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022-06-30 22:29陈燕飞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花圈词句理解能力

陈燕飞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一、在閱读品味中感悟

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是多“薰陶”,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多“接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多读,只有读得多,才能悟得深。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当前的阅读教学强调以读代讲,以读悟情,通过读来理解﹑揣摩﹑品味﹑感悟,从读中懂其义﹑明其理﹑悟其情。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读书训练,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尤其是课文中一些新词难句,就更应多读。这样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从读中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从而获得读书的本领——“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课外,教师也千方百计给学生提供阅读机会,可以自读,也可以和同学、家长一起读,在班里开设诵读专栏,营造诵读氛围,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让诵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在直观想象中体验

“诗是无形画, 画是无形诗。”诗画是一个相互交融的有机结合体,学生从具体的画面更容易进入优美的语言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在诵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挖掘体验诗歌蕴含的丰富的色彩、变换的线条, 巧妙的组合, 以及幽远的诗意, 对那些仅凭再造想象难以完成转换的诗词,可借助古诗“诗中有画”之长,引导学生想像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由画入境,据诗作画。如《鹿柴》一诗,描绘了鹿柴附近黄昏时分的景色,以空山传语、林中夕照突出它的幽静,意境空灵,兴会悠长。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用笔把它画下来,再根据画面,唤起合理的想象,学生领略到诗人那种以动写静的独巨匠心,从而获得了更丰富的意蕴美。学生作画的过程也就是感悟诗意、发挥创造性的过程, 同时作成的画面也为学生走进凝练、简约的古诗词搭起了一座美丽的桥梁, 把学生带到诗人面前,加深对内容和思想内涵的理解。这样用描述的方式将这些诗词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读懂原诗,而且也使他们读出画面,读透意境。课文中有些语句比较抽象,很难被学生理解,这时教师就要运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手段进行演示,如出示挂图、投影、录像等,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生动的形象。

三、在替换比较中辨析

用别的词语把文中的某个词语替换,以此启发学生思维,通过比较领略这个词特有的情味,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用“摆”字代替“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中的“堆”。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摆”是一个挨一个地放,而“堆”不仅有摆的意思,而且是一层摞在另一层上面,说明数量之多。这么多的花圈说明了什么?说明送花圈的人多。送花圈的人多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鲁迅先生得到了许多人的爱戴。这样通过对“堆”的挖掘,加深了学生对整句话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感情,实现了从词到句再到文的理解过程。也可以变换句型或语序,再和原句比较,诱导学生在比较中鉴别理解,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语言表达的力度或特点,把思维引向深入。如《养花》一课中有句话:“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可引导学生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就是真理。”通过比较,学生明白这两种句式都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反问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些。还可以选准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根据需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去掉,然后进行比较,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原词的独特作用。

四、在表演活动中领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认知结构都依赖于学生的活动,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一些表情达意比较深的词句,可让学生演一演,将学生带入角色的意境中,在体验中加深理解,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读书、品味词句的好习惯。

五、在仿写练笔中巩固

学以致用才是阅读的目的,所以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填充式训练是常用的方法,把句中重要的词或句隐去,让学生填空,在练习中体会这些词句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使学生的理解上升到运用阶段。如学了《翠鸟》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翠鸟(踢开,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衔起)小鱼,(贴着,挨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这种选择恰当词语的练习,不仅能引起学生对语言的兴趣,而且能训练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此外,让学生进行仿写、改写,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小学阶段的文章大多写景叙事,教学中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叙事诗文改写成小故事,如学了《寻隐者不遇》后,让学生按诗的意思进行改写,提示学生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等的描写,并要扣住“问、言”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诗改成了一篇篇生动的短文,并写上诵经读典的体会和感受。这样,由读到写,读写结合将想象到的情景和感受到的情感流于笔尖,让诵读更有效,教学更有味。学生积累的越多,创作就更能水到渠成,如学生仿写《春晓》:春天不觉晓,处处现绿草。忽然春风来,花开知多少。学完了《咏柳》学生写了《赞春》:二月风景美如画,茶花桃花满枝桠。满庭芳草泛新绿,蒙蒙春雨润万家。写得虽然稍显稚嫩,但足见学生的文化底蕴。此外,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词和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只有理解了文中的词句,才能感受和体验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才能带动学生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学习和训练。

猜你喜欢
花圈词句理解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三部曲”
浅谈如何运用阅读技巧与策略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阅读理解差,美国损失大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葬礼送花圈是中国传统吗
“如果挤得下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