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菊
数学是以计算为主的学科,任何题型都离不开计算,学好数学,计算的准、快尤为重要,而这正是计算能力的范畴。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方法的技巧性,速度的快捷性等,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夯实基础知识
计算法则、运算顺序、概念、以及单位换算、小数、分数、百分数转化等这些都是计算的基础,运算定律及一些性质则能使计算简化、快捷。 对于这些,往往有老师让孩子们死记硬背下来,做题时套用。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一知半解的东西,即使背下来,应用起来也不会收放自如。只有把这些算理理解了,吃透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在做题时才会灵活正确运用。因此,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经历试做、讨论、交流,最后自己总结出结论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孩子不但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其次还要强化训练,根据记忆的规律是一个认知、重现、再认知的过程,那么孩子理解知识以后,还要巩固练习,将知识在练习中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储备起来。
二、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能力直接关系到做题的速度,口算能力形成的训练过程却是长期而乏味的。每天教学任务也不少,不可能拿出很多的时间来训练口算,再者一次时间过长,孩子们也厌烦。我们可以每天中午到校后午练十分钟,上数学课前三两分钟,同桌相互出几道典型的口算题练习,为避免口算题的枯燥,我们要用多样化的训练形式,如扑克牌游戏、对手擂台赛、抢滩夺陆游戏等,让学生们有点新鲜感,增加做题的兴趣。同时也要跟进检查,学校每学期组织口算能力大赛,通过这样的约束机制督促师生坚持训练。
三、巧记运算定律
小学阶段已经学習了一些能使计算简便的运算定律和性质,特别是加法的结合律,乘法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怎样达到见到算式就能立刻看出可应用哪个定律或者性质呢?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这些知识以外,对于易错又难记住的类型,可根据其特点起一个符合特征的名字。如乘法分配律拓展的类型:ac+c,正常的情况是加减号两边都是乘积式,所以给这个加号两边不对称的算式起名“瘸腿”的乘法分配律,这不但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更主要的是把他的特点也记住了;还有一类隐形的,表面上不是乘法分配律,变形后成运算定律。比如38× =(39-1)× 取名“拆数”乘法分配律,这些符合特点的名字很容易让学生们记住他的特点,在做题时很快辨认出能用哪个定律,提高做题速度。
四、储备一些常用数据
在我们的计算中常用到一些数的转换,比如1/4=0.25,3/4=0.75,1/8=0.1253/8=0.375,5/8=0.625,7/8=0.875以及计算和圆有关题目时常用的3.14×2、3.14×3…,还有简算时的黄金搭档125×8=1000,25×4=100,11的平方,12的平方…。因经常用到要做到熟记。
五、培养捷径意识
达到同样的效果,快又少费劲这就是捷径。不管是学习上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教导学生有捷径意识。形成这种意识,会让孩子终身受益。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一切机会去渗透,去培养。如发作业,扫地有怎样的快捷方法。做题更不能例外,不只是题目要求我们简算,我们才想着去简算,而是任何一道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能不能有简便的方法计算,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意识,才会发现多数人没有发现的简便方法,如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时候,列综合算式有时可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就简便;还有圆柱和圆锥等体积变形中求圆锥高,列综合算式3.14能约掉,大大简化了计算。
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升计算能力除了以上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因素外,学习习惯也不容小觑。计算出错,还有一部分就是抄错数、运算符号,还有书写不认真造成0写着写着就成了6了等等,这些毛病都和学习习惯有关。日常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培养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通过展示好的作业的榜样力量,设卷面分等约束机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的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提高计算能力也需循序渐进,只要我们心中有这份执念,就会积极的去想策略,定会大大提升计算能力。995F35D2-A0C5-4EDC-8E86-6972D4CE0398