不断推进家校协同,开展“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劳动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等劳动理念教育;推送各年级家务劳动清单,让学生学会必要家务劳动,如了解掌握“一个馒头是怎样诞生的”,从而使其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