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巾帼英雄

2022-06-29 12:31本刊编辑部
工会博览 2022年8期
关键词:雪车冬奥护理

□本刊编辑部

她们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没有引起社会轰动的科研成果,只是首都万千女职工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但她们一直在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并在自己的普通岗位上取得了值得借鉴、让人点赞的成绩。值此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让我们来了解她们的付出,聆听她们的故事。

延庆区第一中学英语教师 黄爽 “变身”冬奥会技术官

今年30 岁的黄爽,在2022 年的春节多了一个特殊的身份——北京2022 年冬奥会雪车项目的起点长。

黄爽与冬奥结缘是在2019 年,那一年她在网上看到通知,北京冬奥组委要举办一个国内技术官员的培训,就第一时间报名了,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后,顺利通过考试,并取得了国际级裁判证书,正式成为雪车和钢架雪车项目的国内技术官员(简称NTO)。截至目前,此项目国内技术官员的数量不超过40 人。

作为起点区域的负责人,黄爽说:“我要整体掌控雪车项目出发区的工作部署,组织协调以及监督起点各点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开展,具体负责检录区的相关工作。”事实上,雪车起点区域的工作极为繁杂,需要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紧密衔接,这对黄爽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雪车项目正式比赛是从2 月13 日开始,碰巧这一天天降大雪,这给黄爽的工作又增加了新的难度。“雪花不停地落在收车平台和出发准备区的冰面上,为了保证推着沉重雪车的运动员更加安全,我安排工作人员一边紧急扫雪,一边在地面铺上大量的地垫。”这一准备过程完成得紧张而迅速,雪车的第一场比赛顺利完赛。“连这样的状况我们都能攻破,还有什么是我们不能克服的?这也让我信心倍增。”黄爽自豪地表示。成功完赛后,因为下雪场地运力不足,黄爽只得从赛道沿线走下去。这一路她欣赏着纷纷飘落的雪花,看着海坨山白皑皑的巍峨壮丽,不由得感叹:“能够以国内技术官员的身份参与到冬奥中,我感到很骄傲。”

雪车项目的赛事安排多在早上和晚上,黄爽所住的酒店离赛道很远,常常在赛前4 小时即早上5点就要离开酒店前往赛场做准备,晚上12 点多才能回来。比赛进行时,一个竞赛单元往往有四五个小时,这期间她一直在场地各个区域巡视,对整体工作流程进行把控,提醒工作人员上岗时间,一刻也不能休息。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细心,同时也要经受海陀山上严寒天气的考验。“因为长时间站立、走动,再加上厚重的雪服,完赛后肩部背部倍感疼痛,而且在赛时不觉得有什么,一旦坐上回酒店的车就总会觉得又累又冷又渴又饿。”黄爽回忆道。

作为NTO,黄爽先后3 次在海坨山的“雪游龙”执裁,同时凭借着英语语言优势,还参与了北京2022 年冬奥会、冬残奥会雪车和钢架雪车专业(岗位)培训教材的编译工作。作为英语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她也经常为学生们普及冬奥知识,向他们介绍自己所执裁项目的规则和比赛特点,为学生们讲述她在赛场上所体会到的奥运精神,希望为他们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增添一份乐趣和激励。

每每提到服务保障冬奥,黄爽这样说:“我们与来自五湖四海的雪车项目国内外技术官员,忙碌在位于海陀山的‘雪游龙’上,保障赛事,见证‘双奥之城’这一历史,共筑冬奥梦,作为一个有着奥运情节的延庆人,我感到很荣幸!”

北京城建集团国家速滑馆保障团队 段捷 我是冬奥会上的一片“小雪花”

“千万雪花,竞相开放,万千你我,汇聚成一个家。”春暖大地之日,绚烂的烟火照亮了北京城市的夜空,震耳的呐喊声响彻神州大地。当2 月4 日,全球瞩目“鸟巢”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时候,段捷的保驾模式已经开启了13 天。从1 月23 日起,国家速滑馆开启了闭环管理,段捷跟随同事一起对国家速滑馆的基础设施进行保障工作。

“国家速滑馆作为北京2022 年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将有14 枚金牌在此产生,也是产生金牌最多的场馆。我和同事们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段捷说,作为国家速滑馆的建设者、冬奥会的“保驾”人员,历经千余天的建设果实,迎来荣光时刻。

为做好国家速滑馆的赛时保障工作,项目团队挑选了参与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各专业队伍的顶尖工人和管理人员,组成了120 人的保驾团队。冬奥会期间,段捷与同事一起进行着场馆基础设施维保的工作。消防设施、通风空调、机电设备必须保证运转正常,“两分钟人车确保赶到现场”。尽管她对自己亲手铸造的国家速滑馆信心百倍,绝对能够经受住赛事的考验,但是还是做好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冬奥会恰逢春节假期,段捷和同事们一起主动放弃了休息,全身心地投入到冬奥会的保驾任务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张张照片记录着保障人员的坚守。

作为北京城建集团国家速滑馆保障团队闭环外总包管理工作人员中为数不多的女同志,段捷发挥女同志热情、细心的特质,积极主动地扛起了人员考勤、组织核酸、宣传等繁杂的后勤工作。“虽然人员考勤和核酸检测等工作是基础保障工作中最不起眼的一项,但是疫情之下又必不可少。”段捷为了做好这些保驾工作,还特意制定了值班表,为现场“保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月27 日,闭环内一位同事的生日。段捷代表项目部精心挑选了生日蛋糕,通过重重检查关卡交到了同事的手中。当天同事在朋友圈晒出了闭环内切蛋糕的照片,并这样写到:“这是这辈子最有意义的一次生日。冬奥有我,让我们一起向未来。”看到同事开心的笑容,段捷由衷地祝福他。2 月5 日,国家速滑馆迎来了首个竞赛日,段捷与同事们早早便来到现场,迎接着“冰丝带”的第一批奥运观众。她用手机记录下了那些感动的瞬间,他们与观众交谈场馆使用感受的瞬间,红了眼眶的瞬间,为运动员振臂呐喊的瞬间,沉浸式体验着自己亲手建筑的场馆,共享这属于所有人的荣光时刻。

2018 年,自国家速滑馆开工以来,段捷与所有参建者一样,一起见证了它的春夏秋冬、日升日落,辛勤和汗水、泪水与笑容浇灌出“冰丝带”。“很荣幸作为一片‘小雪花’,参加并见证了北京2022 年冬奥会的圆满举办。”段捷说,回首四年前,“以百分之百的工匠精神,创百分之百的优质工程”是她和所有参建者的承诺。“各界媒体及各国运动员、官员向冰丝带伸出大拇指,这是对我们四年岁月最好的回答,也是对全体参与到国家速滑馆建设、运营、赛事筹备人员最大的褒奖。”

首都儿研所重症医学科助理护士长 刘亚京 重症监护室里的“天使妈妈”

普通人眼中的ICU 是个可怕的地方,因为生命中的“绝望”与“希望”在这里不停地来回交替……但是在首都儿研所ICU 病房里,却处处都有医护阿姨对小患者们浓浓的关怀、满满的爱。

刘亚京是个地道北京姑娘,毕业后选择了儿科护理工作。在儿研所度过了11 个春夏秋冬的她,一路走来,始终奋斗在重症医学科临床护理一线,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急危重症抢救护理经验,也带领科室创建人文品牌,努力做有温度的医疗,为重症患儿传递温暖,为患儿家庭点亮希望。

在儿研所的ICU,刘亚京是最贴近孩子的护士阿姨之一。护士长肩负着整个病房的护理工作,每一位孩子入院,她都会在身边陪伴,做护理。在ICU 的孩子意识逐渐恢复,面对陌生的一切而感到恐惧时,刘亚京总会握着他们的手一遍遍温柔地哄着,她会与患儿拍小手、喂饭、剪指甲、洗头发、梳小辫,还会给孩子们讲火火兔故事,不时还会打开投影给孩子们看喜欢的动画片。在ICU 病房的一个角落书架处,摆放着不同年龄段孩子喜欢看的图书绘本和玩具,刘亚京会给每张病床上放上孩子喜欢的毛绒玩具。对于哭闹不止的宝宝,刘亚京还会用自己的“独门绝技”——“爱心棒棒糖”哄孩子。更令孩子们期盼的是,得到刘亚京手工做的黏土玩具,小篮球、小动物、小花朵等,“我经常会问小朋友喜欢什么,等下班后,我就会用超轻环保黏土做些玩具,第二天带到病房。看到孩子们欣喜若狂的样子,我也是倍感欣慰。”在ICU 病房紧张的氛围里处处流露出刘亚京“妈妈式”的关爱与温暖。

“我们是无陪护病房,孩子们突然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加上有病痛的折磨,哭闹是在所难免的,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既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浓浓的人文关怀。”亚京讲道,“其实,在我们科室里的医护人员很多时候都成了患儿的‘临时妈妈’,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努力战胜病魔,希望他们早日回到父母身边。”曾经有一个叫“小佳佳”的患者,让亚京记忆犹新,宝宝出生三个月,患有先天性食道狭窄疾病,手术之后通过医护人员的努力终于有所好转。在护理阶段,由于患儿特殊情况,刘亚京经常都是抱着“小佳佳”喂奶,有时候一抱就是一晚上。看着“小佳佳”日渐康复,红红润润的嘟嘟小脸冲着护士阿姨咯咯笑,心底一下子就被融化了,这一刻,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只要孩子们健康。

与其他护士不同的是,在刘亚京的包里随时都有一架索尼相机。她解释道:“我想用镜头记录ICU 病房的温暖,不论是患儿还是医护人员,她们都是最可爱的人”。她经常在工作的间隙,为患儿拍下珍贵的照片,之后再精选、打印、塑封后送给家属,一张张精美照片背面,有整个ICU 团队的祝福。“当看到患儿父母接过照片时被感动瞬间,总会有一股强烈的暖流涌在我的心间。我知道,小小的照片给了他们无尽的力量。”同时,她也成了为医护人员拍照的专业“摄影师”,在春节、护士节、母亲节这些特殊的节日里,她的相机里都会定格医护人员的微笑时刻,每位同事都会得到一张属于自己的工作照。

在整个病房里,无论患儿和医护人员就像一个大家庭。在刘亚京心里,这就是充满爱的人文品牌。

爱立信北京冬奥通信保障团队 郭亚旻 北京冬奥平凡又不平凡的“二○二二分之一”

还记得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气贯长虹的“击缶而歌”吗?那年,10 岁的郭亚旻坐在电视机前,被2008 名演员击打2008 尊缶的演出所震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那届奥运在少年郭亚旻心底留下的最深印象——“我多么想成为那引以为傲的‘二〇〇八分之一’啊。”

2020 年,大学毕业的郭亚旻进入爱立信公司并有幸成为北京冬奥通信保障团队中的一员,真的从一名奥运会的观众变成了一位奥运会青年建设者,成为了那引以为傲的“二〇二二分之一”。儿时的梦想成真,让郭亚旻心潮澎湃:“我们的场馆基建已接近尾声,5G 网络已率先部署完成,规划、建设、优化、维护,处处都有我们的身影,雪如意、冰玉环、冬奥村、冰雪小镇处处挥洒过我们的汗水。与寒风为伴,与冰雪为伍,只为北京冬奥‘信息之桥’畅通无阻。”

2021 年春节,在气温骤降至零下35℃时,郭亚旻和她的同事们顶风冒雪对61 个重保区域的通信情况开展全面摸排。他们没有抱怨、没有退缩,有的只是咬紧牙关连续工作,双手冻僵了仍然平稳端起测试电脑,被偶尔路过的孩童笑称为“雪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排除了一个又一个故障,480 次来回奔波,挂满冰霜的保障车辆见证了他们的毅力。不畏风雪、无惧严寒、排查故障、消除隐患,他们用初心和使命描绘通信人的坚强,成为北京冬奥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二〇二二分之一”。

2021 年7 月,骄阳似火,郭亚旻和她的同事们无视高温“烤验”,一刻不歇地开展网络指标监控工作。他们在暂时还没有空调的简陋房间里,7×24 小时监控数据。闷热的房间里,豆大的汗珠从额角不断落下,“5+2”“白+黑”更是成为郭亚旻每天的工作常态。挥汗如雨,坚守岗位,他们恪尽职守书写通信人的责任担当。

2022 年2 月,北京冬奥会如期而至,爱立信冬奥保障团队吹响集结的号角。转眼间郭亚旻已加入保障团队一年多了,性格开朗的她早已和同事们打成一片,因为九月出生,大家都亲切地喊她“小九”。上班时间收派工单,她就协助处理异常;业余时间搞活动,她就变身幕后导演为大家出谋划策。同事们都说,郭亚旻的到来给原本紧张的保障工作带来了蓬勃生机。但郭亚旻觉得:“正是这些在每一个平凡日子里不遗余力奋斗的宝贵成长经历,才让我如今扛起责任,无畏绽放,为身边的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壮举,面对祖国的召唤,郭亚旻和她的同事们逆行于风雪路上。他们是小家庭里的孩子、妻子、母亲,是北京冬奥会上不太平凡的“击缶人”,更是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平、友谊、公平、进步”奥运精神的通信人。

“汪国真先生曾经说过,风很平凡,如果吹在夏天;水很平凡,如果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雪很平凡,如果飘落在冬日与春日之间……”郭亚旻自豪地说,“我也欣赏这样的平凡,我也喜爱这样的平凡,我也想努力成为这样的平凡。我多幸运啊,我也是北京冬奥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二〇二二分之一’!”

北京体育职业学院社会体育系副教授 盖洋 奥运服务保障,既有硬度又有温度

北京冬奥会已经结束,奥运期间的服务保障工作受到了世界各国运动员的一致称赞。这份荣誉中,也有盖洋的一份功劳。回忆起那段经历,仿佛还在她的眼前:“由于赛时正遇中国传统佳节,闭环内的工作人员无法与家人团聚,而服务保障工作意义又格外重大,当冬奥遇上虎年新春,战‘疫’与护航并行时,我与后勤保障团队一起,从特色餐饮、生日祝福、剪纸活动、理发服务等细微之处入手,尽力为大家提供着中国特色的人文氛围和保障服务。”

这段经历中,盖洋记得最清楚的是为本领域的志愿者们组织了“双奥之城城市之光”朋辈互助活动。“这一活动还在北京2022 年冬奥会的微博官方账号进行了报道。”1 月23 日,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体育学院三所学校的96 名志愿者加入到了团队中。但没多久,志愿者与带队老师的情绪都出现了一些变化——陌生的团队、闭环内疫情防控的风险、封闭的集体生活、驻地到场馆的长距离通勤以及马上到来的春节,使大家有了思家之情。有的志愿者问盖洋:“老师,我们需要面对面和境外运动员及境外记者接触,这也太危险了吧?”与此同时,带队老师也提出了“要休息”的要求。盖洋感叹道:“谁也没想到,学生的情绪这么快就出现了波动,仅仅两天时间就到了第一个适应期。”

为了缓解这一波动,根据体育领域志愿者对语言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特点,盖洋第一时间向相关领导进行了请示,与志愿者负责老师一起,发挥自身院校工作优势,仅通过半天的准备时间,就组织举办了“冰立方”体育领域志愿者朋辈互助活动。“活动设置的‘多语言交流会’环节,是让学生们自己以情景对话等方式,分享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日语等7 种语言的常用词句和对话,让志愿者们在增加语言和专业知识、发扬助人为乐精神、缓解思家之情的同时,也让大家更有凝聚力和满怀热情地参加到冬奥志愿服务中来,更好地在赛时进行志愿服务。”盖洋说,“在冬奥赛事服务保障中,我真正学到了在服务中如何既能体现标准和疫情防控的‘硬度’,又能展现出人文关怀的‘温度’的方法。”

其实,盖洋不仅仅是参与了北京冬奥会的服务保障工作,她还是2008 年夏季奥运会的亲历者——14 年前的她正在读研究生二年级,被借调到了中国足协外事部进行实习工作。2021 年8 月,盖洋再次来到北京冬奥会赛场,成为国家游泳中心场馆运行团队体育领域的一员,并担任竞赛秘书一职。“竞赛秘书的工作从始至终贯穿并伴随整个赛事全过程,辛苦不言而喻,有时甚至需要24 小时待命,不敢怠慢每一个需求。”盖洋介绍道,闭环内的工作紧张忙碌却不简单,作为本领域人员管理和食宿行服务保障的联络人,除需协助部门领导及人员管理部门负责本领域及赛事相关人员的考勤、场馆进出及人员保障工作,主要是面向P类工作人员、志愿者及部分技术人员的赛时保障工作。其中住宿、餐饮、交通和人员管理工作都需要细之又细,她会精细做好协调联系工作,提前至酒店、交通服务点等熟悉环境,准确传达信息,进行精准对接,随时处理遇到的住宿、交通等突发事件。

惠佳丰百万庄养老照料中心护理员 冯爱芬 老人拿我当自家人是最大回报

在百万庄养老照料中心内的空地上,一名40 多岁的女护理员正在和坐在椅子上的七八个老人们一起做抛气球的游戏,老人们时而高兴,时而惋惜。这些老人最小的73 岁,最大的已经95 岁了。这名女护理员叫冯爱芬,她不断在老人们之间穿梭,帮他们捡气球和调节气氛。

游戏活动结束后,老人们纷纷回到自己房间休息。“我们中心一共300 多平方米,23 张床位,属于公办民营性质,目前住了16 位老人。”在扶着行动不便的杨奶奶回房间的路上,冯爱芬说。

今年93 岁的杨奶奶除了腿脚不便外,眼睛不花耳也不背,思维也不错,交流起来完全无障碍。“疫情不严重的时候,我们每天早上在门口晒太阳啊、唱歌啊、聊天啊、做游戏……冯爱芬他们人都很好,陪着我们一起玩,大家经常在一起有说有笑。”说话间,我们一起走到了杨奶奶的房间。房间20 多平方米,四张1.2 米的单人床一字排开,收拾得很整齐,没有一点异味儿,门口单独的卫生间也很干净。“我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查房,看看老人有没有什么异常,然后就收拾卫生。”冯爱芬告诉记者,“如果晚上值班的话,就在需要特别陪护的老人床边放一个睡椅,方便随时照顾老人。”

说起来简单,可对于护理员来说,实际的工作强度并不低。给老人穿衣、喂饭,帮助他们洗澡都是最基础的工作,对完全失能的老人,不仅要换尿不湿、清理排泄物,还要昼夜不停地按时帮老人翻身,防止褥疮的产生,往往一个护理员还要照顾多个老人。除了对护理技能有要求外,耐心、责任心更是护理员的基本素养。“对护理员来说,老人拿你当自家人,就是我们努力工作的最大回报。”这就是从事护理工作25 年的“劳模护理员”冯爱芬不变的职业追求。

1997 年,24 岁的冯爱芬怀着到大城市闯一闯的念头,来到了北京,加入惠佳丰,开始在医院做护工。在那之前,她从未接触过护理工作。第一次硬着头皮走进医院,看到病区里忙忙碌碌的医务人员,插满各种导管的重症病人,让此前连医院门都很少进的冯爱芬有些不知所措。当时,有一些护理工干上半年甚至一个月就走了,有时病人情绪不稳对护工的苛责让她很委屈,但是冯爱芬一干就是十几年。因工作表现突出,2010 年5 月,冯爱芬荣获了“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每当看到病人在我们的护理下,一天天地好起来,会产生一种发自心底的成就感,让我像病人的亲人一样高兴。”冯爱芬说,这就是支撑她坚持下来的理由,平凡的岗位让她感受到辛勤付出带来的收获和快乐。

2015 年,冯爱芬调到惠佳丰养老照料中心工作。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养老院进行封闭式管理,冯爱芬主动请缨留在养老院里照顾老人。她精心护理失能失智的老人,时刻关注着老人的心情和身体状况。封闭期间家属不允许探视,冯爱芬便主动开导老人,积极创造条件让老人与家属视频聊天,还陪伴老人们一起做手工,给老人唱歌。

在与老人相处中,冯爱芬深深地感受到,护理服务不能只照顾好老人的生活,还需要更多精神抚慰和陪伴,这需要护理员必须守住一份真情。冯爱芬经常对大家说的一句话是:“关心老人的今天,就是关心自己的明天,希望我们把这份真情传递下去。”

北京爱侬养老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家政服务员 杨忠梅 用爱心赢得真心

刚刚早晨7 点半,53 岁的杨忠梅就已经来到华威北里社区的服务家庭上岗了。“从2 月14 日起,我才来到这家照顾患有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病症的阿姨。老人今年已经70 多岁了。”刚刚上户时,老人什么都记不住,就连身边的爱人都不认识,更别提儿子了。可就在半个月的时间里,老人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她的老伴高兴地说:“现在她明白多了!”

提到老人好转的秘诀,杨忠梅表示,就是平时与老人多沟通,“就像教导小孩子一样,慢慢地、反复地向老人讲解,一遍遍加深她的记忆。”前几天,杨忠梅领着老人在小区里遛弯,老人曾经的同事看到了,赶忙走过来与老人聊天:“你还认识我吗?”老人摇摇头。杨忠梅支招,找找两人以前的合照让老人辨认。看着曾经的照片,老人开口道:“你不是那个王……王……王溪玲吗?”“对!”老人的同事十分高兴。

作为一名优秀的家政服务员,杨忠梅从事这项工作已经8 年。回忆这些年的工作,她表示:“我来自农村,刚来北京时,眼前一摸黑,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工作。当时有一位朋友介绍我做家政,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踏入了爱侬。通过参加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经过老师们细心、耐心的不断指导,使我对家政行业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我也相信,未来自己做家政服务工作一定能做好。”

刚开始安排上户服务工作时,杨忠梅只敢选择了做家务,“感觉家务要比带孩子、照顾老人轻松。”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和不断收获客户的认可,她也变得更加自信,并于2016 年1 月开始接育儿单。“刚做育儿工作的时候我也很担心,因为照顾孩子需要很大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为了照顾好宝宝,杨忠梅不断地学习育儿知识,并及时向爱侬的老师寻求专业指导,工作逐步顺利开展。“从宝宝1 岁2 个月到4 岁多,我在这个客户家干了3 年。宝爸宝妈夸我能吃苦,爱学习,肯努力,宝宝带得好,是他们在家中的好帮手。”

2019 年下户后,杨忠梅做起了老人照护工作。“我前前后后已照顾了8 位老人,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都有。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一位80 岁的大妈,老年痴呆,谁都不认识,经常有幻觉,护理难度比较大。”刚到岗的时候,老人根本不让杨忠梅接触。“每次碰她,她不是打我就是咬我,还有骂人现象。”凭着自己的养老护理知识和实战经验,杨忠梅清楚地知道,老人的这些症状都是病症引发的,不能跟她计较。“我运用所学的护理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厌其烦地变换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跟老人互动交流,精心的护理、耐心的照料让老人有了足够的安全感。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磨合,老人情绪稳定了很多,也慢慢地接受了我。”由于病情的原因,老人因为吞咽障碍留置了胃管,杨忠梅又每天想尽办法保障老人所需营养均衡摄入。她对老人的真情付出令客户全家人都非常感动,并获得客户赠送的“耐心护理人放心爱侬服务美名扬”锦旗。

2021 年,杨忠梅获得全国“最美家政人”称号。谈到今后的工作,她表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老人的生活品质有所提高,同时能减轻客户的负担。这样的话,我就特有成就感。”

猜你喜欢
雪车冬奥护理
基于雪车启动能力的车撬赛道分级研究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冬奥会项目介绍:钢架雪车
雪地里的一叶小舟—雪车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