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

2022-06-29 06:21杨雨涵
电动工具 2022年3期
关键词:层级定向调度

杨雨涵

( 西安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600 )

0 引言

电气工程是我国工业制造的重点工程,尤其在实现自动化控制技术融合之后,更是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1]。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宽泛,局限性较小,对于工程建设中特殊设备、装置的控制效果更佳,控制误差率极小,自身具备的定向反馈程序完整,在复杂电气工程环境下,可以确保设备稳定、安全控制与运行[2]。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方式可划定为单向散控、多层级控制以及目标指令控制等,每一种控制模式的适用情况不同,控制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3]。

1 概述

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定向分析和研究,应考虑到最终测试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本文选择较为真实的背景环境,结合电气工程的实际施工需求,调整处理标准,构建更加灵活、多变的动态处理结构,融入智能化、数字化定向执行程序,加强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程度,提升整体建设效果。采用集成式控制指令,形成自动化控制集群,进一步实现电气工程的节能控制,改善自身存在的工程分散控制问题。从多个方面入手,深化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效果,推动相关行业逐步迈入一个新的发展台阶[4]。

2 控制

2.1 远程自动化双控参数

结合实际控制需求,设定远程自动化参数。依据电气设备的关联范围,将内燃机作为工程搭接的设备,制定具体的核定控制参数标准,计算定向受控比如下:

式中:G为定向受控比,t为内绕标准,w为执行顺序。结合得出的定向受控比,划定电气工程的实际控制范围。此时,需要摒弃传统半自动化控制方式,采用双控形式,利用特定程序代替人工控制部分,形成全覆盖式的自动化执行处理模式。[5]

电气化工程为增强整体动态化处理效果,会采用混合式的控制形式。在远程处理背景下,构建动态集成控制目标,利用内燃机代替实际的控制装置,细化远程自动化控制效果,可达到控制范围延伸的目的。[6-8]

2.2 动态模糊自动化运行结构

远程自动化双控参数设置后,需要完成动态模糊自动化运行结构的搭建。[9]依据上述设定参数,建立双控电气工程目标,营造集成化的驱动控制。为提升电气工程的整体应用效率,计算动态极限差值如下:

式中:H为动态极限差值,x为远程调控距离,a为双控核心,g为集成范围。在标定范围之内,将运行控制结构设定在电气工程关联设备之中,构建动态模糊自动化控制协议,如表1所示。

表1 动态模糊自动化控制协议预设表

根据表1,可以完成对动态模糊自动化控制协议的预设。在自动化控制程序之中,针对特定环节更改、调整自动化控制结构核心,从远程的角度实现多目标、多层级控制,同时,构建基础性的集成控制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 基础集成控制结构结构图

根据图1,可以完成对基础集成控制结构的设定。就此时构建的自动化控制结构模块,调整管控平台的控制程序,明确模糊自动化控制范围,实现动态模糊自动化运行结构的建立。

2.3 集成高配自动控制总线

集成高配自动控制总线主要针对电气工程的总控设备分析,相对于传统的控制程序,集成高配控制程序的灵活性更高。在复杂的电气工程环境之中,可以对不同的区域作出划定,依据区域内布设的总线数量,构建自动化变动程序,如图2 所示。

图2 自动化变动控制程序图

根据图2,可以完成对自动化变动控制程序的设定。总线的布设增加电气设备的应用频率,与此同时,划定定向控制区域,计算集成控制常值如下:

式中:A为集成控制常值,y为自动覆盖范围,δ为标定距离,f为总控模块差值。依据得出的集成控制常值,更改不同区域总线布设的数量及位置,完成对集成高配自动控制总线的布设。

2.4 定向调度

电气工程的电力调度涉及许多设备的应用和调整。所以,自动化控制程序的调度标准应保持一致。为了更好地确保电气设备的应用效率及质量,需要事先明确调度处理的规约驱动覆盖范围,计算覆盖率如下:

式中:M为自动化控制覆盖率,b为规约距离,s为自动化控制定向调度示比。依据自动化控制的覆盖情况,进行电气工程的定向调度,实现更为高效的处理。

2.5 联动自动化

完成电气工程定向调度后,应进行联动自动化控制处理,需要在内置结构中添加联动自动机制。所谓联动自控机制,主要指的是在电气工程施工中,针对于控制薄弱区域,设定多层级、多目标的控制模式,更改电气设备的指标参数,利用自动化控制平台,调整控制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特殊电气工程,联动控制机制需要分化成不同的控制阶层,依据电气处理需要,对控制程序作出定向调整,确保控制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进一步细化施工质量及效率,通过联动自控机制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与处理。

3 实例分析

选取D 电气工程(以下简称“D 工程”)作为测试的主要目标,为确保最终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划定自动化控制覆盖范围,结合电气工程施工处理需求及定向检测标准,调整工程指标参数,核查测试装置及设备是否处于稳定运行状态。

3.1 控制处理现状

D 工程是一项大规模的电气化组建工程,主要针对站内电气设备的控制程序和处理结构进行定向调整分析。施工初期,在数字化技术及相关设备的辅助支持下,取得了相对较好效果。随着建设环节增设以及电气化控制环境日趋复杂,部分区域在自动化控制方面逐渐暴露出问题,这对于后续的施工效果形成了消极影响。最为典型的是自动化控制机制问题,针对于工程的控制需求,划定具体的覆盖区域,预设控制等级,见表2。

表2 D工程控制层级预设表

根据表2,可以完成对 D 工程控制层级的预设。此时,虽然可以实现基础指标的调整,但在特定工程区域施工时,部分设备的控制效果仍然不理想。除此之外,D 工程还出现了控制滞后,电网搭接不顺畅等问题。

3.2 自动化联动控制实证

结合定向互联网技术及自动化控制平台,对D 工程自动化联动控制进行实例分析。依据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明确自动化控制范围,计算电力调度常值:

式中:A为电力调度常值,j为自动化控制差值,m为允许出现的极限比。与此同时,在标定的电气工程调度范围之内,结合工程延伸区域,调整自动化控制指令完善所属覆盖程度。该部分可以通过调整控制协议或指令来实现。

通常情况下,电气工程目标或任务的执行均需要依靠定向的控制指令来完成。在整个过程中,不同的控制指令可以实现对应的工程处理目标,针对于复杂度较高的任务,还可以采用组合处理的方式来实现。所以,需要先设定组合指令的集群,如图3 所示。

图3 组合指令集群处理图示

根据图3,可以完成对组合指令集群的设定。结合电气工程内部设备运行情况,计算施工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响应时间,实例结果分析见表3。

表3 D工程实例结果分析表

与D 工程基础自动化控制测试组相比,本文设计的联动自动化控制测试组控制响应时间相对较短,表明在实际应用中,电气化工程的自动化控制效果更佳,反应控制速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4 结语

传统的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更多偏重人力控制,虽然可以实现预期的工程目标,但是控制难度大,成本较高,更易出现控制误差。融入智能化、层级化的动态趋向控制方法后,能够提升工程施工的效率及质量,构建灵活多变的自动化控制程序,简化处理环节,营造稳定、安全的施工环境,为后续结构的搭接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层级定向调度
定向运动的迁移价值研究
基于智慧高速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基于CE-PF算法的舰载机离场调度优化问题
水资源平衡调度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基于增益调度与光滑切换的倾转旋翼机最优控制
层级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