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导向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2022-06-30 22:29唐笑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美者图像传统

唐笑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的文化根基,把传承数千年的中国玉雕艺术界定在审美价值、文化内涵的理解层面,设计中国传统玉文化的教学活动、课业任务、评价维度。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语境,运用适切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教学,调动多元媒体教学资源,教学全过程负载含蓄温婉的中国玉雕的审美精神,是学生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学习,贯彻国家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素养指向的育人目标保障核心素养的落地、落实。

一、石之美者为玉

1.图像识读素养支撑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

古人认为“石之美者为玉”,中国传统玉文化教学将此观点作为课程的知识难点,用以解读课程图像识读的理论工具。学生在欣赏中国传统玉雕作品中,尤其在识读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古玉器时,经常会提出“这是玉吗?”的疑问,从图像识读的表观角度来看,这些古玉器异于现代人对“玉”的感观认知。其原因在于古人认为美的石头皆为玉,所以依赖于图像识读的能力才能建立“石之美者为玉”的概念。课堂探究“美石”的学习活动是对古代“美石”识读与解读,在审美判断“石之美者为玉”的图像识读中素养能力得以显现。在课程实施阶段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作为四大玉石产地的湖北十堰,出产的是绿松石,绿松石是玉吗?”,把知识点的教学转化为学科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素养,并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实践运用,该问题亦可迎刃而解。图像识读素养的课业活动还可以关联历史、文学、地理学科知识,支撑多角度对“石之美者为玉”文化内涵的理解。

2.图像识读关联文化内涵的理解

中国人常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其一是认为君子应具有温和谦恭的品德,其二是“玉”的材质本身具有温润的質感。汉代社会尊崇儒术,“玉”的材质美感与儒家的道德教化观念联系起来,其根本是“比德为玉”品格塑造。汉代学者许慎(30-124年)在他著的《说文解字》中这样定义玉:“玉,石之美有五德者…”石之美者用以比喻的是儒家君子应具有的美德。

在设计教学活动中须着重强调,许慎在这里所表述的“玉”并非天然玉石,而是人工切磋琢磨的玉器。因为在古代切割打磨玉石的技术原始,只有通过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琢磨、抛光,才能获得“润泽以温”、音色“舒扬”、“鰓理自外”而“可以知中”。理解切磋打磨而呈现的温润材质美感,是解决中传统玉雕文化内涵的关键能力点。

对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我们来说,玉器温润的材质美感象征着最高的美德,借课程的载体培养学生具备谦恭、勇敢、表里如一、节操无暇的品格。图像识读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学图像和文本资料的选择须指向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生成。

二、金刚不能夺其志

1.素养指向的学习任务群组增强学习活动的效果

在设计传统玉文化学习任务活动时,教师需紧紧围绕素养指向的教学目标渐深展开玉文化内涵理解的教学重难点的探究活动,选择探究性课业活动资料不能依据习惯性的审美认知使用教学资源,只有深度挖掘教学资源的育人价值,方可以使原本鲜活的教学资料闪耀应有的人文光芒。

中国传统玉文化的课业任务组群选用了卞和献玉的故事,作为中国传统玉雕审美价值的思考与探究。

楚国的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认为是普通的石头,厉王说卞和是个骗子“把你的破石头拿走…”卞和在献玉于文王之后又献玉于武王,两次次遭遇砍脚之痛直至无力于“献玉”,他抱着那块凤凰曾经落过的石头在荆山下痛哭了几天几夜,楚文王听到此事,就派人去问卞和,“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独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泣的是没有人能识得美玉,竟把它当成普通的石头。文王便叫玉匠解开这块璞玉,果然是一块稀世的美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课程实施,这里是个探究性教学的关键点,“卞和为什么坚持一块石头是美玉?卞和为什么宁可失去双脚也要向楚王谏玉?为何经历断脚之痛仍坚持要把自己认定的“美玉”献给楚国的君主?卞和难道不知道坚持他认为的真理,他会因此而失去生命?”。在情境导入后渐深性问题串即时登场,设计指向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群组;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是图像识读素养水平的显性;从一块普通的石头到璞玉,到“解玉”后的“美玉”是图像识读与分析生成的审美判断;教学环节中有效的把握“卞和献玉”的素养指向、问题导向;根据课程的需要重新编写故事的文本;教学细节的处理,都可以营造探究问题的情境,辅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对“美石”人文内涵的主观审美判断,增强素养指向的探究学习活动的课业效果。

2.知识迁移的运用促进核心素养生成

卞和对“美石”的执着是中国人敢于为真理付出生命的勇气,亦如表里如一坚硬的玉石,但“玉”这种坚硬的质地的“美石”却要经过长时间切磋琢磨之后呈现温润的审美感受。在传世的古物中也有红宝石、蓝宝石这样坚硬的“美石”被古老的中国人视之为“玉”,而这些“美石”不做任何剖面切割镶嵌在“美石”所在的崇高位置。古人因痴迷温润如玉的“美石”宁愿放弃宝石切割而闪耀的美感,将对玉的审美价值迁移至所有的“美石”。

我们中国的土地少有金刚石的矿藏,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似乎也不太欣赏高硬度的宝石切割后闪耀的美感。但因鉴赏“玉”生成的审美价值取向,却能被迁移化用为我们金刚不能夺其志的勇气和力量,形塑我们为真理而付出生命弥足珍贵的人格。

是否可以认为传统文化教学对审美价值的探究、文化内涵的剖析,是“立德树人”育人根本任务的践行?

结论:

回溯是为了接近本真,玉雕无言,中国传统玉雕的鉴赏教学以素养指向增进青年学生血脉相连的文化亲近感和文化自信。立足于教学实践,反复切磋琢磨美育实践的效能,实现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

猜你喜欢
美者图像传统
极限“美者”
A、B两点漂流记
想美腿?肉毒素也能帮上忙
特朗普宣布废除“追梦人”计划
少年力斗传统
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趣味数独等4则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